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洲婦兒中醫科醫生講:今日清明,養生要點

五洲婦兒中醫科醫生講:今日清明,養生要點

清明節,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2018年4月5日為清明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冬至後第108天,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我們迎來了清明節氣。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的第108天,是有很深含義的。

它剛好處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此時萬物皆顯、草木吐綠,清潔明凈,就連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除了掃墓、踏春、插柳這些民俗活動之外,身體需要您的多多關照,應儘可能的做到順應天時,柔肝健脾,清降火氣。

1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2

清明習俗中的養生之道

清明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這一天,人們外出祭祖掃墓,悼念故人,各地還組織豐富多彩的戶外文體活動。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五洲中醫認為人應四時, 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運行血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運動療法:跪拜、踏青、放風箏

按照中國傳統禮數,掃墓時要對祖先進行跪拜,完成彎腰伸背、手掌雙膝觸地、叩頭及地,繼而撐掌起身的一系列動作。

它活動了人體主要的關節和骨骼肌,三個頭磕下來就會覺得手腳舒展,氣血融通。

其實,跪拜磕頭的動作一直被道家作為導引術的一部分,中醫證明確實有通經活絡,防止血 管硬化、栓塞的作用,老年人經常模仿跪拜磕頭的姿勢鍛煉可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

「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這句老話不止是告訴人們虔誠孝順可以長壽,也道出了堅持導引鍛煉可以強身的道理。

清明節還有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等放鬆身心的中輕度體育活動。

在風和日麗的春天,舉家老小集體外出,適當地跑步跳躍,可以疏通冬日的氣血積鬱,讓精神壓力得以緩解,使心胸開闊,心情愉悅,更能使人體正氣增強,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保健食療:清明果和酒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後不生火做飯,在戶外簡單食用清明果(野艾 果)等事先做好的事物。

清明果的做法是將秈米、糯米加野艾用水浸泡半天,用石磨磨成漿,再 放在鍋內熬成干糊,然後在裡邊包上豆腐、蘿蔔、酸菜、肥腸餡等,做成各種形狀,最後放在蒸籠上蒸熟。

艾葉味苦、性辛溫,宜入肝、脾和腎,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的功效,是春季疏肝順氣的良藥,尤其適用於氣血虛寒、肝氣犯逆引起的婦女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痛經等病症。

因寒食節只吃涼食,故此時少量飲酒增加熱量,可以減少生冷食物對胃腸道造成的不適;同時,飲酒也可以平緩哀悼親人的沉重心情。

心理療法:以哭解郁,適度宣洩清明掃墓難免悲傷落淚。在親人和摯友面前流淚和傾訴是真實感情的流露,無須掩飾,有利於親屬間的情感交流,更利於心理健康。

心理學研究表明,哭是一種排解不良情緒的有效辦法,可以釋放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緩解肢體和心理的緊張,甚至還能減輕疼痛。

放開自己的壓抑情緒,哭上一場,內心的緊張、壓抑和悲傷等不良情緒就減少了許多。

疾病多因煩惱生,親人間多關心理解,化解煩惱,一些春天易犯的高血壓、抑鬱、失眠等病也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3

清明養生重在與自然同氣相求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道:「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從立春到清明整整兩個月,其 間經過雨水、驚蟄、春分,至清明時節,此時大地漸暖,清氣上升。

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 天空清而大地明。清明時節養生,重在與自然同氣相求。

人與自然同氣相求,是指導人的起居、飲食均不可與節氣相逆,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氣候特點按時調節。

中醫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

因此「天 清」則對應人體的心清、肺清;「地明」則對應人體的脾胃升降功能,同時「明」由日和月組成,日月分別代表陰陽,因此「明」也含有陰陽平衡之意。

清明屬春季,而春與肝同屬木,春季亦是養肝之時。並且人體的情志變化對五臟有著密切影響,故清明時節養生要保持陰陽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功能的條達疏暢和心情的愉悅。

調理陰陽保平衡

冬季人體的陽氣內斂,氣機的宣發疏暢不夠,精神常有壓抑之感,要充分利用春季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陰陽得以平衡。

春分節氣開始是一年中天地間陰陽變化的初期,到了清明發展為陽氣的旺盛時期,如同人體的青壯年期,活力四射,充滿生機,因此這是補陽氣的最好時節。

故清明時節適宜葆養陽氣,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對慢性病患很有益處。五洲婦兒醫院中醫認為「動則生陽」,這段時間可以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增加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注意防範潮濕和風邪的入侵,飲食上宜以平補和清補的食為主。

