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是理想的權威型家長嗎?

你是理想的權威型家長嗎?

你是理想的權威型家長嗎?

(多選題)

1. 設想你在訓練你八九歲的孩子幹家務,只是簡單的掃地,他都掃不幹凈,你覺得以下哪種做法有助於他成長?

A 立刻糾正他,給他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讓他一次做好。

B 孩子還小,學業繁忙,干不好就先不讓他幹了,長大了自然就會做了。

C 剛開始做難免做不好,不能要求太高,耐心等他成長,幫他收拾殘局。

D 給他恰當的反饋,鼓勵和建議並重,下次再做時,告訴他怎麼樣能做得更好。

2. 想像一下,你家孩子年滿18歲的時候,作為一名成人,你認為他應該可以獨立完成以下哪些事情?

A 獨自去外地上大學,安排好自己的學業和生活,不需要你的陪同。

B 在大學,無論用什麼方法,都要保證學業優秀,出類拔萃。

C 有賺錢能力,可以養活自己,如果家庭需要,也能夠為家庭做出貢獻。

D 能夠成熟自如地跟其他社會人員打交道,處理日常事務,比如房東、銀行櫃員、人事經理。

E 利用假期自己安排些有意義的事,比如志願服務、外出打工等,而不是窩在家裡。

3. 如果你家孩子四五歲了,你覺得他應該掌握以下哪些基本生活技能?

A 知道自己的全名、家庭住址和父母的電話號碼。

B 自己疊衣服。

C 幫忙收拾玩具。

D 飯後刷碗碟。

E 認識貨幣面額,基本了解如何使用金錢

4. 你認為孩子18歲以前,以下哪些挫折體驗是他應該經歷過的?

A 出門在外時遇到意外事件,比如汽車拋錨。

B 沒被邀請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

C 考砸了,比如考了班裡倒數第一。

D 親手養大的寵物死去。

E 遭遇車禍。

獲取答案

請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書迷屋

回復「3」

「理想的權威型家長」

是一種怎樣的家長呢?

這種類型的家長

是值得推崇還是需要避免的呢?

請看下面文章。

糾正過度養育,培養合格成人

彭小華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長》譯者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也許從來沒有佔據過像如今這樣核心的位置,父母為子女傾注的心血之多,感受到的養育壓力之大,也許堪稱前無古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父母的養育觀念和方式也開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過度養育漸成趨勢,從城市到農村,從中產階級延伸到社會各個階層,近來有論者驚呼中國人的養育方式進入了「全民富二代」狀態。

在談到中國式養育問題的時候,美國父母常常被當作榜樣。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美國式養育強調孩子的獨立,美國父母對待孩子不像中國父母那麼嬌慣溺愛、包辦代替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子女一到18歲,美國父母就撒手不管了,想上大學要自己貸款,如果父母幫助支付了大學學費,那等子女工作後還要還上,上學期間要打工,跟父母吃個飯也要「AA制」。對這些傳說,我也曾經信以為真,但近年深入美國社會,發現當今美國中產階級父母的養育方式與我們大同小異,聽到親戚朋友議論「直升機父母」時,我大為吃驚,直至讀到這本《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我才發現,當代中美父母面臨著同樣的養育問題,以及子女長大而不獨立的現象。

細說起來,當代美國社會的養育方式轉變也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過度養育之下的年輕人體現出不良的後果:他們缺少獨立性,脆弱、依賴、吸毒、酗酒,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發病率劇增,沒有來由地自以為是,覺得一切理所應當,進入職場後缺少工作主動性、不善於合作、缺少參與精神、解決問題能力匱乏……總之,他們沒有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進入職場後適應不良,常被稱為「蘭花」「茶杯」或「牛肉」。

