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我國的航空發動機比美歐的壽命短是什麼原因?

我國的航空發動機比美歐的壽命短是什麼原因?

原標題:我國的航空發動機比美歐的壽命短是什麼原因?



「秦嶺」發動機的仿製和研製之路,一方面讓中國航空發動機見識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同時也展示出我們與世界水平的巨大差距

首先,工業基礎薄弱是主因。我國航空發動機壽命和可靠性的短板,是由中國航空工業薄弱的工業基礎所決定的,舉個例子,我們上世紀70年代從英國引進斯貝發動機,但由於航空發動機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實際上最初是直接全部引進各種材料、毛坯、成品和附件,在英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花了幾年時間才完成這項工作,當時光航空工業部下屬就有74家工廠參與引進承製1096項原材料、大型鍛鑄件和成品、附件,「斯貝」發動機實際上比起AL-31F落後一代,技術上並不算非常先進,但當時其材料、工藝、製造技術對我們而言,顯得極為先進,體現出我們與英國這樣的航空發動機強國在發動機最基礎的技術上存在極大的差距。實際上後來我們花了20多年時間,才真正實現了斯貝的全面國產化——渦扇9發動機。工業基礎薄弱,導致材料、工藝、製造都薄弱,這樣一來發動機壽命就短,上不去。


其次,一直走仿製路線,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的航空發動機工業是從仿製學習蘇聯型號起家的,與蘇聯一樣,我們也得上了「仿製病」,仿製的優勢在於可以簡化研製流程,提高效率,見效快,但仿製有個大問題,就是不走一趟從開始研發的全流程,因此對別人如何設計發動機,為什麼要這樣設計發動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始終掌握不了發動機研製的根本原理和規律。別人自己研發的發動機,知根知底,改起來得心應手;咱們仿製的型號,改動任何一個基礎設計都得「慎之又慎」。而大家都知道,發動機壽命是「改出來的」,蘇聯/俄羅斯和美國發動機,剛出來的時候壽命都不是很高,但是在使用中不斷改進,不斷採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壽命就不斷延長。舉個例子,蘇聯早期國產發動機VK-1開始時壽命僅為100小時,但經過技術改進,幾年後壽命就延長到了200小時,增加了一倍。俄羅斯最近這些年,對AL-31F系列發動機不斷進行改進,其壽命從800小時到1500小時,現在又延長到了2000小時,俄羅斯計劃在蘇-57的新型發動機產品30上,將壽命提升到4000~6000小時。


除此之外,沒有走過一次自主研發的全流程,那麼發動機的基礎氣動理論、基礎結構設計等最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搞國產發動機就成為空談。所以「太行」發動機重要就重要在這裡,雖然它在核心機上一定程度借鑒了外國先進型號的技術和設計,但確實是中國首次從基礎設計出發,從頭到尾走完了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研製流程,從中獲得的設計、製造、試驗技術和經驗,其價值難以估量。


第三,發動機配套戰鬥機的思路有問題。這個毛病其實我們的老師傅蘇聯也犯過,由於我們的航空工業體制師法蘇聯,因此我們的問題跟蘇聯也很相近。在很長一段時期,我們對於發動機的認識,它只不過是戰鬥機的一個零部件、子系統,航空發動機研製長期從屬於戰鬥機研製,沒有獨立的地位,重要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同和尊重,其科研規律沒有得到深入的認識。因此戰鬥機項目下馬,發動機也隨之下馬;發動機研製不順利,最終導致戰鬥機項目歇菜,這種事情在中國航空工業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應對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要把發動機獨立出來,按照發動機的研製規律和周期去辦事,徹底改變發動機配套飛機的老模式,因為航空發動機研製難度本來就比戰鬥機大得多,研製周期也更長。現在我們做的就比較好,將航空發動機這一項目直接獨立出來,成立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同時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比如將原先隸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航空材料研究院整體移交給新成立的中航發集團,這就體現出了對材料這一發動機基礎項目的高度重視。

好在我們現在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國產發動機的壽命也是在穩步提高中,相信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軍備 的精彩文章:

幾十億美元寶藏在中國門口沉沒 ,大軍打撈三年 ,遇到了怪事
美俄都看不下去的事兒終於要發生,誰都攔不住

TAG:世界軍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