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傅錫洪:惟是齊戒祭祀之時,鬼神之理著——簡論朱熹鬼神觀中的氣與祭祀

傅錫洪:惟是齊戒祭祀之時,鬼神之理著——簡論朱熹鬼神觀中的氣與祭祀

傳承國學 弘揚朱子 不忘初心 一路相隨

[作者簡介]傅錫洪,男,1986年生,福建龍岩人,復旦大學哲學學士(2009年)和哲學碩士(2012年),現就讀於日本關西大學東亞文化研究科,主攻宋明儒學與東亞儒學。

摘要:朱熹對鬼神的論述,不僅僅著眼於陰陽二氣的角度,而且還著眼於祭祀活動和禮儀實踐的角度,並且在他看來,後者更為重要和根本。本文梳理了朱熹「以氣論鬼神」和「以祭祀論鬼神」的思路,並指出,祭祀活動中的誠敬之心是證實鬼神為實有的關鍵,因此鬼神問題應當被置於祭祀的實踐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闡明。

關鍵詞:朱熹鬼神氣祭祀誠敬之心

學者談到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的鬼神論,往往首先會注意到他的這樣一個表述:「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天地間無非氣。」照這麼說來,既然鬼神只是氣,而天地間又無非氣,那是不是天地間無非鬼神?實際正是如此,朱熹說:「盈天地之間皆神。」「何物而無鬼神?」「只今生人,便自一半是神,一半是鬼了。但未死以前,則神為主;已死之後,則鬼為主。縱橫在這裡。以屈伸往來之氣言之,則來者為神,去者為鬼;以人身言之,則氣為神而精為鬼。然其屈伸往來也各以漸。」朱熹由此也繼承了程頤的說法:「鬼神者,造化之跡也」鬼神是造化留下的痕迹。

程頤還說「易說鬼神,便是造化,只氣便是神。」也就是說變動不息的造化之氣本身就是神,而不是有一個外來的神在推動著氣的產生和運行。「只氣便是神」的神在宇宙造化中周流不息、無所不在,是陰陽二氣最為靈動神妙的能力。故有「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的說法,朱熹解釋為:「鬼神者,有屈伸往來之跡。如寒來暑往,日往月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皆鬼神之功用,此皆可見也。忽然而來,忽然而往,方如此又如彼,使人不可測知,鬼神之妙用也。」因此朱熹又說鬼神「又是這氣裡面神靈相似。」「使人不可測知」其實是取消了人們認識造化之機的可能性。

氣的靈妙不測的功能是其所本有的,由此有「良能」的說法。此說本於張載「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朱熹解釋說:「『鬼神者,二氣之良能』,是說往來屈伸乃理之自然,非有安排布置,故曰『良能』也。」「屈伸往來,是二氣自然能如此。」正因為氣是最為周流不已、靈妙活躍的,所以無論常見現象中的造化機理,還是異常現象的生成原因,都可以歸結為氣的這種靈妙不測的功能,都可以因為這種靈妙不測的功能是宇宙萬物所固有的,因而對人來說變得不須為之感到迷惑不解,由此消解怪異現象給人們帶來的困擾和不安。

由上節的討論可見,從知識論上去探討造化之鬼神既不可能,也非必要,而且朱熹也不是要由探討鬼神之情狀的自然主義路徑去奠定社會倫理的基礎,毋寧說,社會倫理和行為正當與否的關切往往被知識論的探究所遮蔽,才是他所格外擔心的。所以他不斷勸誡人們「鬼神事自是第二著」「且就日用緊切處做工夫」和「須去理會眼前事」。只要日用實踐做到了,便可收到「則此惑自解」的效驗。也就是說,鬼神之理的顯現,與其說是純粹認知的結果,不如說是實踐(齊戒祭祀)的結果。

所以,朱熹要將論述轉向祭祀活動,並且在他看來,將論述從以氣論鬼神轉向以祭祀論鬼神,不是從一種鬼神轉向了另一種鬼神,以祭祀論鬼神不是鬼神之一種,而以氣論鬼神是另一種。在他看來,各種鬼神實際上是統一的,而且是統一於祭祀之鬼神。正是為了防止將它們劃分開來,隔絕開來理解,所以朱熹這樣來回答弟子,自己為什麼要將論述轉向祭祀之鬼神:

惟是齊戒祭祀之時,鬼神之理著。若是他人,亦是未曉得,它須道風雷山澤之鬼神是一般鬼神,廟中泥塑底又是一般鬼神,只道有兩樣鬼神。所以如此說起,又歸向親切明著處去,庶幾人知得不是二事也。

轉向祭祀之鬼神,不僅是因為從祭祀角度來理解鬼神讓人感到「親切明著」,也就是易於理解,易於抓住要領,而且是因為「庶幾人知得不是二事」,說明朱熹也的確有意識地在回應將各種鬼神割裂開來,忽視祭祀之鬼神的特殊地位這樣一種現象。同時,這也透露出,理解鬼神問題,唯有通過齋戒祭祀的實踐才有可能,即「惟是齊戒祭祀之時,鬼神之理著」。

關於祭祀,朱熹首先強調的乃是真誠相信鬼神之來格而對之敬畏不已的心,即誠敬之心。當有人說「祭如在」的「如在」一詞表明鬼神「非真有在者」,朱熹對此表示了強烈反對,斥之為「此言尤害理」,朱熹認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如在」兩字正表明孔子主張祭祀須講求「誠敬」,由誠敬而行祭祀,則鬼神「如在」,而「吾不與祭」之所以「如不祭」,是因為「此心缺然」,「不得致其『如在』之誠」,蓋謂自身不親臨「與祭」而令人他人代祭,便是不誠。