養好心肺健脾胃

清明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時節,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人們懷念仙逝的故人,難免悲傷、憂思過度。

《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亦曾記載:「思傷脾,憂傷肺」,因而要避免此類過度的情志變化。

《千金方》中也有記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當春季氣旺之時,肝氣會影響到脾的功能,所以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陽偏亢,故春季的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少酸澀之品。

4

保肝護胃養陽氣,飲食輕補助生髮

減酸宜甘,養脾壯陽;種子入食,除濕補虛。

清明正是陽氣上升的時候,內經強調「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也就是說,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祛濕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膩生冷。

清明時節正是冷暖空氣交替之際,亦日漸趨暖,所以天氣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陰雨綿綿,人體常會出現四肢麻痹。

在湯品調理中,除了要利水滲濕外,還要適當補益,養血舒筋、保肝護胃最為重要。

推薦「桑葚薏米燉白鴿」:桑葚20克,薏米30克,白鴿1隻,姜、鹽、香油少許,文火燉2小時,作為食補佳品。

飲食要清淡,應定時定量,限鹽,補鉀,以清補為主,多吃蔬菜、水果,以防上火。

可多吃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益肺。

此節氣亦是多種慢性疾病易複發之時,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

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適飲明前茶。明代大醫家李時珍在清明時節養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

「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採摘加工的新茶,有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的功效。

俗話說「春眠不覺曉」,飲用「明前茶」則有提神醒腦之功,如李時珍所說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5

清明養生吃野菜

中醫認為,葯食同源,現代人眼中的野菜在古代曾是人們的食物和藥物,具有很高的養生價值。清明時節正是各種野菜生長旺盛的時候,多吃野菜可幫助中老年人養生。

薺菜

薺菜被古人稱為「護生草」,認為其有濟世護生的功能。

薺菜入肝、腎、脾經,可和 脾、利水、止血、明目,對尿道炎、尿路結石、前列腺炎、目痛、視網膜出血均有防治作用。

薺菜味道鮮美,口感柔嫩,可焯後涼拌,也可涮鍋、包餃子。

馬齒莧

馬齒莧有「長壽菜」之稱,入腸、肝、脾經,可清熱祛濕、散血消腫、利尿通淋,可防治腸炎、痢疾、肺病、闌尾炎、痔瘡出血、腎炎水腫等。

馬齒莧的常用食法是將其與肉末做餡,包餛飩、餃子食用。

枸杞菜

即枸杞的嫩苗,入肝、腎經,可清熱補虛、止渴、養肝明目、祛風、止帶,可防治腰腿疼痛、視力減退、夜盲、春季肝火上升引起的頭暈目糊等。

枸杞菜可炒菜、泡茶、煮粥、做羹食用,尤其利於高血壓、糖尿病者。

馬蘭頭

馬蘭頭又稱「雞兒腸」、「路邊菊」,入肝、胃、肺經,可清熱涼血、利尿消腫,可防治鼻出血、牙齦出血、咯血、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等。

馬蘭頭水焯,飲焯過的水可以止牙出血,馬蘭頭則切碎加鹽、糖、麻油拌食。

以上為春季常見的野菜,注意自己採摘野菜時要當心,不認識的不採,馬路邊、廢水池邊的不採,採回的野菜也不可久放,宜鮮吃,吃前一定要仔細清洗。

6

運動養生

清明時除了選擇到戶外散步、登山等運動外,還可練八段錦來調節精氣神。

八段錦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由八種動作組成,每種動作稱為一「段」。每種動作都要反覆多次,並配合氣息調理(如舌抵上齶,意守丹田)。

八段錦的動作一般比較舒緩,適合各年齡段的人鍛煉。練習八段錦可以緩解疲勞,放鬆身心,提高身體免疫力,還能通過激發身體潛能來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焦慮症及失眠等慢性病。

在八段錦的練習中,可選擇一到兩段單獨練習,也可以全套一氣呵成。如清明時節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推薦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經常練習對脾胃有保健作用。

7

情志養生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此時如果不注重調理情志,而使七情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和陽氣的生髮,導致臟腑機能紊亂。

