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兒時的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方向

兒時的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方向

兒時的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方向

編者按|在今天的文章里,「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分享了他讀書時的經歷。他讀的是當時最好的中學、大學,但管理寬鬆,孩子們有充足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們不僅沒有荒廢學業,反而變得好奇心強,興趣廣泛。與書本知識相比,這些更讓人受用終生。「一個人有空餘時間,才會思考。」

教育要給孩子留有空間,他們的興趣才會自由生長。」

興趣是自然產生的,不是勉強的。

我自身不斷思考的習慣和我所受的學校教育是有關係的。我那時的老師非常提倡興趣,強調沒有興趣,什麼東西都學不好。

我先是在聖約翰大學學習,那是一所帝國主義辦的教會學校,有比較好的教學條件,圖書館書報雜誌很多。老師非常鼓勵我們去圖書館廣泛閱覽,培養興趣。另外,老師還教我們怎樣閱讀。大一時,我們每天去圖書館看報,有一個英國老師跟我們講每天應該怎麼看報。他說讀報是有方法的,讀報時要問自己:今天新聞中哪條最重要?為什麼這條新聞最重要?這條新聞的歷史背景是什麼?不知道就去查書。

後來我們按照他的方法去看報,真的很有收穫。以後我把這種方法用在讀書、做研究上,這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

那時老師非常強調培養學生興趣。但興趣是自然產生的,不是勉強的。現在的孩子們沒有一點自已的空間,興趣也就沒有生長的土壤。

我上的中學、大學都是當時最好的學校,但我們的學習非常輕鬆,中學時9點鐘才上課,上午只上正課,下午是遊藝課。遊藝課包括圖畫、音樂、寫字等內容,不考試不計分數,很輕鬆。我們那時沒有任何家庭輔導。因而我們學得很輕鬆,也很快樂。

兒時的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方向

興趣就是在這樣一個沒有太多壓力,有很多空閑時間干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過程中產生了。

上學時,我就利用課餘時間讀了不少語言學方面的書籍。我們那時有些管理制度還是可以借鑒的:我們從中學開始一定要住校學習,從禮拜一到禮拜六,學校絕對不允許學生出去,這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讀書、學習,接受教師的教育。現在大部分學校沒有這個條件,學生受外界影響就比較大。

我覺得那時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學生有時間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時間從事勤工儉學活動。現在的教育給家庭和孩子的負擔太重了,孩子沒有自己的時間。現在清華、北大都在慢慢地改,走出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有空餘時間才會去思考。小學、中學不能學得太多,要給孩子們時間玩。一個人有空餘時間,才會去思考。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中學語文老師吳山秀先生,他為開闊我們的視野,不斷給我們灌輸「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經常請名人來校講演。

他是一個語文老師,那時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話文,介紹好的白話文章給我們看。那時中學小學有許多很優秀的老師,我的老師讓我們平時覺得很輕鬆。我想一定要輕鬆才能學得好,緊張是學不好的;不是壓力越大就學得越好,壓力太大學習效果就不會好。

兒時的教育,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方向

孩子不管不行,但不能管得太多。

我主張教育要提供寬鬆的環境,我們當時的老師強調興趣,認為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興趣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個人一定會有某種或某些興趣的。必然的興趣同偶然的機會結合,就能成就事業。

語文改革也是如此。語文改革是語文自身發展的必然,不是人為的、簡單的事件。20世紀50年代制定漢語拼音方案,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今天搞拼音方案就不一定能成功,因為目前存在一種復古思潮。所以說,什麼事情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結合。

教育要給孩子留有空間,這樣他們的興趣必然會自由生長。

我的曾外孫6歲從美國回來,在看英文的福爾摩斯。他們不評什麼「三好學生」,認為評等級排隊會使其他學生產生自卑心理;老師並不布置家庭作業,他們回家後沒有作業。讀書都是自動的,不是強迫的。這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與我們現在的很不一樣。

我在中學時,每學期也要考試排隊,平時則沒有,老師也不會處分成績差的學生,不會看不起他們。處分學生不是一個好辦法,那會壓抑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影響完善人格的發展。

在北大百年校慶時,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說:我們培養學生,要使文科學生了解理科,理科學生欣賞文科;大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專家,而是培養完整的人格,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這同我們提倡的全面發展相近。


作者:周有光,中國語言文字學家、經濟學家,漢語拼音創始人之一,2010年出版《朝聞道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