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黑陶發展簡史

中國黑陶發展簡史

GIF

本文字數

5422字

閱讀時間

12分鐘

2U

 2U

David Guetta;Justin Bieber 

00:00/03:14

中國黑陶發展簡史

袁野 紫雲

1什麼是黑陶

黑陶,是一種無釉陶器,是在史前文明時代,先民採用黃河或長江流域的膠質粘土以還原焰燒制工藝燒制而成的黑色陶器,燒制溫度約900~1000℃左右,有泥質黑陶、夾砂黑陶、細泥黑陶三種。其成型技術從初期的以泥片貼築成型發展至泥條盤築,再到輪制時期巔峰的快輪手拉坯成型。黑陶器也從最初的粗糙發展到極其精美,以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為典型代表,其高超精湛的製作和燒制工藝,在現代也是難以達到的高難度工藝。它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制陶工藝的一個高峰,是與中國古代彩陶制陶工藝相媲美的光輝創造。

2中國陶器史簡述

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出現陶器的時間距今已有約14000年左右。張緒球說:「制陶是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手工業,也是新石器時代區別舊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

中國陶器史發展至今日,有歷經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距今約一萬年的裴李崗文化和八千多年的磁山文化的紅陶、七千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四千多年的屈家嶺文化的黑陶和龍山文化(4300~3800)的蛋殼黑陶、及至商代的白陶和西周的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興盛,陶器漸沒落,因其吸水率較高,不及施釉瓷器實用,陶器逐漸退出了日用器的舞台,除了施彩釉的較具實用性和欣賞性的陶器品種,如宋、遼時期三彩器,明代的法華器,石灣陶塑外,無釉的陶器僅紫砂陶一枝獨秀,一直流傳至今。

3黑陶的淵源

據現有的考古資料顯示,黑陶在江漢平原的屈家嶺文化(屈家嶺下層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黃河中游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馬橋文化等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均有發現。

(1)江漢平原和黃河中游的黑陶

其中,在京山屈家嶺、毛家嶺遺址上,發掘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中,黑陶文化遺存早於彩陶文化遺存。屈家嶺文化下層,發現了一支早於屈家嶺典型文化以薄胎黑陶為主,迥異於中原地區龍山文化(也稱為黑陶文化)中厚胎黑陶的文化遺存(是夾碳陶在燒造技術上不如龍山文化先進)。地處江漢平原以東的邊畈文化早在6900年前已有黑陶器物。孟華平說:「邊畈文化主要發現在漢東地區,……早期以夾炭紅衣紅陶為主,少量黑陶,細繩紋較多,還有按窩紋等。晚期夾炭陶減少,流行弦紋、刻劃紋和戳印紋。典型器物為鼎、釜、罐、缽、器座、碗、盆等,其中鼎的數量最多。它相當於大溪文化早期,絕對年代約在距今6900~5900年左右。」其後的油子嶺文化繼承發展了邊畈文化的主要特徵,黑陶數量增加。

屈家嶺文化是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並且對長江上游和黃河中游文化的黑陶器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張雲鵬將屈家嶺遺址上的文化遺存分為早晚兩期,晚期分了前後兩段。陶器的陶質特點是,早期以泥質黑陶數量居多,極少夾砂陶,泥質淺灰陶次之,泥質紅陶與橙黃陶很少。屈家嶺文化早期的罐形、釜形鼎,亦均為小型,已不見紅陶小鼎,出現不少帶蓋黑陶鼎。黑陶器中也有受大溪文化影響的朱繪黑陶,朱繪的彩飾是大溪文化特色的繩索紋。有學者亦將其稱之為油子嶺文化發展至屈家嶺文化的過渡期文化遺存;屈家嶺文化晚期(距今5000~4600年前後),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此時期為「典型屈家嶺文化」時期。晚期前段泥質淺灰陶逐漸替代了黑陶,(泥質紅陶與橙黃陶較前稍有增多),並有少量夾砂陶器。屈家嶺文化晚期後段,仍以泥質淺灰陶為主,而泥質與夾砂的橙紅陶較前增多,並出現了磚紅色的粗砂陶器。屈家嶺文化晚期的灰陶大多數是淺灰色,顏色比較純正一致,說明當時的窯工已能準確控制窯溫和窯內氣氛的變化。屈家嶺遺址出土的蛋殼彩陶杯(碗)其口緣部分只有0.2mm厚,代表了原始制陶技術的最高水平。當時已出現專門的陶工,這些陶工們一輩子都在燒造陶器。屈家嶺文化制陶工藝的最大成就就是快輪的普遍使用。

