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中醫的一點建議
編者按:
中醫學因其葯食同源的獨特氣質,自古以來,無論文人雅士,還是山野百姓,莫不對醫藥略知一二。及至近現代,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以及大眾對生活質量提高的關注,中醫藥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視野,或因好奇,或因自身需要,更多的人開始走近中醫。
筆者在網路和現實中接觸過不少對中醫感興趣,或自身抱恙,進而自學中醫的人。筆者經過觀察,發現其原因多屬如下三種:
1.想要通過學習中醫增進對自身狀況的了解;
2.想要給自己和身邊的人進行養生保健;
3.覺得醫生不靠譜,想通過學習判斷醫生水平高低,甚至給自己或者家人治療。
一般而言,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以及格物能力的逐漸增強,前兩點是基本可以實現的,至於第3點,以筆者目前所學來看,是難以且無必要達到的。因為要準確評判一位醫生的醫術,必需自身具備極高的醫術,而這並不是僅僅學點醫學常識就能夠做到的。
那麼看病真的只能靠「碰運氣」了嗎?也不盡然。對於一般的看病就診需求來說,有個簡易的擇醫依據,那就是口碑。張家大爺在他那兒治好了老寒腿,李家娃子在那兒治好了拉肚子,王大媽趙大嬸都在他那兒看過,也都覺著還不錯,那麼這個醫生基本的水平至少是有了,常見病能治好大部分,醫術至少就及格了。另外,筆者個人還總結了一個經驗:一個人學醫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與其性格密切相關。性格上的缺陷會蒙蔽一個人對真實世界的理解,也就是類似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
至於自己給自己治療,在理論上雖然可行,但實際操作上的要求很高。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疾病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現,因此臨床的實際情況錯綜複雜,非精學深修不能明辨。一或有失,則寒者愈寒、熱者愈熱、實者愈實、虛者愈虛,可不慎哉!若要達到能給自己治療的程度,沒有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學醫需要按部就班,依照一定次序來學,不能一開始就悶頭研究方藥針灸等具體的治療措施,自己的身體如何尚未弄明白,施治豈非妄談。
另外對於不做醫生的人來說,筆者認為也沒有必要研究如何治療。因為與其研究治病這麼複雜的技術,不如好好學習養生,防病於未病,既簡單易學,其實際效用又遠勝於學治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云:「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雖然經常有醫家引用《內經》中的那句「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靈樞·九針十二原》),然醫術高妙如仲景者亦尚坦言「未能盡愈諸病」,何也?蓋卒疾易去,病人難療,身體病了容易治,人病了就不好治了。很多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對身體機能的破壞也不是一星半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才是最根本的治病大法,「上工治未病」,治已病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綜上,自學中醫首先要明確自己學醫的目的,總想著學點方葯術法來給自己看病是不現實也是沒必要的,平時學一些中醫的基本概念、了解人體氣血津液運行的規律,這樣醫生解釋病情的時候也能聽得懂,再把日常的養生功夫做到位,實在比吃啥靈丹妙藥都強。真生了什麼病,還是及時就醫為妙,避免自己瞎折騰,貽誤治療時機不說,弄得不好反而加重病情,得不償失。
TAG:辰山醫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