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後坦克主炮紛紛由線膛炮轉向滑膛炮,兩者的優劣分別是什麼?

二戰後坦克主炮紛紛由線膛炮轉向滑膛炮,兩者的優劣分別是什麼?

原標題:二戰後坦克主炮紛紛由線膛炮轉向滑膛炮,兩者的優劣分別是什麼?


線膛炮轉向滑膛炮其實主要原因是被「彈甲之爭」給逼出來的。坦克一般的作戰距離就是一千米左右,個別能到兩千米就不錯。所以線膛炮的精確和滑膛炮的粗略其實差別不是太大。


二戰的經驗證明,坦克主要作戰對象是對方的坦克,所以在戰前坦克大發展時期種種奇思妙想的塞各種火炮進坦克的做法統統最後歸結統一為加農炮+穿甲彈為主,榴彈和榴霰彈(還只有蘇聯坦克曾經熱衷配備,後來機械化步兵配置上來了,也沒了)只配有少量對付火力點和步兵。


二戰中 坦克的裝甲不斷變厚,而且還出現了各種大傾角,這樣子一來穿甲彈就複雜了,因為這種傾角一方面加厚了水平方向上的裝甲板厚度另一方面讓穿甲彈容易跳飛。所以開始用了被帽穿甲彈確保相對軟韌的被帽擊中裝甲時候變形並且啃掉一部分硬化裝甲板表面,讓後面的穿甲體角度轉到法線方向穿甲。但是這東西作用畢竟有限,裝甲板再厚就得加大彈丸直徑和初速才能有足夠動能。


可是坦克技術不是無限的橡皮筋,坦克炮口徑大了,炮塔就得大,而炮塔的大小是要受到發動機技術水平和反後坐裝置等等一系列限制。不然造出來的坦克不是龜速爬行就得是傻大傻大的活靶子,如何運到前線都是麻煩。


那麼就只能在有限的口徑之下去追求彈丸的高速和大質量,畢竟物理學定律E=1/2MV2,速度翻倍動能乘方啊。那麼怎麼確保發射葯能量儘可能多的變成彈丸速度呢?


第一減小一切阻力,從炮膛內的摩擦開始,雖然線膛炮的彈丸上彈帶是軟金屬的,可是無論如何膛線跟彈丸之間的摩擦少不了。然後就是彈丸飛行阻力,彈丸迎風正面越小風阻越小,所以彈丸必須足夠的細,可是細了還不能輕了啊,不然公式里的M就小了,也不對。所以彈丸就被造成了長桿形狀,而且要用鈾鈦合金或者鎢鎳合金密度大而且夠硬夠韌。那麼炮似乎滑膛比較好,而穿甲彈就是長桿彈了。



第二確保這個長桿彈能打到對方坦克上,因為長桿彈直徑遠遠小於炮的直徑,火藥氣體必須有效密封在炮膛內才可以,所以要用彈托。可是彈托顯然會增加飛行阻力啊,那麼就讓彈托在一飛出之後因為空氣阻力和離心力的作用自動脫落吧。另外,彈托怎麼也會帶走一部分能量啊,所以不能用重的金屬,鋁合金這樣比較輕的最好了。這樣子能量才可能最大的集中於長桿彈上。不過為了防止長桿彈翻跟頭,所以加裝尾翼了。另外,因為長桿彈接觸裝甲時候,如果還是旋轉的那麼會產生一個切向的摩擦力,這就很可怕了。因為長桿彈在彈道方向無堅不摧,可切向上很細啊,一下子會被扭斷……不能讓它轉的太快了每秒幾十轉還湊合,好像一般炮彈那麼幾百上千的可不成,那麼這炮就必須滑膛……


到了這一步滑膛炮+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組合就正式登場了。可是滑膛了,要想發射破甲彈或者榴彈時候怎麼辦?坦克不能眼看著對方反坦克小組在面前慢悠悠架起來反坦克導彈把你敲掉吧?那麼無奈之下就只好也類似辦法,讓長了一個大腦袋(裝葯)的炮彈後面也來個細細的尾翼吧,至於彈托就不必要了因為不追求速度了,那個大腦袋就能起到密閉火藥氣體的作用。當然了,這兩個彈種其實都是塞進去炸藥的,所以最後索性被合併了成了破甲高爆彈一個品種。


英國佬幹啥都跟人家不一樣,非覺得線膛炮精確,坦克還可以必要時候兼職做自行火炮搞搞炮擊啥的,那麼就用唄,而且他們覺得線膛炮可以用碎甲彈也就是一個脆殼彈丸裡面一堆塑性炸藥,打中裝甲板後堆上去然後起爆產生崩落效應,更重要的是這玩意當做榴彈使比那個破甲兼職高爆的傢伙效果好,裝葯多啊。

可是線膛炮要打長桿彈怎麼辦?也有法子,那就是在彈托上加一個能滑動轉的彈帶吧,炮膛里它去陪著旋轉然後飛出炮口也摩擦光了,往下還是彈托分離長桿前進……比較麻煩,但是好歹也解決問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品閱讀 的精彩文章:

一名美國大兵戰死後能得多少撫恤金?說出來嚇你一跳
遼寧艦每天消耗12噸食物人均12斤,為什麼如此「吃貨」?

TAG:軍品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