美國人對過度養育問題的系統性批判和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並於近年發起了一場「反過度養育」的革命。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站在這場革命的風口浪尖,是當下的主要發言人之一,2015年,她推出了這本飽含激情的暢銷書《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本書陳說過度養育的表現及危害,認為美國千禧一代的問題根源在於父母錯誤的養育觀念和方法。父母有關養育的錯誤假設、觀念和做法培養出了一代長大而不獨立、缺少擔當、「未成型」的年輕人,害了孩子,害了父母,也非社會的福音。這是對過度養育的深入思考和檢討之作,對那些孩子尚未成年的父母來說,聞者足戒,孩子年齡越小,參考價值越大,也越有機會避開過度養育的誤區。

身為養育了一個女兒的母親和諮詢師,基於自身的經驗和思考,我對朱莉在書中所說的「過度養育」憂思深感認同,對她的養育目標、理念和方法也不無理解和贊同,因此選擇翻譯此書,希望為身處過度養育狂熱中的中國父母提供參考。

有鑒於千禧一代的父母養育了「半成年」或「未充分成型」的子女,朱莉提出,父母的目標和責任是養育合格、獨立的成人,即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接受行為的後果,承擔責任。

以平等的成人身份與父母相處。

財務上獨立於父母。

不受父母和他人影響,自己決定信念和價值觀。

朱莉認為,為了實現把孩子培養為合格成人的目標,父母應該把兒童期、青少年期作為訓練場,讓孩子面對真實生活,「你不可能一直把孩子當作小孩子照顧、手把手地指導,然後指望他在18歲的早晨魔法般地成了獨立的人,具備成人生活能力」,過度養育下的年輕人在離開父母后社會適應不良、抑鬱類似於宗主國治下的殖民地,一經獨立,立刻土崩瓦解。

她提倡權威型養育風格,而對中美中產階級中盛行的放縱型養育風格不以為然,對部分家長採取的專斷型養育風格也表示反對。放縱型父母追求做孩子的好朋友,他們不太嚴格要求孩子,即便制定規則,也很難嚴格執行,因為他們害怕傷害孩子的感情,破壞親子關係;專斷型父母則相反,他們制定嚴格的規定、標準,給孩子自由思考和行動的空間較小,實施懲戒,在孩子心中注入恐懼的陰影;權威型風格則代表前兩種風格的最佳結把孩子視為理性且有發展需要的個體,提出要求,制定並執行規則,同時對孩子滿懷溫情,給孩子耐心講解要求和規則背後的理由。

本書共有四個部分。第一、第二部分描述了美國當代養育中存在的問題現象,而這些問題和現象與中國當代養育狀況驚人地相似;第三、第四部分則給出了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法,這些方法並不具有文化特異性,對中國家長同樣適用。

朱莉對於培養孩子參與精神、協作精神的觀點值得專門來說。中國獨生子女著名的「自我中心」,有學者稱他們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多少父母會教孩子關心他人和社會,為家庭和公共利益做出貢獻?除了關注學習和個人成功以外,有多少家長會培養孩子關心社會的公論國際、國內大事,關心這個世界的不平等、貧困問題、人權侵害問題?有些、平、正義?有多少家長與孩子談家長的教育甚至恰好相反,他們教孩子只關心自己。看起來這似乎對孩子最有利,結果卻局限了孩子的格局、胸襟、視野,也局限了孩子的內在動力。我接觸到的一些青少年和年輕人表示不知道人生意義何在,有報道稱北京大學有四成新生覺得活著沒有意思,在我看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代養育方式下孩子太過自我中心,缺少超越自我的關懷與追求,人生目標不清晰或者過低,的價值感、使命感匱乏,因而限於迷茫。

朱莉提醒我們,要想做好父母,不是總是盯著孩子、陪著他們就夠了,而是先要給自己「把氧氣面罩戴好」,這包括自己要熱愛生活,想讓孩子做到的,自己先模範地做到。對為數不少的父母來說,這是有意義的提醒。她專門用了第四部分教父母如何關愛自己、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這麼做除了對自己好,也是對子女好,因為「對子女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父母死氣沉沉的人生」。

