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伊朗曾為美國的小弟,後來兩國為何分道揚鑣?

伊朗曾為美國的小弟,後來兩國為何分道揚鑣?

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和美國曾經有過一段甜蜜的交往,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後,美伊矛盾激化,而伊朗人質危機事件以後,兩國徹底斷交,從此兩國分道揚鑣。今天銘蘇先生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伊朗和美國交往的這段故事,他們是因何而相愛,又因何而生恨,以致於分道揚鑣,老死不相往來。

最早在20世紀初美國就開始關注伊朗,因為在那個時候伊朗還是愷加王朝時代,當時的處境跟中國的大清差不多。由於國家實力衰落,政府腐敗,導致伊朗成為西方列強瓜分的對象,而這時一個關鍵人物禮薩·汗在民族危亡之際拯救了伊朗。

禮薩·汗原為愷加王朝的軍官,對伊朗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痛恨各列強對伊朗的瓜分。當時英國在伊朗的勢力比較強大,想迫使伊朗簽訂英伊協定,規定英國在軍事、財政、關稅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權,把伊朗變成保護國。這一無理要求遭到伊朗人民的強烈反對,這時英國覺得這條道路行不通,於是想通過扶植代理人的方式達到這一目的。

禮薩·汗在軍中的地位比較高,成為英國拉攏的對象,而禮薩·汗也有借英國人的力量奪取政權的打算。於是,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持下通過發動軍事政變奪取了軍隊領導權,其後通過通過一系列的戰鬥平定了各地割據和分裂勢力,廢黜國王,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禮薩·汗上台以後,採取了一些列的措施使伊朗逐步擺脫英國的控制,並從政治、經濟、法律、土地政策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革,使伊朗的實力逐步壯大,成為伊朗歷史上實力強大的王朝。

伊朗由於境內蘊藏著豐富石油資源和重要的戰略地位,美國通過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大力扶植巴列維王朝,使伊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這也是美國和伊朗蜜月的開始。

然而,這種蜜月期持續了沒幾年,伊朗通過選舉產生了一位具有王室背景的總統——穆罕默德·摩薩台。這位摩薩台總台是一位實幹家,上台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將外國控制的石油資源收歸國有,而英美兩國的石油公司就在沒收範圍。

這惹惱了英美兩國,於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了摩薩台政府,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這引起了伊朗人的不滿。

1963年伊朗巴列維國王實施白色革命,按照美國的藍圖進行國內改革,並且給予美國人治外法權等一些特權,激起了宗教領袖霍梅尼的反對,結果巴列維國王逮捕並驅逐了霍梅尼。

後來伊朗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巴列維國王進行武力鎮壓,最終引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革命的結果就是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宗教領袖霍梅尼上台執政,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由於霍梅尼走得是反美路線,所以這時伊朗和美國的關係開始惡化。

此後,由伊朗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病引起伊朗人民的不滿,認為這是美國在跟伊朗做對,因此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憤而佔領美國使館,扣留使館人員,要求美國將巴列維國王移交伊朗,史稱伊朗人質危機,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其實在美國的中東戰略當中,伊朗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石油供應者的角色。由於美蘇冷戰,而伊朗作為親美國家卻背靠蘇聯,成為美蘇對抗的前沿陣地。雖然有美國的援助,伊朗實力大幅增強,但是面對強大的蘇聯,伊朗還是承受了巨大的地緣壓力。

美伊的分手,是在這種巨大的地緣壓力下,伊朗不得不通過改革來使自己強大。然而白色革命的理想很美好,但是現實很殘酷。在面臨內外部環境都不佳的情況下,巴列維國王一意孤行強力推行,引起了社會動蕩,大量利益受損者向政府展開了激烈的反擊。

改革失敗,親美的巴列維國王下台。在內外交困之下,伊朗怎樣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同時還能使國家發展壯大?最終,新生的伊朗伊斯蘭政權根據國情選擇放棄了美伊聯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銘蘇先生 的精彩文章:

作為阿拉伯世界的帶頭大哥,沙特能否扛起阿拉伯世界統一的大旗?
為了一條有關中國命脈的鐵路,各國爭的不可開交

TAG:銘蘇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