因此清明時節,人們更應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盡量使心情舒暢,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寬善待人,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清明節,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2018年4月5日為清明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冬至後第108天,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我們迎來了清明節氣。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的第108天,是有很深含義的。

它剛好處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此時萬物皆顯、草木吐綠,清潔明凈,就連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除了掃墓、踏春、插柳這些民俗活動之外,身體需要您的多多關照,應儘可能的做到順應天時,柔肝健脾,清降火氣。

1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2

清明習俗中的養生之道

清明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這一天,人們外出祭祖掃墓,悼念故人,各地還組織豐富多彩的戶外文體活動。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五洲中醫認為人應四時, 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運行血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運動療法:跪拜、踏青、放風箏

按照中國傳統禮數,掃墓時要對祖先進行跪拜,完成彎腰伸背、手掌雙膝觸地、叩頭及地,繼而撐掌起身的一系列動作。

它活動了人體主要的關節和骨骼肌,三個頭磕下來就會覺得手腳舒展,氣血融通。

其實,跪拜磕頭的動作一直被道家作為導引術的一部分,中醫證明確實有通經活絡,防止血 管硬化、栓塞的作用,老年人經常模仿跪拜磕頭的姿勢鍛煉可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

「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這句老話不止是告訴人們虔誠孝順可以長壽,也道出了堅持導引鍛煉可以強身的道理。

清明節還有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等放鬆身心的中輕度體育活動。

在風和日麗的春天,舉家老小集體外出,適當地跑步跳躍,可以疏通冬日的氣血積鬱,讓精神壓力得以緩解,使心胸開闊,心情愉悅,更能使人體正氣增強,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保健食療:清明果和酒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後不生火做飯,在戶外簡單食用清明果(野艾 果)等事先做好的事物。

清明果的做法是將秈米、糯米加野艾用水浸泡半天,用石磨磨成漿,再 放在鍋內熬成干糊,然後在裡邊包上豆腐、蘿蔔、酸菜、肥腸餡等,做成各種形狀,最後放在蒸籠上蒸熟。

艾葉味苦、性辛溫,宜入肝、脾和腎,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的功效,是春季疏肝順氣的良藥,尤其適用於氣血虛寒、肝氣犯逆引起的婦女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痛經等病症。

因寒食節只吃涼食,故此時少量飲酒增加熱量,可以減少生冷食物對胃腸道造成的不適;同時,飲酒也可以平緩哀悼親人的沉重心情。

心理療法:以哭解郁,適度宣洩清明掃墓難免悲傷落淚。在親人和摯友面前流淚和傾訴是真實感情的流露,無須掩飾,有利於親屬間的情感交流,更利於心理健康。

心理學研究表明,哭是一種排解不良情緒的有效辦法,可以釋放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緩解肢體和心理的緊張,甚至還能減輕疼痛。

放開自己的壓抑情緒,哭上一場,內心的緊張、壓抑和悲傷等不良情緒就減少了許多。

疾病多因煩惱生,親人間多關心理解,化解煩惱,一些春天易犯的高血壓、抑鬱、失眠等病也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3

清明養生重在與自然同氣相求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道:「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從立春到清明整整兩個月,其 間經過雨水、驚蟄、春分,至清明時節,此時大地漸暖,清氣上升。

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 天空清而大地明。清明時節養生,重在與自然同氣相求。

人與自然同氣相求,是指導人的起居、飲食均不可與節氣相逆,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氣候特點按時調節。

中醫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

因此「天 清」則對應人體的心清、肺清;「地明」則對應人體的脾胃升降功能,同時「明」由日和月組成,日月分別代表陰陽,因此「明」也含有陰陽平衡之意。

清明屬春季,而春與肝同屬木,春季亦是養肝之時。並且人體的情志變化對五臟有著密切影響,故清明時節養生要保持陰陽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功能的條達疏暢和心情的愉悅。

調理陰陽保平衡

冬季人體的陽氣內斂,氣機的宣發疏暢不夠,精神常有壓抑之感,要充分利用春季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陰陽得以平衡。

春分節氣開始是一年中天地間陰陽變化的初期,到了清明發展為陽氣的旺盛時期,如同人體的青壯年期,活力四射,充滿生機,因此這是補陽氣的最好時節。

故清明時節適宜葆養陽氣,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對慢性病患很有益處。五洲婦兒醫院中醫認為「動則生陽」,這段時間可以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增加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注意防範潮濕和風邪的入侵,飲食上宜以平補和清補的食為主。

