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意清明,舌尖相思

詩意清明,舌尖相思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到處是勃勃生機,楊柳遍地生,百花未謝盡,大自然煥發的強大的生命力喚醒了我們外出踏春的情思。忽然一場急匆匆的雨應時而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千年詩意瞬間喚醒,隱藏在心底絲絲縷縷的哀怨與愁傷湧上心頭,「暖榮寒嘆不衰竭」。清明節就在這一暖一榮、一寒一嘆中延續,永不衰竭。有人說,清明承載的,是中國版的相思。

清明節的來源

「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由來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造迫害流亡,有一天,他餓暈了,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他吃。晉文公做了君主之後加封有功之臣,介子推卻背著老母躲進了深山,晉文公為了找他放火燒山,介子推母子兩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留下一首血詩給晉文公: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常把血書放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晉國百姓安居樂業。此後,每屆清明,百姓們便把柳條兒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唐代詩人盧象在《詠寒食》詩中寫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清明節習俗主要有祭祖、添墳、寒食、插柳。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中亦有「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的句子。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在飲食民俗上有一個顯著特點,即早在春秋時,清明不生火做飯,只吃事先準備好的冷食,也即「寒食」。寒食,歷代叫法不同,《齊民要術》中稱「細環餅」,《本草綱目》中又叫「捻頭」。

但在清代時,清明食俗已不局限於寒食,熱食也成為應節食物,如清代的《吳門竹枝詞》所寫「相傳百五禁廚煙,紅藕青團各祭先。熟食安能通氣臭,家家燒筍又烹鮮。 」這就說明了當時清明節已出現熱食的情形。

如今,清明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已淡化,人們雖然仍喜歡吃清明餅之類的食品,但更多的是熱食,且注重營養。我國幅員遼闊,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清明節吃食,一起看看,你的家鄉清明節吃什麼?


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製作。糰子的餡心是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美味可口。


南北各地清明節都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洒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面為主料。


浙江南部各地採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稱鼠麴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蔔絲與春筍,製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咸、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咸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時節泉州人、廈門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潤餅菜」的正名是春餅。「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 250—500 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父母用杜梨樹枝或細麻線將各種小面花串起來,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讓孩子們慢慢享用。風乾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


「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 ( 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晉南地區清明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晉北地區,則習慣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


清明節要吃青的食物。農村中有蒸制蒿餅的習俗。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製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在我國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在農村的一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清明節里吃雞蛋、撞雞蛋寄寓著人們對於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梨花風起正清明,多情又多味。春雨瀟洒,思愁紛揚。遠在外地的遊子,唯有以食寄懷,老天有情雨做淚,活著常為此節哀。

點我關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人的筆調 的精彩文章:

TAG:凡人的筆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