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物質「分崩離析」動搖不了唯物主義的大廈

物質「分崩離析」動搖不了唯物主義的大廈

唯物主義傾向實證,但是實證主義不是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導向信仰,但是,信仰主義不是唯心主義。唯心論者可以進行實證的研究,唯物論者可以追索信仰的價值。因此,歷史上的科學發現往往與唯物和唯心主義的價值取向無關,有些科學家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不一定做出偉大的科學發現;而有些科學家是忠實的唯心主義者,卻獲得了重要的科學成就。科學認識的局限性可以說明為什麼許多科學家在研究中信奉唯物主義,而在「終極科學」的思考中信仰唯心主義。物質概念始終是科學家感到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科學問題。在廣義相對論拉開了物質和意識距離,量子力學似乎又拉近了它們之間的差異。本作者在昨天撰寫的文章中將「人擇原理」中的人類意識作用從量子態的雙縫實驗中「定點清除」了,在今天撰寫的文章中準備「一鼓作氣」,將「神擇原理」中的諸神作用從物質轉換中「定向清除」,還科學以唯物主義的本來面目。

本作者在宇宙哲學的探索中雖然提出了「轉換原理」,但是,在各們具體科學的研究中,人們沒有了解所有轉換過程的細節和全貌,本作者準備在下一篇的文章中更為詳細地討論具體科學中的「轉換原理」,比如:只有人腦在神經細胞生理的、物理和化學的反應中觸發了人類意識,這種腦電波和意識的「轉換」在其它動物的頭腦中不可能發生;只有類人猿在長期活動的進化中變成了能夠使用生產工具的人,類人猿和人的「轉換」在其它動物身上不可能實現。愛因斯坦和修鍊禪宗者的大腦可能有所不同,腦容量和腦結構發生了一些變異,因此,愛因斯坦發現了廣義相對論,修鍊禪宗者對神性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識。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技大學和原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朱清時教授聲稱自己修鍊禪宗已有十多年,我們希望看到他的大腦發生「禪變」,在科學思想的探索中斬獲新的成果。

雖然提出過「轉換原理」,但是本作者認為在科學和宗教之間不存在相互轉換的關係,不存在「等效原理」,基本的原因是科學屬於實證研究,而宗教屬於信仰領域。朱清時教授立足於現代物理學的最新成果,將物理學與佛教相結合,探討了物質與意識的本質意義,他在2009年3月8日,2013年11月9日的公開演講中將物質和能量的轉換、物質粒子之間的轉換和佛學的「空」、「虛無」、「無意義」等概念聯繫起來,於是,無論物質粒子怎樣變化無窮,萬法怎樣花樣多端,最終的歸屬指向佛學的「涅槃」境界。他在演講和談話中談及到物質和能量的轉換,愛因斯坦在說明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時,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即: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科學家後來發現了核裂變和鏈式反應,證明了質量可以轉化成能量。朱清時教授認為,既然質量不再是不變的屬性,質量是物質多少的量度概念就失去了意義;既然物質與能量可以相互轉化,能量並非「實體」,物質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實體。於是可以用佛學的「空「來解釋物質的虛無。

不僅物質轉換為能量為「物質虛無化」找到了依據,而且朱清時教授在物質粒子之間的轉換中也發現了「去物質化」的理由。比如: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有20餘種,其中的π±介子的壽命大致為2.6×10的負8次方秒,即π±介子經過一億分之一秒衰變成了其它粒子。通過電磁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共兩種,它們的壽命短得多,π0介子的壽命是0.84×10負16次方秒,η介子的壽命是3×10的負19次方秒,比起π±介子,它們的壽命分別要短8~11個數量級。壽命最短的要算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共振態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們的夥伴特別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員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種,壽命之短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以致於人們很難用確切的數量詞來描述它們的衰變過程,粒子物理學家利用最優的實驗手段也已無法直接測量它們,只能用間接地推算它們的壽命,它們只能存活一千萬億億分之一秒左右,壽命大致是 10的負29次方秒。既然迄今人們所知道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除少數壽命特別長的穩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電子和質子)外,絕大多數基本粒子都是瞬息即逝的,它們往往在誕生的瞬間就已夭折。於是可以用佛學的「虛無」來說明物質粒子的歸屬。