養好心肺健脾胃

清明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時節,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人們懷念仙逝的故人,難免悲傷、憂思過度。

《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亦曾記載:「思傷脾,憂傷肺」,因而要避免此類過度的情志變化。

《千金方》中也有記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當春季氣旺之時,肝氣會影響到脾的功能,所以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陽偏亢,故春季的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少酸澀之品。

4

保肝護胃養陽氣,飲食輕補助生髮

減酸宜甘,養脾壯陽;種子入食,除濕補虛。

清明正是陽氣上升的時候,內經強調「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也就是說,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祛濕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膩生冷。

清明時節正是冷暖空氣交替之際,亦日漸趨暖,所以天氣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陰雨綿綿,人體常會出現四肢麻痹。

在湯品調理中,除了要利水滲濕外,還要適當補益,養血舒筋、保肝護胃最為重要。

推薦「桑葚薏米燉白鴿」:桑葚20克,薏米30克,白鴿1隻,姜、鹽、香油少許,文火燉2小時,作為食補佳品。

飲食要清淡,應定時定量,限鹽,補鉀,以清補為主,多吃蔬菜、水果,以防上火。

可多吃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益肺。

此節氣亦是多種慢性疾病易複發之時,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

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適飲明前茶。明代大醫家李時珍在清明時節養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

「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採摘加工的新茶,有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的功效。

俗話說「春眠不覺曉」,飲用「明前茶」則有提神醒腦之功,如李時珍所說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5

清明養生吃野菜

中醫認為,葯食同源,現代人眼中的野菜在古代曾是人們的食物和藥物,具有很高的養生價值。清明時節正是各種野菜生長旺盛的時候,多吃野菜可幫助中老年人養生。

薺菜

薺菜被古人稱為「護生草」,認為其有濟世護生的功能。

薺菜入肝、腎、脾經,可和 脾、利水、止血、明目,對尿道炎、尿路結石、前列腺炎、目痛、視網膜出血均有防治作用。

薺菜味道鮮美,口感柔嫩,可焯後涼拌,也可涮鍋、包餃子。

馬齒莧

馬齒莧有「長壽菜」之稱,入腸、肝、脾經,可清熱祛濕、散血消腫、利尿通淋,可防治腸炎、痢疾、肺病、闌尾炎、痔瘡出血、腎炎水腫等。

馬齒莧的常用食法是將其與肉末做餡,包餛飩、餃子食用。

枸杞菜

即枸杞的嫩苗,入肝、腎經,可清熱補虛、止渴、養肝明目、祛風、止帶,可防治腰腿疼痛、視力減退、夜盲、春季肝火上升引起的頭暈目糊等。

枸杞菜可炒菜、泡茶、煮粥、做羹食用,尤其利於高血壓、糖尿病者。

馬蘭頭

馬蘭頭又稱「雞兒腸」、「路邊菊」,入肝、胃、肺經,可清熱涼血、利尿消腫,可防治鼻出血、牙齦出血、咯血、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等。

馬蘭頭水焯,飲焯過的水可以止牙出血,馬蘭頭則切碎加鹽、糖、麻油拌食。

以上為春季常見的野菜,注意自己採摘野菜時要當心,不認識的不採,馬路邊、廢水池邊的不採,採回的野菜也不可久放,宜鮮吃,吃前一定要仔細清洗。

6

運動養生

清明時除了選擇到戶外散步、登山等運動外,還可練八段錦來調節精氣神。

八段錦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由八種動作組成,每種動作稱為一「段」。每種動作都要反覆多次,並配合氣息調理(如舌抵上齶,意守丹田)。

八段錦的動作一般比較舒緩,適合各年齡段的人鍛煉。練習八段錦可以緩解疲勞,放鬆身心,提高身體免疫力,還能通過激發身體潛能來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焦慮症及失眠等慢性病。

在八段錦的練習中,可選擇一到兩段單獨練習,也可以全套一氣呵成。如清明時節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推薦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經常練習對脾胃有保健作用。

7

情志養生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此時如果不注重調理情志,而使七情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和陽氣的生髮,導致臟腑機能紊亂。

因此清明時節,人們更應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盡量使心情舒暢,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寬善待人,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清明節,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2018年4月5日為清明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冬至後第108天,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我們迎來了清明節氣。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的第108天,是有很深含義的。