而對朱熹而言,心之誠,氣之感和神之享,是一體貫通,必然無疑的。有其心之誠,則所感絕非「虛氣」,神之來格也絕非虛妄之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前文引文「鬼神只是氣」之後,朱熹便有涉及這一問題:

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天地間無非氣。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常相接,無間斷,人自不見。人心才動,必達於氣。便與這屈伸往來者相感通。

正是因為「人心才動,必達於氣」,人心決不是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封閉區域中運作的,心氣感通是必然的。這被用來解釋祖先及天地山川之神感格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朱熹也說過「若是無時,古人不如是求」。也可以看出,古人祭祀,神之來格在他們看來絕非虛妄之事,否則古人不會如此執著地追求鬼神的來格。也就是說,光講誠敬之心一面,以為這與氣的來格是脫節的兩回事,是不對的,仍然必須講到氣的來格,否則誠心將變成自欺欺人的「偽」:

問:「祭天地山川,而用牲幣酒醴者,只是表吾心之誠耶?抑真有氣來格也?」曰:「若道無物來享時,自家祭甚底?肅然在上,令人奉承敬畏,是甚物?若道真有雲車擁從而來,又妄誕。」

一方面若無誠敬之心,則鬼神不能來格;另一方面若僅僅認為祭祀行為「只是表吾之誠」而已,並無鬼神來享,可以排除氣的參與,則「誠」也不可能實現。也就是說,如果將氣的因素抽出去的話,祭祀鬼神論就根本無法成立。

然而朱熹不是明白說過人死氣散而無嗎?則祭祀又如何能感召到祖先的氣,使之來格呢?對此,他說:

要之,散也是無了。……只是他有子孫在,便是不可謂之無。」

問:「伸底只是這既死之氣復來伸否?」曰:「這裡便難恁地說。這伸底又是別新生了。」問:「如何會別生?」曰:「祖宗氣只存在子孫身上,祭祀時只是這氣,便自然又伸。」

散盡之氣不復再來,但又不可以說無,是因為祖先的個體之氣雖然已經沒有了,但因為有子孫在。而祖先之氣早已傳到子孫身上,所以子孫之氣即為祖先之氣,所以即使世次久遠的祖先,後世子孫在祭祀時極其誠敬的話,也能有感通之理,決不是徒表誠心,毫無實事的「偽」的行為。

另外朱熹還有「天地公共之氣」等說法,以解決妻族和外親這些無有血緣關係者被祭祀之時,無子孫後代的人被祭祀之時,以及祭祀天地山川之神時氣的來格問題,在此不贅。總之,氣的問題似乎就此已獲解決,但仍有一個問題沒有說明白,就是這個一直被強調的「誠敬之心」何以能確保神的來格?朱熹說:

上蔡云:「三日齋,七日戒,求諸陰陽上下。只是要集自家精神。」蓋我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在我者既集,即是祖考之來格也。

經驗上追問「祖考之來格」與否,而不思及行為實踐上是否已經做到「在我者既集」,是不可能理解祭祀鬼神是究竟如何「有」的。朱熹說在祭祀活動中「然則神之有無,皆在於此心之誠與不誠,不必求之恍惚之間也」以及「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之所以必須將「鬼神之理」引向「此心之理」來理解,就是因為只要聚集自身精神,肅然敬畏,做到「在我者既集」,做到「如見所祭者」,那就是聚集了「祖考精神」,實現了「鬼神來格」。也就是在齋戒與祭祀之際,藉助於心之「思」,喚起祖先生前生活的志意情態,而達到「神之來格」之效驗,至於被祭者的神靈是否在某個空間中實存,則並非這裡所關心的問題,毋寧說呈現於祭祀者心中的被祭者的形象,就是「鬼神」。況且子孫因為擔負著祖宗留下的基業,此心念茲在茲的家業,也曾是祖宗所曾念茲在茲者,由此而能與祖宗之心息息相通,所以才有祭祀感通之理。即使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也可做如是觀。天子主管和治理天地,擔負著天地間的事務,因此天子之心便與天地相通,天子之氣便與天地之氣相關,所以天子祭祀天地就有感通之理。諸侯祭境內山川地望以及大夫祭五祀等等,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究極而言,鬼神之理,就是此心之理;鬼神之理,唯有以極其誠敬之心去踐行祭祀之禮,才能得以顯現出來。正是因為鬼神之實在性依賴於人在祭祀活動中的誠敬心理,所以,祭祀結束之後,祭祀者恢復日常心理狀態時,鬼神便不復存在,也就是說,並不是有一個活動於虛空中,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等待人們去祭祀的鬼神:「但有子孫之氣在,則他便在。然不是祭祀時,如何得他聚!」

結語

鬼神的存在必然與人之祭祀行為有關,是人的祭祀行為的相關項。鬼神之理的問題,不是一個理論上的氣學問題,而是一個實踐中的信仰問題。「如鬼神之事,聖賢說得甚分明,只將《禮》熟讀便見。」鬼神之事須從禮之規定及其意義中去理解,這是古人本意,也是朱熹強調的重點。縱然朱熹在理氣論的框架中安頓了形形色色的鬼神,似乎脫離了祭祀之鬼神,仍有很大的學問,但對朱熹而言,那些東西是「不須理會」的,是在理解了祭祀之鬼神之後自然能消解的。對朱熹而言,不僅不能將祭祀之鬼神消解於陰陽二氣之鬼神的一般性當中,恰恰應當把祭祀之鬼神當作一般的關注和體認的對象,而祭祀之鬼神的了解或體認,歸根結底要靠具體的祭祀實踐。

(原載《朱子學刊》第二十二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天地O朱子春秋 的精彩文章:

周接兵:朱熹「為學之道」的理學建構

TAG:國學天地O朱子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