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寒食清明說柳文化

寒食清明說柳文化

寒食清明將至,百無聊賴,忽然想到文化,尤其是「柳文化」。現在許多東西,都和「文化」扯上關係,比如「酒文化」,實在有些不堪,而中國傳統的許多文化,卻被湮滅,比如「柳文化」。中國古人,對於柳樹,情有獨鍾,自商周時代開始,賦予柳樹(古代,或通稱「楊柳」)多種文化內涵,形成泱泱大觀的「柳文化」。

柳文化,可以上溯至《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四句,可以說開「意象派詩歌之先河」,以離別之時的依依情感,借用「楊柳依依」的景色,而將回到故園,卻看見田園荒蕪、城郭破頹的傷痛心情,借用「雨雪霏霏」的景色,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從此以後,前垂萬條的柳樹,成為離別的象徵,代表離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感。

在漢唐,「折柳贈客」已經成為離別時的一種習俗,表示挽留、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柳與「留」音相同,用以諧音暗指。「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可見一斑。

漢樂府《鼓角橫吹曲》之《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折柳,不僅用以送客,而且還發展成樂曲。

隋代,有詩云:「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可見「折柳」,不僅用以離別,而且還有離別後的「思念之情」。

柳文化,在唐代,還發展《楊柳枝詞》,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題詠柳,以表達離別之意。「折柳」「《折柳》」、「柳色」、等借用「柳」而表達離別、思念之情的詩詞,在唐詩中,可謂蔚為大觀,不勝枚舉:

李白之《春夜洛城聞笛》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王維之《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韓翃《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而在其後的詩詞中,「柳文化」綿延不斷,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

「樓前暗綠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吳文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歐陽修)

折柳,在傳統文化中,除了寄予留別、思念之情外,還有祈求平安的寓意,在唐代,寒食節,「家家戶戶折柳插門」,皇帝還會賞賜「細柳圈」給近臣,以示恩寵。柳枝,據說可以「免躉毒瘟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邊緣漫步者 的精彩文章:

趙雲可能是劉備的貼身護衛將軍嗎?應該輪不上!
劉備為何要大舉討伐孫權?為名分一怒衝冠而已!

TAG:邊緣漫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