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揭示人性的四部電影,原來是……
導語
在明昧之間,總有一雙眼睛,在人性的彼岸冷眼旁觀。人性,這個被探討過無數次的話題,似乎永遠是歷久彌新。而導演們,也利用他們更為獨到敏銳的目光,各出奇招,將人性血淋淋的骨,剖開肢解,擺在我們面前……
噔噔噔噔!乾貨時間到!下面就由石湖青年的小編們,為你們安利揭露人性的電影吧!
No.1《在我入睡前》
推薦人:胡曉蝶、薛夢珏
這是一部根據S.J.Watson的暢銷心理驚悚小說《別相信任何人》改編的電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克麗絲汀的女人在20年前遭遇了神秘的事故,導致失憶。女主每天醒來,都對身邊的一切感到陌生,而一個男人本總會出現在她身邊,日復一日地告訴她有關她的身份和信息。她世界裡的一切,全部來自本。每一天,她也會接到陌生的納什醫生來電,要求她找出一本日記。克麗絲汀在睡前會寫下日記來記住當天發生的事,提醒明天失憶的自己。就這樣,她借著日記的累積,一天天重建了自己的記憶,但細節漸漸顯示出來,本和納什醫生的說法有很多矛盾。她到底該相信誰? 後來她決定相信本,把她失憶以來做的一切都告訴了他,但換來的卻是一頓毒打。直到一天醒來,她翻開日記,第一頁寫著: 別相信本。
整部電影中有許多情節鋪墊的都很巧妙,而最大的懸疑鋪墊就是那句「別相信本!",讓人浮想聯翩、
每一次女主背著男主寫日記快要被發現時,那種緊張的氣氛令人窒息。
影片以懸疑為主,但在懸疑的背後,透露出的是人性。克麗絲汀(女主)其實是人性里貪婪的象徵: 在得到愛情後選擇拋棄,而面對愛的新鮮感她是如此貪婪地想要得到的「家庭」在她心裡早已不值一提,在愛的世界裡似乎沒有「知足」,有的只是一味的索求。最後回頭想要挽回過失,得到的卻是貪婪的代價。在面對四年未見的丈夫時,說出口的「I love you"只像是貪婪之後又奢求對自己的過失粉飾太平。
本(男主) 是人性中慾望的象徵: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他並沒有做錯,他只是在追求自己的愛。但他對克麗絲汀的愛早已超越了追求,從而演變成了慾望,亦或說是佔有慾。不擇手段的留在克麗絲汀身邊,堂而皇之的以愛的名義欺騙。人都有欲,而過渡的欲只會讓人迷失自我,傷害到原本愛著的人; 換來的只會是對方的"別相信任何人。」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更好的展現了謊言里的幸福。何為真愛? 我們都不能定論。都說欺騙是世界上最大的傷害,但從欺騙中獲得幸福,那你會選擇揭露還是安然接受? 或許女主人公不曾想要得到真相,她仍會在「幸福」中度過。可見多疑並非是一件好事,雖然它能夠促使我們一點一點的探索出事實的真相,可是真相大白後的結果卻是一個難以忍受的傷痛。存活在簡單與平和的謊言之中,掩蓋了所有如針刺骨的真相打擊,避免了赤裸裸的接受殘酷的事實真相,從而享受心頭那一絲安寧與平和的幸福。其實能夠擁有一個為你費盡氣力的編織一個迷天大謊的人也是幸福的,只是這種幸福在人們眼中被理解成了欺騙與傷害,如果不是和你有著千絲萬縷的感情羈絆,怎麼可能會為你耗費力氣,謊言有時只是讓我們好過一點,戳破謊言的背後並不一定有像電影結局一家人團圓的場景那般美好,即便是電影結局那般的圓滿,但又是不是另一場多疑行動的開始?