它剛好處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此時萬物皆顯、草木吐綠,清潔明凈,就連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除了掃墓、踏春、插柳這些民俗活動之外,身體需要您的多多關照,應儘可能的做到順應天時,柔肝健脾,清降火氣。

1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2

清明習俗中的養生之道

清明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這一天,人們外出祭祖掃墓,悼念故人,各地還組織豐富多彩的戶外文體活動。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五洲中醫認為人應四時, 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運行血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運動療法:跪拜、踏青、放風箏

按照中國傳統禮數,掃墓時要對祖先進行跪拜,完成彎腰伸背、手掌雙膝觸地、叩頭及地,繼而撐掌起身的一系列動作。

它活動了人體主要的關節和骨骼肌,三個頭磕下來就會覺得手腳舒展,氣血融通。

其實,跪拜磕頭的動作一直被道家作為導引術的一部分,中醫證明確實有通經活絡,防止血 管硬化、栓塞的作用,老年人經常模仿跪拜磕頭的姿勢鍛煉可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

「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這句老話不止是告訴人們虔誠孝順可以長壽,也道出了堅持導引鍛煉可以強身的道理。

清明節還有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等放鬆身心的中輕度體育活動。

在風和日麗的春天,舉家老小集體外出,適當地跑步跳躍,可以疏通冬日的氣血積鬱,讓精神壓力得以緩解,使心胸開闊,心情愉悅,更能使人體正氣增強,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保健食療:清明果和酒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後不生火做飯,在戶外簡單食用清明果(野艾 果)等事先做好的事物。

清明果的做法是將秈米、糯米加野艾用水浸泡半天,用石磨磨成漿,再 放在鍋內熬成干糊,然後在裡邊包上豆腐、蘿蔔、酸菜、肥腸餡等,做成各種形狀,最後放在蒸籠上蒸熟。

艾葉味苦、性辛溫,宜入肝、脾和腎,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的功效,是春季疏肝順氣的良藥,尤其適用於氣血虛寒、肝氣犯逆引起的婦女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痛經等病症。

因寒食節只吃涼食,故此時少量飲酒增加熱量,可以減少生冷食物對胃腸道造成的不適;同時,飲酒也可以平緩哀悼親人的沉重心情。

心理療法:以哭解郁,適度宣洩清明掃墓難免悲傷落淚。在親人和摯友面前流淚和傾訴是真實感情的流露,無須掩飾,有利於親屬間的情感交流,更利於心理健康。

心理學研究表明,哭是一種排解不良情緒的有效辦法,可以釋放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緩解肢體和心理的緊張,甚至還能減輕疼痛。

放開自己的壓抑情緒,哭上一場,內心的緊張、壓抑和悲傷等不良情緒就減少了許多。

疾病多因煩惱生,親人間多關心理解,化解煩惱,一些春天易犯的高血壓、抑鬱、失眠等病也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3

清明養生重在與自然同氣相求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道:「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從立春到清明整整兩個月,其 間經過雨水、驚蟄、春分,至清明時節,此時大地漸暖,清氣上升。

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 天空清而大地明。清明時節養生,重在與自然同氣相求。

人與自然同氣相求,是指導人的起居、飲食均不可與節氣相逆,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氣候特點按時調節。

中醫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

因此「天 清」則對應人體的心清、肺清;「地明」則對應人體的脾胃升降功能,同時「明」由日和月組成,日月分別代表陰陽,因此「明」也含有陰陽平衡之意。

清明屬春季,而春與肝同屬木,春季亦是養肝之時。並且人體的情志變化對五臟有著密切影響,故清明時節養生要保持陰陽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功能的條達疏暢和心情的愉悅。

調理陰陽保平衡

冬季人體的陽氣內斂,氣機的宣發疏暢不夠,精神常有壓抑之感,要充分利用春季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陰陽得以平衡。

春分節氣開始是一年中天地間陰陽變化的初期,到了清明發展為陽氣的旺盛時期,如同人體的青壯年期,活力四射,充滿生機,因此這是補陽氣的最好時節。

故清明時節適宜葆養陽氣,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對慢性病患很有益處。五洲婦兒醫院中醫認為「動則生陽」,這段時間可以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增加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注意防範潮濕和風邪的入侵,飲食上宜以平補和清補的食為主。

