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神全能」之 化悲岩寺

「全神全能」之 化悲岩寺

化悲岩寺俗稱化悲廟者,在山陰縣後所鄉辛立庄村南化悲岩山上。化悲岩山兩峰嵯峨,壁立千仞,東岩壁上有石窟,窟壁上所建寺廟群落即為化悲岩寺。化悲岩寺早先名叫永靜寺,再早先名叫碧岩禪寺,最早名叫羊馱寺。

相傳,早在北魏年間,村民起初要在山腳下建一座專供觀音菩薩的廟,已備好了磚木等料,擇吉就要動工,但就在當天一大早,人們發現備好的磚木料竟然不見了,同時發現不斷有羊往村裡人家去,渾身都濕漉漉的,人們很驚訝,就好奇地順著羊蹄印跡及羊糞蛋蛋灑下的路線往上走,結果在半山坡上看見一隻羊背上馱著一根椽正呼哧呼哧往上攀爬,再往上,在山腰只能容一人側身通過的崖壁處,人們望見前面洞窟外地上堆滿了木頭磚塊,是他們原準備在山下村外要蓋廟用的料,不想一夜之間被羊馱上了山,看來這是有神靈的啟示;從此,全村人更加積極踴躍,很快就在山腰洞窟處蓋起了一座觀音廟,人們就叫它羊馱寺。山寺建成後,這一方水土儼然世外桃源,雖經世代更迭,外面的戰火從沒有擾亂過這裡的寧謐,這裡山上的香火越來越旺盛;人們真誠地感念觀音大士的保佑,因為菩薩大慈大悲以救苦救難為懷,拔濟眾生離苦得樂,來這裡上香禱告後人們就覺得把此生的災殃都消除了,把心中的苦痛減輕了,靈魂得到了安慰拯救,生命獲得了安寧滿足,漸漸地人們就把這座寄託著他們無限深情與希望的靈應的山岩地名叫作了化悲岩。

化悲岩東岩山腰天然石窟相承接,較大石窟十八處,小石窟三十多處,其最大者深廣可避風雨,可容納百餘人,中霤聖水,滴日盈缶,以萗雨奇驗。據說在北宋年間,當時此地屬遼,有樵夫夏初採薪,至岩窟,見二仙對奕。奕罷,東坐指西坐者曰:「阿翁乃恆山神,避朝岳香火,憩此共手談耳。」樵夫急下拜,倏不見。留薪窟中識之,歸告諸父老。遂伐石斷木,構建「北嶽行祠」四楹。元朝至正初年,有五台山禪師贇公者來此駐錫,發動本郡官員、十方壇信於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在岩後洞創建新修「碧岩禪寺」,有慈惠普照大和尚忠鐵壁禎撰、五台山大寶積寺住持講經律論沙門扶教立宗真性大師鐵峯纂《大元國大同路應州山陰縣化悲嵓創建新修碧岩禪寺贇公行業碑銘》曰:「公性全上善,處眾而中靖外和;志慕真乗,究理而心通法徧。」「靈妙如如,不異太虗造;贇公卓錫,飯僧千餘千。六國清平賀聖年,珠簾高卷月明前;金輪那肯當堂坐,不用丹墀擊靜鞭。」

化悲岩北嶽行祠歲久傾圯,至明朝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山西都司掌印都指揮周紀謀劃再建,隨後其子守備偏頭關都指揮周鏞、戶侯錤、鏻、錋及孫男揮使濟等祖、父、子、孫共為之經畫,又有羽士張玄清、董文清奔走服役,於正德五年(庚午,1510)落成。十年後的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夏四月,由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進士知利津縣事雁門龐舜卿撰寫、正德八年(癸酉,1513)進士雁門黃雲書丹之《化悲岩北嶽行祠記碑》曰:「廟成今數年矣,遠近祭禱者無虗日,誠一方主鎮之勝跡也。且以都閫公而奉岳山之祭,是亦諸侯祭山川,固分所冝然也,夫何謟?以岳山之神靈和氣而鍾萃扵都閫公之一門,亦感召之自然也。」萬曆末年(參:萬曆四十八年是庚申歲,公元1620年),廟祝李通信軰庀財鳩工復重新之,雖束於岩窟,而梁棟榱桷,戶牖階墀,規制畧備。於天啓二年(壬戌,1622)夏四月修竣,請邑人曾任萬曆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文端公王家屏長子奉直大夫戶部山東清吏司員外郎前中書舍人直文淵閣擬撰制勑校對《玉牒》王濬初撰文銘記。

