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九秩春秋 成就學院精神 再展「國家氣象」

九秩春秋 成就學院精神 再展「國家氣象」

《沅陵會師》,主創:楊奇瑞、劉元捷、趙彥龍、周增強

一個國家屹立在東方,一門學問移風易俗,一個學院穿越90年風雨精神抖擻雄姿英發,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用激越的聲音說出這三個層次、一生修鍊: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煌煌39卷大型文獻《國美之路大典》和在中國美術館以10個展廳的規模舉辦的「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周年紀念展」,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理論家張曉凌一言以蔽之:有國家氣象!

一部國美的「《永樂大典》」

中國美術學院走過漫漫90周年的歷程展現在《國美之路大典》,這是國美人歷時10年編撰出版的,共16卷39冊,近1500萬字、2萬張圖版。那裡有清晰的學脈,背後是扣人心弦的故事。

中國美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杭州國立藝專,選址於風景卓絕,人文薈萃的西子湖畔。齊白石應邀做該校教授,因年事已高,不能親往,派出了弟子李英,就是後來的李苦禪赴杭州任教。中國美術館第一任館長、主持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的劉開渠,就是該校的建校者和後來的校長。今天北京人熟悉的李可染先生,是這個學校第一批西畫研究生,老師是法國人油畫家安德烈?克羅多。在該院的教授中有中國現代雕塑的開拓者象徵派詩人李金髮、文學家郁達夫,學生中有著名詩人艾青、有雕塑家和音樂家、曾和冼星海相約回國創辦音樂學院的曾竹韶,著名美學家、第一個創作毛澤東雕塑的雕塑家王朝聞。以該校師生為主體的著名新興木刻運動和「一八藝社」是魯迅先生親自關懷和支持的。今天中央美院的前身北平藝專在抗戰期間,一度和杭州國立藝專合併。畢業於該校的吳冠中先生在晚年深情回憶:我的母校是教授「美」的。

《國美之路大典》各卷從五四以來的新文化、1949年創立的新中國、改革開放後新時期、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新世紀四個不同時段,探尋這條跨世紀的學術文脈,追溯和回顧中國近現代美術創作和教育的發展歷程。

許江院長說,國美之路是中國近現代歷史背景下,中國美術學院歷九十載而生生不息的一條文化之路。從1928年國立藝術院初創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是新文化的20年,中國不僅請來了代表民主和科學的「德先生」和「賽先生」,還請來了新文化的種子。國立藝專正是新文化的產兒,從那裡開啟了文化啟蒙與民族救亡的漫漫征程。這是引水之年。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新中國30年,依助共和國的力量,學院事業開渠奠基;伴隨共和國的成長,學院亦歷經艱辛。這是開渠之年。1978年至今,改革開放40年,中國振興的40年,也是學院事業的奔流之年。中國的藝術不僅回返人性和藝術本體的起點,而且回返傳承和大地的根源。九十年來,我們學院始終以擔當的文化使命、自覺的先鋒精神、開拓的國際視野、詩化的智性意識,傳承不怠、探索不止,勇於擔當、其命維新,同無妨異、異不害同,凝聚幾代人的學術生命,拓積而成一條內涵豐厚而又特色鮮明的路轍,映射著中國藝術教育世紀發展的滄桑渾厚的學術脈絡,承載著東方文化共同體的一種當代復興的命運與品格。

滿含「國歌」精神的雕塑「國歌」

3月25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周年紀念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中國美術館一樓10個展廳展開了中國美術現代場景,體現了國美雄厚創作實力。其中,最為激動人心的震撼來自於中央圓廳大型浮雕《烽火藝程》,它所表現的正是1937年-1946年中華民族浴血抗戰的艱苦卓絕的歲月。正是這一段與整個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舉校西遷的「烽火藝程」,成就了國美的校魂。大型浮雕《烽火藝程》儘管只是一校之旅的創作,卻是著眼於一個時代、民族的壯歌,堪稱是當代中國雕塑的「國歌」。

大型浮雕《烽火藝程》共分六個部分:沅陵會合、漂泊課堂、藝術救亡、邊城寫生、立史鑄魂、開啟東方。沅陵地處湖南懷化地區,在這裡舉校西遷的杭州國立藝專和部分南遷的北平國立藝專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之命合併為「國立藝專」,開始了「國立藝專」艱苦卓絕的抗戰之旅;隨著日寇侵略的加劇,沅陵也將成為抗戰前線,國立藝專被迫再次轉移到湖南湘西鳳凰古城,不久再次向大西南撤退。若大的中國,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國立藝專的學子們只得在戰火紛飛中,在漂泊的書桌上上課;在一路撤退途中,儘管沒有了杭州美麗的風景可畫,但民族危亡關頭卻激發了師生們對民族百姓的愛和關注,一路上,師生們自發地畫起了沿途民眾、民居,開啟了為普通民眾寫生的視野;國立藝專轉移到大後方後,雕塑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劉開渠先生在杭州創作了《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撤退西南後,又先後創作了《王銘章騎馬紀念像》、《川軍出征陣亡將士紀念碑》等一系列抗戰題材雕塑,在落後的大西南創作大型雕塑是極為困難的,劉開渠全家老小齊上陣,並得到了日後成為著名美學家的王朝聞等學生的支持,終於完成了一系列抗戰題材作品。