養好心肺健脾胃

清明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時節,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人們懷念仙逝的故人,難免悲傷、憂思過度。

《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亦曾記載:「思傷脾,憂傷肺」,因而要避免此類過度的情志變化。

《千金方》中也有記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當春季氣旺之時,肝氣會影響到脾的功能,所以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陽偏亢,故春季的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少酸澀之品。

4

保肝護胃養陽氣,飲食輕補助生髮

減酸宜甘,養脾壯陽;種子入食,除濕補虛。

清明正是陽氣上升的時候,內經強調「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也就是說,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祛濕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膩生冷。

清明時節正是冷暖空氣交替之際,亦日漸趨暖,所以天氣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陰雨綿綿,人體常會出現四肢麻痹。

在湯品調理中,除了要利水滲濕外,還要適當補益,養血舒筋、保肝護胃最為重要。

推薦「桑葚薏米燉白鴿」:桑葚20克,薏米30克,白鴿1隻,姜、鹽、香油少許,文火燉2小時,作為食補佳品。

飲食要清淡,應定時定量,限鹽,補鉀,以清補為主,多吃蔬菜、水果,以防上火。

可多吃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益肺。

此節氣亦是多種慢性疾病易複發之時,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

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適飲明前茶。明代大醫家李時珍在清明時節養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

「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採摘加工的新茶,有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的功效。

俗話說「春眠不覺曉」,飲用「明前茶」則有提神醒腦之功,如李時珍所說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5

清明養生吃野菜

中醫認為,葯食同源,現代人眼中的野菜在古代曾是人們的食物和藥物,具有很高的養生價值。清明時節正是各種野菜生長旺盛的時候,多吃野菜可幫助中老年人養生。

薺菜

薺菜被古人稱為「護生草」,認為其有濟世護生的功能。

薺菜入肝、腎、脾經,可和 脾、利水、止血、明目,對尿道炎、尿路結石、前列腺炎、目痛、視網膜出血均有防治作用。

薺菜味道鮮美,口感柔嫩,可焯後涼拌,也可涮鍋、包餃子。

馬齒莧

馬齒莧有「長壽菜」之稱,入腸、肝、脾經,可清熱祛濕、散血消腫、利尿通淋,可防治腸炎、痢疾、肺病、闌尾炎、痔瘡出血、腎炎水腫等。

馬齒莧的常用食法是將其與肉末做餡,包餛飩、餃子食用。

枸杞菜

即枸杞的嫩苗,入肝、腎經,可清熱補虛、止渴、養肝明目、祛風、止帶,可防治腰腿疼痛、視力減退、夜盲、春季肝火上升引起的頭暈目糊等。

枸杞菜可炒菜、泡茶、煮粥、做羹食用,尤其利於高血壓、糖尿病者。

馬蘭頭

馬蘭頭又稱「雞兒腸」、「路邊菊」,入肝、胃、肺經,可清熱涼血、利尿消腫,可防治鼻出血、牙齦出血、咯血、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等。

馬蘭頭水焯,飲焯過的水可以止牙出血,馬蘭頭則切碎加鹽、糖、麻油拌食。

以上為春季常見的野菜,注意自己採摘野菜時要當心,不認識的不採,馬路邊、廢水池邊的不採,採回的野菜也不可久放,宜鮮吃,吃前一定要仔細清洗。

6

運動養生

清明時除了選擇到戶外散步、登山等運動外,還可練八段錦來調節精氣神。

八段錦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由八種動作組成,每種動作稱為一「段」。每種動作都要反覆多次,並配合氣息調理(如舌抵上齶,意守丹田)。

八段錦的動作一般比較舒緩,適合各年齡段的人鍛煉。練習八段錦可以緩解疲勞,放鬆身心,提高身體免疫力,還能通過激發身體潛能來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焦慮症及失眠等慢性病。

在八段錦的練習中,可選擇一到兩段單獨練習,也可以全套一氣呵成。如清明時節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推薦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經常練習對脾胃有保健作用。

7

情志養生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此時如果不注重調理情志,而使七情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和陽氣的生髮,導致臟腑機能紊亂。

因此清明時節,人們更應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盡量使心情舒暢,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寬善待人,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清明節,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2018年4月5日為清明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冬至後第108天,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我們迎來了清明節氣。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的第108天,是有很深含義的。