No.2?《肖申克的救贖》
推薦人:許藝馨
自1994年9月23日《肖申克的救贖》上映以來,已經走過了20年。回頭看來卻依舊發人深省,耐人回味。
瑞德的獨白貫穿整部電影,既推動了電影情節的過渡發展,又給予了觀眾在獨白中了解安迪的機會。他既是安迪二十年監獄生活的一個旁觀者,同樣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他們互相救贖,瑞德為安迪提供的鎚子,海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安迪逃離監獄奠定了基礎,安迪的逃獄和一席話將瑞德從新生的恐懼和內心的荒蕪中拯救出來。他們的故事講述的就是救贖與被救贖。
如果說,電影里還有哪一個人讓我最為震撼,那我想這個人必然是布魯克斯。他憤怒地用刀挾持獄友海伍德,想通過再次犯罪留在監獄。布魯克斯已經成為了體制化下一個典型的犧牲品,他被困在牢籠里,終其一生都沒能從鐵籠中真正的走出來。老布衣衫整潔地走出監獄,想起他茫然地走在街道上,手足無措地躲避著車輛。最終他無法適應這樣新的生活,他選擇死亡,鄭重地在房樑上刻下了「BROOKS WAS HERE」,隨後用一根粗實的麻繩將自己弔死在了昏暗的房裡。
片中多處運用了重複蒙太奇的手法,來暗示人物命運,揭示人物的心理變化。他們假釋後的工作和住所是同一個,然而命運卻截然不同。瑞德在出獄後走過了和布魯克斯同樣的心路歷程,從茫然到恐懼,「我只想回到有意義的地方,不必整天擔驚受怕。」如果說,老布是已經被扼殺在制度化下,那麼瑞德仍舊掙扎在自由和制度之間。然而幸運的是,即使人類具有逃避自由的傾向,瑞德還是在安迪的指引下找到了心靈的自由。
監獄幾十年的生活漫長而充滿恐懼,裡面的人不知道時間什麼時候才能走到盡頭,被黑暗淹沒的人們找不到光亮,於是有的人在高壓之下被迫選擇了屈服,在時間的磨磋中被同化,失去了追求新生的動力,漸漸的只是在獄裡謀求生存,於是在暮年得到新生時卻突然發現自己早就被社會拋棄了,他們的思想在幾十年的時間已經成型,心中的絕望將他們逼上了死路。這似乎是肖申克監獄囚徒們逃不開的命運。
No.3《辛德勒的名單》
推薦人:侯新毓
這部影片的黑白畫面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營造出一種紀錄片似的真實氛圍。影片的主旨就是和平和救贖,它清楚的為觀眾展現了一個名叫辛德勒的德國軍火商人從一開始的貪圖一己私利到最後開始真正發自內心的想要救助每一個受到德國納粹迫害的猶太人這一轉變過程。
戰爭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帶來了死亡與恐懼,那些執政黨派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惜發動戰爭,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戰爭使人性扭曲,也同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表露出來。納粹黨在希特勒元首的領導下培養了一種狂妄自大的種族優越感,在他們眼裡猶太人就是一群畜生,毫無人權可言。
電影開場辛德勒,或許有人會質疑:「他不是一個好人么,他不是一個拯救了一千多個猶太人的救世主么?」開場的他,卻是生意場上的老手,深諳閱人之術,處世之道。用一瓶贈酒的開場白便能哄得納粹高官一愣一愣的,在異性中也是混的如魚得水,好不自在。正因如此,他抓住了戰爭橫財這一商機,一方面運用自己的社交技巧獲得大量的軍事訂單,另一方面又逼迫猶太人將積蓄投進工廠。
而真正讓辛德勒的人生觀有著本質上的轉變,我想,還是那一抹刺眼的紅色。
當時克拉夫正在屠城,辛德勒在山頭,看著腳下四處奔跑的猶太人,聽著四起的槍聲,畫面是從遠處拍攝的克拉夫城。與其說辛德勒憤怒,不如說辛德勒在掙扎,他在人性的對立面掙扎,他不知曉自己應何去何從。他更不明白自己應用什麼態度去對待那些視他為救世主,而他卻只把他們看做賺錢工具的猶太民族們。
就在那樣一個欲哭無淚的場面,一個黑白的凝重的畫面,我看到一個身穿紅衣的小女孩。斯皮爾伯格在拍攝這個故事的時候用的是黑和白,但是這個小女孩卻一身紅的出現。那黯淡無光的紅卻讓整個畫面像被光芒罩住一般。也讓辛德勒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電影史上,不管用過多麼細膩的華麗的顏色,或者多麼深沉的凝重的顏色,也不及這身紅。