明末,山上廟貌傾毀,諸神不可倚,夜半神火焚其殿宇,而神像儼然如故,民人驚其神異,復為營建。清初屢修,亦不過及其舊制。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忽來野道李修心,獨居苦修,發願補脩此寺,至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下山化緣,披髮跣足不避艱辛,眾善士應之,於道光八年(戊子,1828)五月初四動工,擴其基址,增其殿宇,增建關聖祠、三聖祠,七月二十六日開光。此後,又建鐘樓一座,其形聳秀,造鐘一口,其音恢宏,於道光九年(己丑,1829)四月七日竣工,更名曰「永靜寺」,但人們已普遍習慣於把山寺仍叫作化悲岩寺。後來,在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同治五年(丙寅,1866)、光緒十年(甲申,1884)、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民國八年(己未,1919)等年份又重修,捐資者除本地各村人眾外,廣到周邊朔州、代州、忻州,上自郡守下到百姓,樂善好施蔚為大觀。其中最為顯著者,是生於同治年間的帳頭鋪村大善人張公永清,扶危濟困廣為施捨,在山寺中苦修,對廟宇多有維護,因而得神嘉許,夢觀音而坐化,同人等眾為建廟立碑以紀。

自民國成立後,定為信教自由之論,而西教始得發展,當時有倡議棄滅聖教者,民眾恐宗教之沉淪,一時通邑設立宗聖、佛教、道教等會,殷勤承奉,凡以為擁護宗教計也。化悲岩寺創修有年,諸神備具,惟三教一祠尚屬缺乏。民國十二年(癸亥,1923)夏間,有鄰近貴子洞村名李澄者偶染重病,夢寐之中若神人提攜到廟,囑其:「趕修三教祠,虔誠崇奉,不但可救一人之命,並可普救萬人之災;哲智者笑予以迷信惑眾,誠絕無僅有,昭昭不爽。」語畢送歸,醒時向父如言報告,其父當即認捐大洋三十元,並許邀集附近諸人捐貲創修。是以於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二月間興工砌造,於民國十四年(乙丑,1925)草成「三教祠」。至此,化悲岩山上儒、道、佛、仙、神、聖皆備,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彌勒殿、毗廬殿、地藏殿、達摩殿、財神殿、羅漢殿、三教殿、三聖殿、三皇殿、孤魂殿、永清殿、觀音樓等大小26殿2樓及1鍾亭、2間石碹僧窯與1個月台,另有聖水洞、硃砂洞2洞天與1碑林,還有1個小花圃,依山傍勢蜿蜒曲折呈右邊撐開的M形攀附分布在北、南、東、中、西、高、上六節八進十處十二落跨度百餘米的岩壁上,供奉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如來佛祖、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送子觀音、千手千眼觀音、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韋陀菩薩、伽藍菩薩、四大天王、十八羅漢、北嶽大貞安天元聖大帝、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文聖孔子、武聖關公、燧人、伏羲、神農、靈官、藥王、龍王、土地、山神、福神、財神、喜神、堯帝、舜帝、禹王、孤魂爺及菩提達摩祖師、西天東土歷代祖師、本寺歷代首山開山諸大宗師與先師張永清,加上半山腰上懸天廟裡的玄天真武大帝與魁星,再加上諸佛菩薩的侍從等眾,共計大小80餘尊塑像及牌位,壁畫若干,號稱「全神聖」。並進而有了「孤松獨石」、「兩山夾一樓」、「清香滴脆」(有作「聽響滴脆」)、「鐘聲遠聞」(有作「百里鳴鐘」)、「硃砂洞」(本作「硃色洞」)、「碑岩晚照」、「二泉映月」、「佛燈長明」之「化悲八景」。

