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日清明 折柳寄相思,滿盞思故人

今日清明 折柳寄相思,滿盞思故人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

北京時間4月5日4時13分

我們迎來了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

清明

這個靜謐而又靈動的節日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

到這一時節,中國大地無論南方北方,氣溫普遍上升,南方霧氣減少,北方風沙消失,空氣清澈,景物明晰,因此得名「清明」。

民間諺語有「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等,這時,全國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已都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習俗

古時距清明節氣一兩天的時候有一個寒食節(冬至後第105日)。宋代之後,寒食節吃冷食、掃墓等習俗移到清明之中,也可以說寒食節風俗結合清明節氣的日期變成了清明節。

清明節兩大習俗,寒食、祭祖,前者已經很少見到,後者則從未消散。

改火

寒食節由兩項內容組成,一個是官方的改火儀式,一個是民間的禁火寒食。冷食折射出先民曾經歷過的食物匱乏階段,改火儀式則標誌著新耕作期的開始。

原始社會,火種來之不易,先民鑽木取火,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寒食

古代寒食節主要吃什麼呢?晉陸翙《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

宋代吃楊桐飯,後來在江南很風行。佛教認為這種飯是目連奉母之食,添加了神聖氣息。此外,還有用青艾、嫩蔞蒿、藜藿等作飯食的。

唐宋以後,清明節逐漸代替了寒食節,成為全國性節日。

祭祖

清明節的核心是祭祖掃墓,郊野踏青則是副產品。

在寧波,舊時清明上墳,要帶的食品為青糍、麻糍,富家還會雇吹鼓手吹打。上墳時要清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插上掛有紙球的筱竹梢,以示後代子孫已盡孝祭祖,同時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興旺發達。

祭祀完畢,分麻糍或麻餅給當地農家,以期照顧墳墓。因按人領取,人人爭先恐後,俗稱「搶麻糍」。

踏青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

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清明時節

我們不僅要踏青遊樂

還需要注意自身的飲食衣著

「三月初三

薺菜當靈丹」

說的正是清明時的飲食

多食薺菜

明目養肝

清明時節

人體內肝氣最為旺盛

因此應當多吃「柔肝」的食物

飲食應當以

溫潤、清補為主

不應食用

筍、雞、海魚等「發物」

而應多食

山藥、菠菜、銀耳、大棗等

甘溫補脾之物

不光是飲食

此時

衣著也需注意

清明前後,氣溫波動大

早晚仍較涼

外出遊玩時

要注意添衣保暖

勞逸結合

不要過於勞累

春暖花開之時

也要注意防花粉過敏

在花粉多的場所

可戴上眼鏡和口罩

做好防護

清明是緬懷先人的節氣

許多人會為逝去的親人

掃去墓碑上的塵土

獻上一支菊花表達哀思

它寄託著我們對過去的思念

也承載了我們對未來的希望

清明已至

折一條細柳

備一盞薄酒

和他說說你的故事吧

那個一直讓你想念的人

一定也在祝願你

吉利和明、平安喜樂

監製/黃寧 總編輯/馬青海

責編/李潔 編輯/郭顯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寧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TAG:西寧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