(2)屈家嶺文化制陶工藝對大溪文化的影響

位於長江中游的城背溪文化晚期、大溪文化早期也出現了磨光的黑陶小型器物,但黑陶不是其主要特徵。屈家嶺文化代表的鼎文化自形成之初即開始強勢擴張,屈家嶺文化早期向西擴張的同時,大溪文化早期的一支,也在向其東面和東南面發展,其發展面已達江漢平原的西緣和南緣,擴大了大溪文化與屈家嶺文化早期的交匯空間。王勁在《屈家嶺文化溯源辨》中說,「從生活用具看,大溪文化自始至終是一支釜、罐文化。……以鼎為特色的油子嶺文化在向西發展過程中,已開始衝擊著大溪人的傳統文化,在大溪文化早期的釜、罐生活用器中,即已出現了少數鼎類器;隨後屈家嶺文化早期繼續西進,與大溪文化中期後段相撞,促進了大溪人的制陶技術,使大溪人的傳統文化又一次受到衝擊,原為夾炭或夾砂紅陶為主的大溪文化,在其晚期,陶生活用器的陶系突變,泥質黑陶用器猛增。」吳汝祚先生在《大溪文化綜論》中說,「……江漢平原以西地區,既是大溪文化的分布地域,同時又受到屈家嶺文化的影響,故在大溪文化之末,出現一種既含有大溪文化晚期因素,又含有屈家嶺文化因素的文化遺存。……」大溪文化晚期其特徵器形釜、多式罐、曲腹杯、折斂口淺腹圈足盤、細頸壺、深腹豆、筒形瓶、有頸直壁瓶和支座等一組陶器群中黑陶數量顯著增加,出現了屈家嶺文化的典型器小型鼎。

(3)屈家嶺文化制陶工藝對龍山文化的影響

屈家嶺文化代表的江漢文化向北發展、擴散,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碰撞的同時,對黃河中游地區文化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屈家嶺文化與西來的龍山文化的前身大汶口文化在河南交匯,也帶來了大汶口制陶業的工藝進步,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業中出現的兩個新品種,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反映了當時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白陶用高嶺土製造,製造時努力保持陶土的純潔,因而燒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它為以後瓷器的製作奠定了技術基礎。

中國科學院編寫的《中國考古學》講到:「龍山文化就是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同大汶口文化一樣,龍山文化的陶器絕大部分素麵無紋,顯得樸素雅緻;炊器中多鬶和鼎,飲器中多薄胎的黑陶高柄杯。」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的黑陶蛋殼高柄杯,代表了當時黑陶器和制陶業的最高水準。而在龍山文化之前的考古中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是僅有的。由此可推斷,由於屈家嶺文化晚期,輪制技術和燒制工藝已非常成熟和高超,故而能燒造出陶胎薄如蛋殼的彩陶。及至龍山文化時期,由於舜帝尚黑,從而將這一技術再次推上巔峰,燒制了精美絕倫的蛋殼黑陶。以黑色陶器為主要特徵的「龍山文化」黑陶可以說就是舜帝的創造。據古籍記載,有虞氏、夏後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韓非子說舜和禹都在木製飲食器、祭器外面塗漆,應當也是指其尚黑之意。

墨子《尚賢下第十》曰「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灰於常陽,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中國文化報》1994年10月16日載文《龍山文化與舜「陶河濱」》中所說:「精美的黑陶製品與蛋殼陶是以舜為代表的一代陶工的偉大創造,閃爍著文明曙光的蛋殼陶,人們可將其稱為『舜陶』」。

黑陶蛋殼杯目前僅見於山東境內龍山文化的早、中期遺址,斷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從時間上來看,與舜生卒時間公元前2277~前2178年年代吻合;從文化脈承來看,正是屈家嶺文化強勢北上影響至黃河中游的時候;從出土的地點來看,正是舜作陶和活動的區域。