解放後,1953年、1957年又全部重修。舊者新之,破者補之,煥然改觀,可為千載宏圖矣。可惜,「文革」開始後,於1967年6、7月間被後所中學等校紅衛兵拆毀,一切廟宇塑像蕩然無存;村裡人說,要再遲上兩三天就拆不了了,因為兩天後雁北行署的張竟書記有指示發來說山陰南山一帶的化悲岩寺、沙家寺等要按文物古迹保護。更可惜的是,「包產到戶」開始後,村裡人家家戶戶都到山上把石碑砸碎請匠人打製成農具頓軲轆等,又毀掉上百塊碑刻,現在所剩整碑殘碑加之近年新立的也只有約30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當地人神經病醫學專家朔州市中醫神經病院院長李清福先生出資在化悲岩恢復重建觀音樓,後在先生的倡導下,各方善信人眾捐資,於1998年仲春動工全面重新建設化悲岩寺廟,歷時兩年多,完成主體工程。殿宇布局仍照舊制,諸位神聖少許有些錯位,彩繪塑像工藝與過去就比不了了。李清福先生病故後,由辛立庄村李福先生接續主導廟務四處化緣,全村人家家出資出力逐年補充完善,終於2007年鑄成宏鍾,「鐘聲遠聞」再次成為化悲岩寺的景響。趕上改革開放好時代,經濟形勢連年向好,李福老先生馬不停蹄擴大成果,又在入山口山坡上請來了8米高的漢白玉觀音像,在玉觀音腳下建起了化悲岩下寺「靈聖大殿」,又鋪設了取水管道,把水從山腳下通上了岩壁寺院里,保證了人多時的用水安全。2016年,李福先生離世,享年87歲。

自元魏迄今,化悲岩寺幾經戰亂,數度興衰,香火不斷,奇事迭出,其碑刻所載及民間流傳所在禱祈旱必雨、戰必勝、冤必雪、求必應,三晉名邦南北諸郡被其澤者比比皆是。就說當年在山陰縣南山一帶游擊抗日的山陰縣游擊大隊政委兼四區區委書記張竟,一天被日本人圍追到化悲岩山上,由山上住廟的「冀先生」藏在硃砂洞,日本人四下找不到張竟,就把冀先生抓起來威逼利誘,還開槍射擊,說也奇怪,子彈打在冀先生身上衣衫都被打穿了,人卻毫髮無損,先生鎮定自若只說沒見,保住了張竟的命。據村裡老人們說,「冀先生」本名冀世金,老漢瘦高個兒尖下頦兒、山羊須子一撅撅兒,是本縣雙寨村人,16歲時就來山上住在觀音樓里,抽籤算卦,還練出了唾瘡的神功。據村裡現年68歲的段九斌先生說,冀先生的唾沫唾在身上感覺冰涼,令人打冷圪瘮,唾在瘡癤處,幾天後就收落治好了。62歲的村支書梁海忠說他叔伯哥哥早年得了黃瓜瘡,就是冀先生給唾好的。廟被拆時,冀先生被迫下山還了俗,因義憤積鬱於兩個多月後的農曆八月廿四日丑時棄世,壽數84歲。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廟重新蓋好後,來廟上的人更多了。有附近帳頭鋪村一戶姓任的人家結婚二十年了,一男半女也沒生育,兩口子於2014年初上廟許願,之後懷孕於次年正月生下一個小子,還願給廟上六萬元,仍有六千元說到孩子圓鎖時再奉獻上。又有本辛立庄村裡一家人的女兒出嫁多年到37歲了還沒懷上,聽了人家求得貴子的事後在家人的勸說下也上廟許願,不久懷孕於2016年也生下一子。

化悲岩寺的奇絕,不僅在於其位置的佳異險峻、歷史的傳奇色彩,更在於其建設的艱苦卓絕、規制的巧奪天工。要是眼力好,好天氣時,在山下的村裡就能看見南山半山腰處有廟宇,感覺就如是懸空寺,可上面峰迴路轉,別有洞天。昔日要上去根本就沒有路,只是山羊才能行走自如的羊腸盤道,人須要環回著攀爬而上,這樣上去將近二、三百米時,就會感覺費力決氣頭暈目眩,往往有人在此就打了退堂鼓,其實只要堅持一下再上去些就豁然開朗到了一處平展地,看見廟宇就在眼前;但要到近前還有一險絕崖壁羊腸小道通過,只容一人側身託附著岩壁慢慢過去,還不敢停留看腳下的斷崖深溝,膽小的自然是望而卻步功虧一簣遺憾終生了。現在好了,已盤山開闢出一條一米多不到兩米寬的山道,在崖壁處也拓寬鋪設了水泥台階,從山下可以一直爬行到廟裡。