它剛好處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此時萬物皆顯、草木吐綠,清潔明凈,就連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除了掃墓、踏春、插柳這些民俗活動之外,身體需要您的多多關照,應儘可能的做到順應天時,柔肝健脾,清降火氣。

1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2

清明習俗中的養生之道

清明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這一天,人們外出祭祖掃墓,悼念故人,各地還組織豐富多彩的戶外文體活動。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五洲中醫認為人應四時, 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運行血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運動療法:跪拜、踏青、放風箏

按照中國傳統禮數,掃墓時要對祖先進行跪拜,完成彎腰伸背、手掌雙膝觸地、叩頭及地,繼而撐掌起身的一系列動作。

它活動了人體主要的關節和骨骼肌,三個頭磕下來就會覺得手腳舒展,氣血融通。

其實,跪拜磕頭的動作一直被道家作為導引術的一部分,中醫證明確實有通經活絡,防止血 管硬化、栓塞的作用,老年人經常模仿跪拜磕頭的姿勢鍛煉可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

「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這句老話不止是告訴人們虔誠孝順可以長壽,也道出了堅持導引鍛煉可以強身的道理。

清明節還有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等放鬆身心的中輕度體育活動。

在風和日麗的春天,舉家老小集體外出,適當地跑步跳躍,可以疏通冬日的氣血積鬱,讓精神壓力得以緩解,使心胸開闊,心情愉悅,更能使人體正氣增強,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保健食療:清明果和酒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後不生火做飯,在戶外簡單食用清明果(野艾 果)等事先做好的事物。

清明果的做法是將秈米、糯米加野艾用水浸泡半天,用石磨磨成漿,再 放在鍋內熬成干糊,然後在裡邊包上豆腐、蘿蔔、酸菜、肥腸餡等,做成各種形狀,最後放在蒸籠上蒸熟。

艾葉味苦、性辛溫,宜入肝、脾和腎,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的功效,是春季疏肝順氣的良藥,尤其適用於氣血虛寒、肝氣犯逆引起的婦女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痛經等病症。

因寒食節只吃涼食,故此時少量飲酒增加熱量,可以減少生冷食物對胃腸道造成的不適;同時,飲酒也可以平緩哀悼親人的沉重心情。

心理療法:以哭解郁,適度宣洩清明掃墓難免悲傷落淚。在親人和摯友面前流淚和傾訴是真實感情的流露,無須掩飾,有利於親屬間的情感交流,更利於心理健康。

心理學研究表明,哭是一種排解不良情緒的有效辦法,可以釋放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緩解肢體和心理的緊張,甚至還能減輕疼痛。

放開自己的壓抑情緒,哭上一場,內心的緊張、壓抑和悲傷等不良情緒就減少了許多。

疾病多因煩惱生,親人間多關心理解,化解煩惱,一些春天易犯的高血壓、抑鬱、失眠等病也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3

清明養生重在與自然同氣相求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中道:「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從立春到清明整整兩個月,其 間經過雨水、驚蟄、春分,至清明時節,此時大地漸暖,清氣上升。

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 天空清而大地明。清明時節養生,重在與自然同氣相求。

人與自然同氣相求,是指導人的起居、飲食均不可與節氣相逆,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氣候特點按時調節。

中醫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

因此「天 清」則對應人體的心清、肺清;「地明」則對應人體的脾胃升降功能,同時「明」由日和月組成,日月分別代表陰陽,因此「明」也含有陰陽平衡之意。

清明屬春季,而春與肝同屬木,春季亦是養肝之時。並且人體的情志變化對五臟有著密切影響,故清明時節養生要保持陰陽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功能的條達疏暢和心情的愉悅。

調理陰陽保平衡

冬季人體的陽氣內斂,氣機的宣發疏暢不夠,精神常有壓抑之感,要充分利用春季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陰陽得以平衡。

春分節氣開始是一年中天地間陰陽變化的初期,到了清明發展為陽氣的旺盛時期,如同人體的青壯年期,活力四射,充滿生機,因此這是補陽氣的最好時節。

故清明時節適宜葆養陽氣,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對慢性病患很有益處。五洲婦兒醫院中醫認為「動則生陽」,這段時間可以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增加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注意防範潮濕和風邪的入侵,飲食上宜以平補和清補的食為主。

養好心肺健脾胃

清明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時節,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人們懷念仙逝的故人,難免悲傷、憂思過度。