朱清時教授「及時」地給出科學與佛學的「等效原理」,不是在物質和基本粒子層面發生的「等效關係」,而是在物質轉換為能量、物質粒子自行衰變和湮滅的「自性本空」境界上發生的「等效關係」。根據朱清時「科學佛學化」的邏輯,人們不難理解「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這句經典名句的含義。根據「科學佛學一家親」的邏輯,可以推斷:強的人擇原理高於弱的人擇原理,弱的人擇原理高於物擇原理,而神擇原理高於強的人擇原理,簡單說來,人的理念高於自然選擇;神的意志高於人的理念,我們似乎回到了古代哲學家柏拉圖「理念高於現實」的思想體系中。根據「佛學是科學的歸屬」的思想邏輯,人們也不難理解朱清時教授將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和霍金的「弦論」與佛學經典《成唯識論》的「藏識海」進行比較,認為兩者相識相通,他在演講和談話中「意味深長」地說到,「佛陀和許多高僧在甚深禪定中,直接悟到宇宙萬事萬物的本體是虛空。在宇宙未生之前,既沒有時空,也沒有物質。但虛空並非頑空,它可以演化出「鄰虛塵」,即尺寸趨近於零的微粒,由此微粒反覆聚集,產生了宇宙及生命。因此人生如夢,身心如幻,萬法皆空。」

我們可以找到一個證偽佛學和科學存在「等效關係」的科學定律。質量守恆或物質不滅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指的是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物質系統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保持不變。這一公認的定律是18世紀時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實驗上推翻燃素說之後提出的。20世紀初以來,人們發現高速運動物體的質量隨速度而變化,發現實物和場可以互相轉化,需要按質能關係式設定場的質量。質量和能量守恆兩條定律通過質能關係合併為一個守恆定律,即:質量和能量守恆定律。 物質不滅定律告訴我們:物質不會消失,也不會產生,只能由一種形態轉化成另一種形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物質會突然消失,或突然出現。物質不滅與能量守恆定律揭示了「轉換原理」的本質,因此,「去物質」的能量轉換,物質粒子快速的轉換和「湮滅」,宇宙誕生前的「無時間、無空間」狀態,量子化的「能量弦」和真空漲落儘管與佛教概念中的「空」、虛無」、「禪境」、「緣分」有幾分相似之處,但是含義完全不同。需要修正物理哲學的「實體」概念,而不是在佛學教義中發現「去物質化」的緣由。

懂得了「萬法皆空」、「緣起性空」違背了物質和能量的守恆定律,不意味著人們不能創立一門科學與佛學的「比較科學」,只要不把佛學教義當成科學真理既可。佛學與科學的比較研究應該在港澳台地區獲得更大的反響,朱清時教授的這種對比研究在大陸學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本作者今天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是如果月球突然消失了,對我們的地球意味著什麼?答案有很多,比如:地球旋轉軸的偏轉,由於轉軸的偏離,地球上的春夏秋冬也許不存在了。月球突然消失只是一種科學的假設,我們沒有必要把假設當真,即使月球真的突然消失,只是發生了物質形態的變化,「迷失的月球」可以氣體和塵埃的物質態「飄散」在宇宙中。我們也可以從文化上構想突然消失的月球被某種神明的力量「收納」了,沒有必要把「海納百川」的神明當成是一種真實的力量,好像在物質演變和科學研究的盡頭有一種神明的力量在召喚我們,就像一首歌詞唱的那樣,「快回來!生命因你而精彩!」。

2016-11-24

(Material eternal law is the basis of materialism philosoph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鄧如山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廣義相對論「最後的拼圖」?
證實引力波不等於證實引力子

TAG:鄧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