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霸王寧死不過江,是魯莽,是氣節,還是有何補位人知道秘密

霸王寧死不過江,是魯莽,是氣節,還是有何補位人知道秘密

說到項羽,我們立馬會想到李清照所寫的那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後人看來,項羽是一代英豪,許多文人騷客為他賦詩高歌,但這都是後人的評價,項羽在世時,恨他的人可著實不少。

劉邦把項羽攆到烏江之畔時,烏江亭長來接他,勸項羽回到烏江,重整旗鼓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說跟自己一起出來的八千江東子弟,現在全部死了,自己一個人沒臉回去見江東父老,於是把坐騎給了亭長,自己準備赴死。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他還通過《括地誌》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於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查勘考證,項羽確死於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

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認為項羽並非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垓下之圍中項羽倉皇失措,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是他發跡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漢戰爭後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依然服從項羽,聽從項羽調遣,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後仍忠於項王,抗拒劉邦。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

曇花一現,千秋霸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梁談劇情發展 的精彩文章:

TAG:小梁談劇情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