上到山間平緩處,有一小山峁向右延伸出約三十米,坐落在其上的是懸天廟,你可以先去看看,也可以返下來時再去,裡邊背靠背北面是玄天大帝、南面是魁星爺。懸天廟正在山溝中央位置,往北看,敞開的山口下就是辛立庄村,而此廟高高在上真如孤懸在天一樣;向南便正對著岩壁洞窟上自東往西一字斜著上去的層層廟宇,下砌石柱陡懸壁立,你生怕那走上去底下的懸空。中間獨立著的一峰岩石與殿宇牆交界角上懸掛著藍色油漆大木匾上鑲嵌著金字「化悲岩寺」,這岩石間的殿宇與兩邊夾著的岩石便是化悲一景「兩山夾一樓」。

進了寺門,緊靠門左側穿過「兩山夾一樓」下一條僅容一人的夾道進了東院,靠右邊原有一塊大石中裂縫生長有一棵二尺粗兩丈高頂徑五、六米寬大的迎客松,名為「孤松獨石」,不幸於1968年被曾在本鄉任過職務的一張姓官員指揮人砍伐做了機械廠機器配件,那塊石頭也被滾下山溝了。南院大佛殿後的硃砂洞據說能通到沙家寺村南香山下的老君廟,且洞里有佛家秘笈,早先住廟的僧道素常就把洞口掩藏著,拆廟時被埋沒不見了,洞外「碑岩晚照」之碑也已只剩碑頭在地了。冀先生住廟時勤苦修持,卻讓供佛之燈長明不滅,在廟被毀他下山時,廟裡還有他多年積攢剩下的兩大瓮素油。村裡向有「早種晚熟的黃米子,千軍萬馬吃不敗的水」的說法,說的是此地特產筋道好吃的黃米糕面和甘洌清香的山泉甜水這兩件寶,但因近年來眾所周知的缺水,泉月的景緻也是不多見了。可岩形奇偉秀麗,高者怖登、深者駭瞰,險者弗能逾、危者弗敢仰,祥氛瑞靄、嵐光林影,天籟偶作、好鳥時鳴,千容萬姿、倏忽變化,其情狀非語言文字所能盡述;辟石為室、環堵為扃,樓觀、牌匾、亭軒、台榭、殿廊、門廡、寮舍、廚庫,繪塑之容、陶埴之屬,聖水龍祠、全能全神,像貌尊嚴、棟宇雄壯,雕梁畫枋、金碧輝煌,雲集輻輳、錯落別緻,碑刻累累、載薦鑿鑿,香客遊人心儀躬臨四時不絕,每到農曆四月八佛誕日廟會,善男信女呼朋喚友接踵摩肩紛至沓來,其勢態亦非筆墨所能描繪——此情此境,置身其中,人人是菩薩,處處是奇景,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又何必在乎其「八景」呀還是幾景啊!

當然,在化悲岩化悲廟游賞慨嘆之餘,人們會選擇最崇敬的神佛菩薩頂禮膜拜虔誠禱告,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願景留下;下山後,也會去不遠處的九龍灣女兒廟光顧一下,在那裡把想得龍鳳後代的心愿許下,祈盼靈應的「龍母」同樣保佑如願以償。拜謁過神佛菩薩辦了大事,就近還可去帳頭鋪村「興禾採摘園」看看農家綠色時鮮果蔬,任由採摘可心的草莓油桃甜杏葡萄、香芹葫蘆瓜豆茄椒,盡情品嘗屬於自己勞動收穫的那份甘甜,並帶回家去與眾親朋好友分享,豈不快活樂呵哉!

(作者簡介:康繼文,山陰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現在山陰縣教育科技局工作,兼任三晉文化研究會理事、朔州市作協副主席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省三晉文化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TAG:山西省三晉文化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