在抗戰最為艱險的時刻,國立藝專教授們思考的是如何從深邃的歷史中汲取力量、振奮士氣、喚醒民眾,建構東方藝術,重拾民族自信。浮雕的主創者、國美雕塑和公共藝術學院院長楊奇瑞教授說,我們從一開始就設定了,必須把主旋律的昂揚正氣和藝術品感人動情的藝術性相結合,真正打動觀眾。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美術史論家邵大箴先生說:這組雕塑是很好的,在當代雕塑界也是上乘作品。

一個創新文化自信的當代範本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周年紀念展」共推出15板塊中,有獻給建院、西遷、共和國、改革開放幾代先賢名師的《國美春秋》四聯大型歷史油畫,和《烽火藝程》大型紀念浮雕;有展示中國美術學院繪畫、書法創作的《天地繪心》《藝術家書》《含弘寫心》,也有再現教學最新現場的《我織我在》《本土營造》《天工開物》;有多年堅守社會美育的《鄉土學院》,也有鑄煉新媒體本土關懷的《溪山行旅》《人文影畫》《心印宇宙》,還有體現現代設計教育實況的《漢字無疆》《東方絲竹》,展望21世紀藝術教育的《無牆學院》。

在這15各版塊中,四聯大型歷史油畫在環顧中央的各大大展廳迎門而立,象徵著90年來國美歷代名家大師面向大眾佇立歡迎。中國畫與版畫都採取了「站起來」的立式呈現,中國畫立成方陣,而版畫則穿插在各主廳,像一冊冊打開的巨型圖書,象徵著學院的書卷氣。

在中國畫板塊展廳,策展人用展板立起了長城般迴廊結構,強調了中國畫「矗立」的感覺。老一輩名家吳山明、祝鶴君等以經典的功力展示了獨特的淡宿墨法人物畫和富有筆墨美的現代感山水,年輕韓璐則以古雅的格調畫出了氣宇軒昂的花鳥畫。王冬齡的「亂書」以名家身份深叩現代之門,年輕的書家沈浩卻有著堅守傳統出新的定力。尉曉榕《浙派五老》、林皖《蔡元培和林風眠》表現了國美新中國人物畫創新和1928年開源的兩代高峰。

尉曉榕是中國美院在職教授中,為數不多的和浙派五老李震堅、周昌谷、方增先、宋宗元、顧生岳都對話過有過交往的後學一代。在作品中尉曉榕從每一位老先生個性特點入手,深入刻畫了他們最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瞬間,中國美院校友、五老學生中國國家畫院著名畫家何加林看到作品說:這是一幅有高度、有溫度的高峰之作!我看畫時回到了和老師們朝夕與共的日子,我的眼眶是濕的。

90年來,國美以三位院長為代表形成了三大傳統:以林風眠為代表的中西融合傳統、以潘天壽為代表東西拉開距離再造中國畫高峰的傳統、以劉開渠為代表緊扣時代主題反映時代心聲肩負時代使命主流意識傳統。產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浙派人物畫正是這三大傳統的結晶和革命性成果。在國美,中國藝術傳統不僅源於書本和理論,更來源於在抗戰中向大西北尋根,以田野考古和實地寫生、研究的方式,上接偉大的漢唐文明。同時,創辦國美時林風眠、潘天壽、劉開渠,奉蔡元培之命前往杭州西湖為建院考察選址,都還是20來歲「少年輕狂」的年齡,經過抗戰十年的洗禮,學校和校長、教授隨時代共成長,這種學院、人生與時代的共成長造就了真正綿綿不絕的國美學院精神!

浙派人物畫的貢獻在於創造了在現代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表現了勞動之美、使古老的中國畫筆墨藝術開闢了新的領域。周昌谷《兩個羔羊》榮獲了國際金獎,方增先《粒粒皆辛苦》、《說紅書》反映了新中國勞動人民當家做主新氣象和中國畫的新氣象。方增先先生談起當年的創新時說,20世紀50年代初,文化部組織央美和我們去敦煌寫生、臨摹,回來後舉辦的畫展,一位搞油畫的同學看到了我們的作品,認為這都是用素描、明暗等西畫的辦法畫的,這和油畫有什麼區別?這引起了方增先的深思。在經過艱苦的探索後,1955年方增先創作出了劃時代的《粒粒皆辛苦》。這就是許江院長強調的走:一條東方視覺鑄造的詩性之路。

《國美之路大典》總主編的許江院長在《總序》中寫道的,「國美之路」是:一條中國文化復興的擔當之路,一條中國藝術教育的先鋒之路,一條民族藝術精英的育才之路,一條東方視覺鑄造的詩性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彩貴州網 的精彩文章:

藥品成分里驚現「手指甲」 !專家:別大驚小怪,連……都是葯!
美國得州半月內發生第五起爆炸事件

TAG:多彩貴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