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微風習習,煙雨密密——憶清明

微風習習,煙雨密密——憶清明

清明序

 清明序

潛伏樂隊 

00:00/06:24

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習俗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中,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習俗的地方差異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

山西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肴,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台灣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

江蘇

泰州農民於清明節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說喝了可以明目。丹徒縣圌山附近的鄉民,還保留了寒「望綿」﹝綿山﹞的舊俗。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為龍母化身之日,鄉民競相拜禱

山東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

新加坡華人

新加坡華人至今仍按照傳統儀式掃墓。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會舉家出行,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美國華人

在這一天,許多傳統僑團都紛紛在報上刊登春祭廣告,並在會所內張貼通知,組織成員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

清明諺語及詩詞

◇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 清明有霜梅雨少。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清明雨星星,一顆高粱打一升。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

《途中寒食》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宋之問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

王禹偁

文稿|李岳融

排版|李岳融

校對|張藝容

向明人報社

一個有夢想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明人報社 的精彩文章:

TAG:向明人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