(4)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黑陶

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是另一支以泥質黑陶為特徵的古文化,其起源於馬家浜文化,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紅陶為主,在釜文化中,馬家浜文化的制陶技術最為先進。崧澤文化的制陶技術在馬家浜文化的基礎上加之來自黃河中游的鼎文化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一般以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灰陶為主,還有少量泥質紅陶和泥質黑皮陶。泥質灰陶質地細膩、火候較高,在馬家浜文化階段極少發現,但在這一時期已躍居主要地位。烏黑髮亮的泥質黑衣灰胎陶為良渚文化陶器的一大特色,這類陶器在崧澤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良渚文化承繼了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的先進位陶工藝,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還有一些彩陶、彩繪陶與朱繪黑陶。陶質細軟,多為輪制,打磨光亮漆黑,絕大部分都屬於灰胎黑衣陶,因火候較低而胎質鬆軟,陶衣呈灰色,極易脫落。少數為表裡皆黑的薄胎黑陶,火候較高,厚僅1.3~2mm。據化驗其燒成溫度為940℃左右,與龍山文化的典型蛋殼陶頗為近似,較之早500年以上。《鶡冠子》記載說「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當時「良渚」勢力佔據了半個中國。

(5)良渚文化的黑陶與馬橋文化的黑陶

「良渚文化去哪兒了」一直是考古界未解的謎。陳民鎮在《為什麼說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一文中說,「……過去將良渚文化視作龍山時代的一支或者認為它後半段屬於「龍山時代」的認識,都成了過去式。……至於,向來是個「未解之謎」。有人說良渚文化因為洪水消亡了,有人說因為太腐敗而崩潰了,有人說移民到北方了,莫衷一是。過去人們認為良渚文化的後繼者是馬橋文化,而兩者之間相隔好幾百年的缺環,不能順利銜接,所以給人以良渚文化憑空消失的印象。21世紀以來,考古學界又確認了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它們正好銜接起了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但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已經有不少北方的因素,環太湖流域的文化開始衰落並邊緣化。自此,環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大致建立起來了。」所以良渚文化沒有消失,馬橋文化先民正是它的主要繼承者。

錢山漾文化陶器以夾砂紅陶、泥質灰陶、泥質黑陶為主,也有夾砂灰陶、夾砂黑陶和泥質紅陶、泥質灰黃陶等。

廣富林文化陶器,該遺存陶器具有鮮明特徵,陶質為灰、黑、紅褐夾砂陶和灰、黑、紅泥質陶,前者佔65%,後者佔35%左右。

根據馬橋遺址90年代的發掘報告,出土陶器可分為夾砂陶、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和泥質紅褐陶四系。泥質灰陶和泥質黑陶是馬橋文化中的大類,這類陶器以泥條盤築法或以輪製法成型,泥質灰陶罐為春秋戰國常見的器型。馬橋遺址第2層,根據土質、土色、出土遺物細分為2A、2B、2C、2D共四小層,包含良渚文化、馬橋文化、春秋戰國、唐宋明清各個時期的遺物。2D層包含物最晚為春秋戰國時期,2C層包含物最晚為唐代,2B層包含物最晚為宋代,2A層內包含物主要為明清至近現代瓷片、殘磚瓦等。由於不明原因導致的文化斷層使良渚文化最終沒有在馬橋文化的人們手上得到充分發展,因而馬橋時期陶器製作欠精,造型比較簡樸;而玉器不僅品種少,而且質量差,雕工粗劣簡陋,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遠不及良渚文化。

屬於良渚文化的環太湖流域的宜興紫砂陶是唯一從宋代一直延續至今的無釉陶器。北宋的蘇軾在《謝周仁熟惠石銚詩》詩中讚揚「石銚壺」這種新產品,由於制壺藝人在材質與器身設計上加以改良,因而更適合用來煮茶。周禾童送給蘇軾的「石銚壺」即是一種由「釜」改良而成的煮水器,蘇軾將其稱為「石銚」。有學者認為,此壺應該是用紫砂製作的,可作為北宋已經有紫砂器的實物證據(郭若愚《周穜贈蘇軾的石銚壺是紫砂器》前引書)。