朱莉高度評價失敗之於學習的價值,認為這是成長的唯一途徑,細想這是多麼符合邏輯。我翻譯的另一本養育類著作《直覺養育的力量》(The Intuitive Parent)的作者、世界知名兒童發展專家斯蒂芬·卡馬拉塔(Stephen Camarata)也一再強調試錯對於兒童成長的價值。因為失敗來自嘗試,通過嘗試、失敗、再嘗試,我們因此能從中學習,也因此培養了抗挫力。可惜,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在內,都竭力避免孩子失敗,有的家長在孩子失敗時比孩子更崩潰,情緒失控之下懲罰孩子;有的家長則粉飾失敗,或者把原因歸咎於外界因素。我相信,樂見失敗、正常化看待失敗,是很多家長需要學習的新課題。

針對父母的養育焦慮,世界知名兒童發展專家斯蒂芬·卡馬拉塔以科學研究為基礎,認為過度養育對孩子有害無益,提倡自然直覺式的養育方式,並在《直覺養育的力量》一書中對此觀點進行了詳細解讀。本書中文簡體字版已由湛廬文化策劃、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編者注

朱莉也提倡教孩子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對於愛子心切的當代家長,這也是值得學習和採納的觀念。正如我們不想看到孩子失敗,我們]也不喜歡看到孩子掙扎。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的痛苦不亞於他們,於是我們]赤膊上陣,殊不知這正傳遞了海姆斯所說的對孩子具有靈魂毀滅性的態度:你不行,還得我來。我們也因此在無意中培養了孩子的「受害者」心態。

朱莉鼓勵父母把自己的人生遭遇和挫折、失敗告訴孩子,這麼做的父母應該並不多見。這樣做既有利於讓孩子對我們的認識去魅,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是也不必是英雄,更加不會也不可能永遠正確;另一方面,也是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現身說法,向孩子傳遞這樣的意識: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困難是可以克服的,這沒什麼大不了,而且,克服了困難,我們就成長了。

她對父母和子女獨立身份的強調,可能很多中國父母未必習慣。她認為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有了孩子以後,父母仍然應該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去實現自我,而不是把理想和夢想的實現寄托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幫孩子設定他們的人生道路,不能代替孩子生活和思考,否則,就是取消了孩子的存在。

朱莉強調孩子的「自主權」。這個概念,國內很多家長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卻是美國心理學界和家長非常強調的一個概念,指在一件事上有主導的權利,與被動性相反。擁有自主權意味著自己可以對結果實施控制,有助於個人形成自信心。

朱莉既是批評者,也是行動者。她對美國的教育和大學招生制度有嚴厲的批評,將其描述為「千瘡百孔」。她一邊通過寫作、演講努力推動制度和社會意識的改變,一邊在自己的家中、社區和朋友圈中採取行動,「讓自己家的飯菜好吃點兒」。我欣賞這種積極昂揚的態度。

本書大量採用一手訪談材料,提供了很多真實的事例,同時也引用了大量美國心理學和養育方面的研究,論說充分、表達生動,讀了這本書,就對美國的前沿養育理念有了大體的了解,也就站在了養育思想的新高度。

面對讀者,朱莉的姿態是平等的。她對她批評的「問題父母」懷有同情的理解,認為他們的行為是出於最良好的動機,是基於愛、焦慮和不安全感;她不扮演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坦陳一般父母所有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她自己也有,而且她的直升機式養育行為也不少,有時也很難貫徹自己給別的家長所提的建議。

朱莉的語言非常口語化,讀起來生動、形象,有些地方翻譯起來比較困難,些表達難以借住辭典查到,多虧有夫君白亞仁(A|an Barr)充當我的活字典,此外,他給予我的鼓勵和支持也給了我很大的力量。我還要感謝我的女兒段韻秋給我的鼓勵和技術上的幫助,感謝湛廬的編輯方妍認真審閱書稿,提供寶貴的修改意見,感謝我的父親彭靜中、母親張秀蓮及好朋友肖榆蔓、李曉玲、童曉燕給我的支持。由於時間和水平的原因,雖經多次修改,我相信誤譯及文字、語句處理不盡如人意之處一定還有,敬請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讀不懂海德格?你有救了!
國際奧林匹克哲學競賽試題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