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1.4 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1.4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釋文】我每天省察糾正自己:所作所為都是心中所想嗎?朋友面對的是真實的我嗎?傳達的(信息)都是有用的嗎?

【釋字】三:誤字,當為「參」。作副詞,修飾「省」。參省,即為有標杆的省察。以自己的心,去省察、修正一天的「行」。

謀:心中所想。謀而不忠,即是身不由己,心裡想的沒做到。

忠:遵循,一致。 信:清楚明白,無遮無掩。

精彩在後面解析

【釋義】

諸家註解:

朱熹:為,去聲。盡己之謂忠。以實為之信。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則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也。

張居正:省,是省察。忠,是盡心的意思。信,是誠實。傳,是傳授。習,是習熟。曾子說,我於一日之間,常以三件事省察己身。三者維何?凡人自己謀事未有不盡心者,至於為他人謀,便苟且粗略而不肯盡心,是不忠也。交友之際貴於信,若徒面交而不以實心相與,是不信也。受業於師,便當習熟於己,若徒面聽而不肯著實學習,是負師之教也。

何晏:言凡所傳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傳之乎。

李澤厚: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考慮,盡了心沒有?交朋友,有沒有不信實的地方?所傳授給別人的東西,自己實踐、研究過嗎?

楊樹達:荀子勸學篇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錢穆:曾子說,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謀事,沒有盡我的心嗎?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實的嗎?我所傳授於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講習的嗎?

省,察義。三省有兩解。一、三次省察。二、省察三事。依前解,當作日省吾身者三,如三思三複。惟所省則為下列三事。

不忠,盡己之謂忠。不信,以實之謂信。

傳不習,傳字亦有兩解。一、師傅之於己。二、己傳之於人。依上文為人謀與朋友交推之,當謂己傳之於人。

何新: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反思自己——為人謀事是否公正?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學業是否已作修習?

三省,即三思。何按:形,思也。三,多也。省、思一音轉。

忠,中正。或說為誠,誠正。

言實曰信。信,古音「驗」,言必有驗曰信,誠也。

傳,訓也,老師的傳授、教訓。習,重複曰習。(註:「學而時習之」一句中,解為「詳」,翔之同源語。想也,理解也。)

金良年:我每天多次省察自身:替他人謀事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傳授他人的學業是否習熟了?

三,古人常以三、九來表示多的意思。此處正好列舉了三件事,與「三省」巧合,不可因此釋為「三次」或「三件事」。

省,省察,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楊伯峻: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

三省,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上加數字,這數字一般表示動作頻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數的多,不要著實地看待。如果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論語》的句法便應當這樣說「吾日省者三」。省,自我檢查,反省,內省。

信,誠也。傳,動詞作名詞用,老師的傳授。習,這習字和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包括溫習、實習、演習而言,這裡概括地譯為「複習」。

孫欽善: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人謀劃事情不曾盡忠竭誠吧?與朋友交往不曾信實相待吧?老師傳授的學業不曾認真複習吧?

三省,多次反省。雖然這裡的「三」字與下面提到的三件事相合,但古人習慣用「三、九」等數字泛指多數。傳,老師的傳授。

李零:身,不是身體,而是自己。忠,和中、衷等字有關。什麼叫忠?古人拆字為解,有「中心為忠」之訓。簡單說,就是替人謀事,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絕不糊弄人。信,從言,和說話有關,古人拆字為解,有「人言不欺」之訓。簡單說,就是說話算話,恪守諾言,講信用。傳不習,就是老師講了,回去不複習,當學生的,糊弄老師。

讓我們從「三」字開始吧。

上圖截自李學勤教授團隊編著的《字源》。在書中,王志平先生認為,「參」為形聲字,像一個跪著的人頭頂三星之冠形,或即「簪」之本字。在金文中多假借為「三」字。如:

盠方尊:「用司六師、王行、參(三)有司:司徒、司馬、司空。」 (《集成》11.6013)

