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清明隨思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清明隨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適逢清明,杜牧這一千古絕唱又撩起了人們心中那股淡淡的愁緒。

關於清明,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是隨臣介子推割下大腿肉救了他。後重耳當了國君(晉文公),此時介子推已隱居綿山,晉文公三面火燒綿山,想逼出介子推,對其封賞。豈知,介子推背著母親死在了一棵老柳樹下。樹洞發現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見狀,慟哭。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自此,知恩圖報的思想逐漸盛行,此後代代相傳,成為中國人的基本倫理道德規範。這種思想的外在表現之一,就是祭祀的盛行。節日期間,對天地自然和對國家有功之人進行祭祀,在我國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如果說冬至祭天、夏至祭地,主要是感恩天地自然的話,那麼清明節的掃墓祭祀,就主要是對有功之人的感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對一個生命個體而言,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父母。對於父母的恩情,子女需要用"孝"報答。在傳統思想里,孝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清明掃墓(上墳)是"祭之以禮",人們在清明節期間用祠堂祭拜、墳前祭拜等多種方式來表達對去世父母的感恩之情。當然,清明時節不僅要祭祀自己去世的父母,還要祭祀列祖列宗,這是對於血緣祖先的共同感恩。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生身不忘宗,千里趕上墳。」清明節的掃墓活動不僅是感恩情懷的體現,還是培育感恩情懷的重要時機。

——邁拓維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邁拓維矩 的精彩文章:

何謂4路工業級KVM切換器

TAG:邁拓維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