《靈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亦曾記載:「思傷脾,憂傷肺」,因而要避免此類過度的情志變化。

《千金方》中也有記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當春季氣旺之時,肝氣會影響到脾的功能,所以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陽偏亢,故春季的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少酸澀之品。

4

保肝護胃養陽氣,飲食輕補助生髮

減酸宜甘,養脾壯陽;種子入食,除濕補虛。

清明正是陽氣上升的時候,內經強調「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也就是說,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祛濕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膩生冷。

清明時節正是冷暖空氣交替之際,亦日漸趨暖,所以天氣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陰雨綿綿,人體常會出現四肢麻痹。

在湯品調理中,除了要利水滲濕外,還要適當補益,養血舒筋、保肝護胃最為重要。

推薦「桑葚薏米燉白鴿」:桑葚20克,薏米30克,白鴿1隻,姜、鹽、香油少許,文火燉2小時,作為食補佳品。

飲食要清淡,應定時定量,限鹽,補鉀,以清補為主,多吃蔬菜、水果,以防上火。

可多吃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益肺。

此節氣亦是多種慢性疾病易複發之時,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

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適飲明前茶。明代大醫家李時珍在清明時節養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

「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採摘加工的新茶,有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的功效。

俗話說「春眠不覺曉」,飲用「明前茶」則有提神醒腦之功,如李時珍所說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5

清明養生吃野菜

中醫認為,葯食同源,現代人眼中的野菜在古代曾是人們的食物和藥物,具有很高的養生價值。清明時節正是各種野菜生長旺盛的時候,多吃野菜可幫助中老年人養生。

薺菜

薺菜被古人稱為「護生草」,認為其有濟世護生的功能。

薺菜入肝、腎、脾經,可和 脾、利水、止血、明目,對尿道炎、尿路結石、前列腺炎、目痛、視網膜出血均有防治作用。

薺菜味道鮮美,口感柔嫩,可焯後涼拌,也可涮鍋、包餃子。

馬齒莧

馬齒莧有「長壽菜」之稱,入腸、肝、脾經,可清熱祛濕、散血消腫、利尿通淋,可防治腸炎、痢疾、肺病、闌尾炎、痔瘡出血、腎炎水腫等。

馬齒莧的常用食法是將其與肉末做餡,包餛飩、餃子食用。

枸杞菜

即枸杞的嫩苗,入肝、腎經,可清熱補虛、止渴、養肝明目、祛風、止帶,可防治腰腿疼痛、視力減退、夜盲、春季肝火上升引起的頭暈目糊等。

枸杞菜可炒菜、泡茶、煮粥、做羹食用,尤其利於高血壓、糖尿病者。

馬蘭頭

馬蘭頭又稱「雞兒腸」、「路邊菊」,入肝、胃、肺經,可清熱涼血、利尿消腫,可防治鼻出血、牙齦出血、咯血、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等。

馬蘭頭水焯,飲焯過的水可以止牙出血,馬蘭頭則切碎加鹽、糖、麻油拌食。

以上為春季常見的野菜,注意自己採摘野菜時要當心,不認識的不採,馬路邊、廢水池邊的不採,採回的野菜也不可久放,宜鮮吃,吃前一定要仔細清洗。

6

運動養生

清明時除了選擇到戶外散步、登山等運動外,還可練八段錦來調節精氣神。

八段錦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由八種動作組成,每種動作稱為一「段」。每種動作都要反覆多次,並配合氣息調理(如舌抵上齶,意守丹田)。

八段錦的動作一般比較舒緩,適合各年齡段的人鍛煉。練習八段錦可以緩解疲勞,放鬆身心,提高身體免疫力,還能通過激發身體潛能來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焦慮症及失眠等慢性病。

在八段錦的練習中,可選擇一到兩段單獨練習,也可以全套一氣呵成。如清明時節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推薦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經常練習對脾胃有保健作用。

7

情志養生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此時如果不注重調理情志,而使七情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和陽氣的生髮,導致臟腑機能紊亂。

因此清明時節,人們更應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盡量使心情舒暢,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寬善待人,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洲周紅大夫 的精彩文章:

北京五洲婦兒醫院中醫專家告訴你:睡眠為第一大補
五洲婦兒醫院解讀孕期超聲之一:早孕期超聲檢查

TAG:五洲周紅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