還記得前面引文中金良年、楊伯峻和孫欽善三位先生的話么?從這句話看,「三」仍然有很大可能是巧合。「參」在這裡,至少還有一種意思:參詳,求意見,求指導。

《說文》:「曑,商星也。從晶,?聲。

參,會意字。作為有名有姓的星宿之一,它的位置是相對固定的。它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坐標上的比對點。《鬼谷子》中有「參以立焉,以生奇」,「參」和「奇」是對應的一對概念。說的正是「把標準立好了,才能發現哪些異常」。因此,「參」字,自帶「就有道以正」這麼一種含義。我們平時常用的詞語:

參與:怎麼「與」參悟:怎麼「悟」

參考:怎麼「考」參奏:怎麼「奏」 或者 為什麼「奏」

「參」字其實是作為副詞,修飾後面的動詞的。取的都是「準星、求正於」這個意思,它可以作動詞表示動作、也可以作副詞表示結果和目的,這是「參」字的陰陽屬性。所以盠方尊中「參有司」的「參」,它不是「三」,它的意思就是「諮詢於有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

回到原文,「參省」,說的不就是怎麼「省」嘛?!「省」字並沒有感情色彩,加上「參」,才能變成有目的、有計劃的行為。

說到「謀」,大家腦子裡肯定各種計謀漫天飛舞吧?龐涓、孫臏、郭嘉、諸葛亮,圍魏救趙、千里襲烏丸、草船借箭、赤壁……

這!都!不! 是!謀!

《說文》 謀,慮難曰謀

一般情況下,現在說起「謀」,意思是謀劃、計策、設法尋求、商議。但實際上,在先秦古文中,「謀」的意思當作「想要、欲求這麼一種心情或者態度」更恰當一些。

《易.訟》 君子以作事謀始。孔穎達疏:凡欲興作其事,先須謀慮其始。

《鬼谷子.謀》 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儀,儀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

在整個行為鏈中,「謀」是因「事」而產生的「需求」,有了需求,才產生了「計」。在這裡,「事」是從事;「計」是算計,是設法尋求;「計」的結果是「策」,對應的才是引萬眾矚目的高超智慧。

《說文》 忠,敬也

《玉篇》 忠,直也

《廣韻》 忠,無私也

忠,最初當為心無二念,歸「一」於心。後期歸一的對象泛化,大多變成了「忠於某人」。

《爾雅.釋詁》1.20 誠,信也

《集韻》《正韻》信,不疑也

《鬼谷子.摩》 信者,明也

我們說「我信你」的時候,隱藏含義是什麼?

兩個意思:一、我明白你的意思;二、你在我面前是明確不疑的,沒有飄忽不定,沒有表裡不一。

因此,「與朋友交而不信」的「信」,就是「明」,清楚明白。言不欺,行亦不欺。——不遮不掩,坦坦蕩蕩。

不習,就是沒用。習,能實用。傳不習,整句是說,傳遞的信息虛假,落不到實處。

錢穆先生說,此章當屬曾子晚年之言。從句中表達的思想來看,確實如此。這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歷盡風雨之後的返璞歸真。

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當生活所迫,有多少人,從事著與理想南轅北轍的工作?有多少人,作了讓自己輾轉反側的決定?有多少人,無暇顧及年邁的父母?有多少人,春節後在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中離開?又有多少人,在忍著病痛強顏歡笑?

面對誘惑,有多少人,帶著面具生活?有多少人,在朋友聚會中豪氣干雲,背後泡麵度日?有多少人,出門香車怒馬,身後負債纍纍?有多少人,在女友面前舌綻蓮花,實則外強中乾?有多少人,再也不去同學聚會了,為什麼?

閱盡浮華,「曾子」們每日自問:我做的,是我想的嗎?世人眼中的我,是真的我嗎?

我,還是不是我

不值得反思么?

(感謝微信名:夜十六同學製作封面圖,文中插圖來自網路)

【後記】

參考書目(對應文中人名):

1、李澤厚 《論語今讀》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8.10

2、楊樹達 《論語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02

3、錢穆 《論語新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2.09

4、何新 《論語新解-思與行》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7.10

5、金良年 《論語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07

6、楊伯峻 《論語譯註》中華書局 1980

7、孫欽善 《論語註譯》巴蜀書社 1990

8、李零 《喪家狗-我讀》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05

9、程樹德 《論語集釋》中華書局 1990.0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從百日維新談到無問西東
人生已出發,選擇在路上——《三塊廣告牌》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