它承載的實在太多,是對歷史的痛訴,對民族的忠誠,對命運的掙扎,對希望的嚮往,還有更多更多說不上的情感。
這並不是結束,這是辛德勒人性復甦的開始。在這之後,他漸漸轉變了對工廠的態度,當他在Amon焚燒挖出的屍體時,他徹底頓悟了。我不得不佩服Liam的眼神,影片中辛德勒的眼中所詮釋的信念在不同階段都是不同的。而Liam卻精確的將這一細節淋漓盡致的展示出來。那是一個懺悔者代表著一個罪 團體對迫害者的悔恨。
電影的最後,二戰以法西斯戰敗為結局,一千多個辛德勒猶太人自由了。可是辛德勒在跑路之前,卻哭得不能自已。「我明明可以救更多人的,賣掉這輛小汽車,可以救十幾個,賣掉這個戒指,又可以救一兩個…」這時候的辛德勒,終於自己拯救了自己。
No.4《親切的金子》
推薦人:汪守娟
由韓國導演朴贊指導的電影《親切的金子》,這部電影是其所指導的復仇三部曲中的一部,相比於其它兩部《老男孩》,《我要復仇》這部電影更顯柔和,暴力場面也是更減。該片最初的海報中因李英愛的聖母造型而遭到韓國國內天主教和部分基督新教團體的抗議,最後只得改為現在的版本。而在電影中,主人公金子(李英愛飾) 也是一個令人非議的天使與巫婆的共存體。
十三年前,年輕貌美的金子因為懷孕無處可去便求曾誇她性感的白老師(崔岷植飾) 收留。卻不曾想,這個決定將改寫自己一生的命運。白老師以金子孩子作為要挾,逼迫金子頂替綁架並殺害幼童宏穆的罪名。為救女兒,金子無可奈何只能選擇入獄。然而在獄中,金子的並沒有忘記白老師所犯下的罪行,她一方面心懷愧疚,因為自己沒有加以阻止,反而成為了幫凶造成了宏穆的死,另一方面,白老師罪行惡劣卻仍逍遙法外。於是,在監獄中,金子復仇的想法逐漸堅固。在獄友精神和物質的支持下,金子有了堅定的信念,出獄後有了安身之所,有了槍作為武器,並且拿到了白老師的住址...然而,在面對白老師時,金子的手還是顫抖,始終無法下手。在發現白老師還虐殺另外四個孩子時,金子氣憤交加。她找來五位孩子的家長讓他們觀看孩子臨死時白老師拍下的錄像。最終在金子的倡議下家長們決定自己親手解決這個十惡不赦的男人。就這樣,金子完成了她十幾年的復仇。然而,P心的罪孽真能減輕嗎?
影片利用插敘將金子的獄中生活和獄後生活進行交叉,使整個故事愈見明朗, 線條更加清晰。也是通過金子一系列的復仇行動展開對人性的細緻描繪。影片中的金子擁有著兩個極端的人性。一方面,她猶如聖母般,總是親切的對待每個人。在充滿罪孽的監獄裡她閃閃發著金光,沒人能拒絕她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她又是邪惡的巫婆。面帶親切的微笑,內心的卻深藏殺機。在她殺死那個總是欺凌其他人的女囚之後,她也成為了下一個巫婆。最引人深思的是在獄中,金子在牧師的感化下看似已經變成一個洗心革面,純良無害之人,然而出獄後金子卻是拒絕了牧師遞給她的代表著清白與重生的白豆腐。影片也讓人不禁深思教會的教化,所謂教化也是一個人的自身感化吧。也許金子知道自己以前罪孽深重,今後也仍在黑暗之中。她出獄是為了復仇,不是為了新生,然而,誰不渴望在陽光下行走的。影片最後,雪夜裡,金子將頭埋進來送給女兒的純白的蛋糕中孤自抽泣。她告訴女兒:純潔的活下去,要清白的做人。這既是對女兒的期許也是金子對於自己一生終究黑暗的傷心與無奈。
在現代文明法治社會,有法律做保障。然而當人性與理性碰撞,我們又會怎樣做,誰也說不準。每個人都聲稱人要理性,壞人總會被法律制裁。可是如果當自己親人被害,不知我們是否能守住自己的最後防線?在看過《熔爐》之後,看這部復仇電影會有一絲快意,我們不倡導以暴制暴,但我們知道惡有惡報。在法律沒有辦法懲治罪人時我們又會怎麼做?
人性
不論是戰爭時期人性的紊亂,還是監獄中體制化對人性的迫害,抑或人本身記憶的欺騙性,或法制與人性在罪惡面前的兩難,這都只是電影表達的手段中的一種而已。當我們面對人性的抉擇,是自我救贖還是任意沉淪?我想,每個人心中,都已有了答案…
文案:薛夢珏、胡曉蝶、許藝馨、侯新毓、汪守娟
編輯:金欣、施科
主編:施科


※關於「拼多多」,這篇文章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鮮掉眉毛的蘆筍炒蝦仁——五分鐘菜譜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