紫砂土的延展性和耐溫度大大優異於長江中上游、黃河流域的膠質粘土,天然具備良好砂性,可耐受1100~1300℃窯火煅燒的特性使其達到了良好的燒結溫度,吸水率低、透氣性佳,尤其適合煮茶、泡茶。明清起紫砂壺在文人墨客的推崇之下進入宮廷,被譽為茶器至尊。明代有黑色紫砂壺燒制工藝,到清代乾隆之後燒制工藝失傳。

2015年著名畫家、陶藝家袁野經過多年研究,成功復燒消失了數百年的黑紫砂,其工藝不僅復原了黑紫砂的燒制工藝,並將古代黑紫砂燒制工藝的偶然性變為必然性,堪稱紫砂黑陶燒制工藝史的一個里程碑。

4黑陶的技術沿革

黑陶造型工藝的的演變過程:手塑→手拍→慢輪拉坯→快輪拉坯 。

黑陶打磨工藝的演變過程:磨光→拋光→壓光 。

黑陶燒制工藝的演變:露天燒制→陶窯開口燒制→陶窯封口燒制→陶窯水潤燒制。

陶器的表面色彩是燒制技術的沿革和時代的文化審美取向決定的,黑陶發展史上有三個因素決定了它的發展,一是輪制技術,蛋殼黑陶即是運用快輪技術成型。陶車由輪盤和輪軸組成,使用時由一人轉動輪盤,使其急速旋轉,由另一人藉助陶輪轉動形成的離心力,配以雙手靈巧的動作將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轉陶車制坯,數量多,質量也好。「新石器時代晚期手工業和農業的第一次大分離,就是從制陶業的發展而開始的,所以有人說,快輪制陶是原始手工業的一次重大革命。」二是窯室的設計和燒制技術的提高。窯室擴大,縮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窯箅箅孔的數量,使熱力分布更加均勻。採用了高溫下嚴密封窯技術,在密封的陶窯中,使燃燒產生的碳分子滲入陶器上,使陶土中的鐵元素得以還原,有的還在陶土中摻炭,因此燒成的陶器可呈現均勻的黑色。三是時代的文化和審美取向,龍山文化時代舜帝尚黑,由而推動了黑色陶器製作工藝到達巔峰。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燒造精美的黑陶典型器出現較彩陶晚,我們從燒制工藝的角度來試分析原因,應該是因為相比普通陶器氧化焰燒制方法而言,黑陶的還原焰燒制工藝更先進、更複雜,需要熟練地掌握溫度和窯內氣氛才能燒製成功。

陶器史發展至宋,無釉陶器失去了其實用價值不再輝煌,日漸式微,陶器的地位逐漸被瓷器所取代,工藝複雜的黑陶工藝也因此而產生了斷層。1989年黑陶復燒,至今已形成較具規模的產業,現代黑陶一直以來,沒能解決遇水破裂的問題,只能做一些看似複雜卻又不能實用的工藝品,在工藝高度上無法達到歷史上的高度,這是困擾著今天黑陶發展的問題所在。

《江蘇陶瓷》雜誌是全國陶瓷行業的綜合性科技期刊之一,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庫收入期刊,具有較高的學術權威性,也是江蘇省內唯一的陶瓷專業期刊。

《江蘇陶瓷》雜誌創刊於1963年,長期以來以挖掘陶瓷文化、探討陶瓷技術、分享陶瓷藝術為出發點,從歷史、美學、哲學、藝術、技術等角度深層次、全方位地宣傳陶瓷行業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報道各類最新信息。近年來通過欄目創新,融入了一定的地方文化元素,堅持嚴肅的學術風格和新穎的欄目形式相結合,採用全彩版印刷,內容品位高,可讀性強,贏得了特有的市場地位。

《江蘇陶瓷》雜誌面向國內外發行,並與微信電子平台組合運行,多媒體互動,受眾覆蓋面廣、影響力強。

歡迎廣大陶瓷科技、陶瓷藝術專業人士及愛好者投稿、發布廣告,也可預約為您舉辦各種專業講座,策劃各種專題活動,期待與您的合作共贏。

《江蘇陶瓷》廣告合作單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蘇陶瓷 的精彩文章:

TAG:江蘇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