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曆朝歷代清明掃墓都有些什麼習俗,唐朝已有法定假日

中國曆朝歷代清明掃墓都有些什麼習俗,唐朝已有法定假日

祭掃是清明節最具傳統特色的內容,他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文化,也體現了中國人親人之間、友人之間的情感和價值觀念,和許多傳統習俗一樣,清明祭掃在中國古代走過了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演變過程。墓祭,主要是指生者在墓前祭祀祖先,以表達和寄託對死者的孝思之情。

新石器時代已有墓祭,殷商時期墓祭之風己漸為風行。1976年,考古人員在殷墟西北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探和發掘,清理了191座葬坑。大量文物證據證明當時墓祭已經相當普遍。

【戰國】墓祭已較為流行了

戰國時期,墓祭已較為流行了。《孟子離婁下》記載有「墦間乞食」的故事:齊國有一男子,家境貧寒,娶有一妻一妾。此人每次出門,皆酒足飯飽而歸,並向妻妾有意炫耀與其結交的都是權貴之人。妻子對此懷疑,於是悄悄尾隨丈夫以查驗實情。結果發現,走遍了全城,也沒有一人停下來和其夫說話,最後只見其夫至東郊墓地,向祭掃墳墓的人乞討剩餘的祭品,一次不夠,又多次向其他祭者乞討,直到酒足飯飽。從這個故事可見,戰國時代墓祭之風的盛行。

【漢代】墓地上建祠堂盛行

漢代受「靈魂不死」的觀念及「孝」的文化影響,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莫不重視墓祭。司馬光《文潞公家廟碑》說「漢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於墓」;又如漢武帝時的朱買臣,家貧靠打柴為生,其妻離去而嫁與他人。一天,「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故妻與夫傢俱上冢,見買臣饑寒,呼飯飲之」。可見,雖家境貧寒無力造祠堂者,仍要親自到祖墳「上冢」弔祭。

【唐代】墓祭成為清明習俗

至隋唐,墓祭之風盛行。唐代提倡朝官寒食拜掃祖墓。唐後期,外地官員回鄉拜掃親人墳墓已相沿成風,並逐漸演變成為重要的民俗。根據《大唐開元禮》所載,唐時有拜掃和上墳之禮的區別,拜掃無祭而上墳有祭,唐代以後二者就合二為一了,每逢清明前後。百姓紛紛前往墓的掃墓以拜祭先人。唐詩多有反應此俗之詩,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唐以後,墓祭成了清明節約定俗成的重要習俗並沿襲下來。

【宋明】傾家出動去掃墓

宋代每到清明節,「官員實庶,俱出郊省份,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當時的清明風俗:「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填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有歌者,哭笑無端,哀往而樂回也,是日簪柳,游高粱橋,曰踏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發話語 的精彩文章:

傳說有個專門做湯圓的宮女,叫元宵——元宵節由來的傳說
卧龍鳳出得一人可安天下,後面還有一句仍未解謎

TAG:啟發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