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中國,為什麼「精神病」滿街跑?

在中國,為什麼「精神病」滿街跑?

我國各種精神障礙患者月患病人數在2.45億。其中,2.2億以上完全處於放飛自我,從沒去看過病,甚至從沒去諮詢過病情的狀態。

前兩天,看看新聞網發布了一條刑事事件的新聞,引發了網民的怒火——

這則新聞引起眾怒,一方面是由於兇手殘忍無情,令人髮指;另一方面,是由於新聞發布方使用「單相思」這類字眼,讓網友覺得「幫兇手洗白」「抹黑單相思」

不過不管是看看新聞還是大多數的讀者,都沒意識到一個問題——這名男子極有可能是個精神病患者。

妄想、幻想,傻傻分不清楚

原新聞對該犯罪嫌疑人進行過這樣的描述——

其實,陳某的問題不是幻想,從他對記者的反應看,很明顯,他的問題是妄想,而且很可能是鍾情妄想。

妄想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碰到這個場面,A怒斥B:「你這是痴心妄想!」

用在這裡的這個「妄想」是可以品一品的,因為比較接近精神病學定義上的妄想了。

妄想在精神癥狀學的分類里屬於思維障礙的一種,是精神病人最常見的癥狀之一。

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病理信念,妄想的內容與事實不符,與患者的文化水平及社會背景也不符。

比如在此案中,陳某無比堅信女方愛他,這就與事實不符(女方根本不想理他)——

患者的妄想是堅信不疑,難以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加以糾正的。

在這段視頻的後半段,記者指出陳某對女方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陳某對這一事實雖然承認,但他沉浸在女方愛他的妄想中——

之後,記者試圖與陳某「擺事實、講道理」,告訴他女方並不愛他——

陳某回應——

陳某的這一妄想表現,很可能屬於妄想分類中的鍾情妄想

這一癥狀相比在同一個分類下的被害妄想在公眾信息中較少見。

它的主要表現是,患者認為自己被異性看中、所愛,因而眷戀、追逐對方。

鍾情患者的對象常常是名人如影星、歌星、大人物等,但也有陳某這樣對自己身邊認識的人產生妄想者。

鍾情妄想多見於精神分裂症,女性多見。

所以說,網友對新聞用詞生氣也有道理,他這不是單相思,他這就是有病。

跟蹤狂是什麼?

新聞標題中提到,陳某「跟蹤」受害者11年。

其實這種「跟蹤」也是一種病,希波克拉底(對,就是你想的那個希波克拉底)在他的手稿中就曾經將這種行為記錄為一種疾病。

Journal of Clinical Forensic Medicine將跟蹤狂分類為三種。其中提到的「戀愛強迫跟蹤(Love obsessional stalking)」與此案相關性最強。

這種跟蹤佔總跟蹤案例數大約43%。

跟蹤狂選擇的受害人有兩種亞型:

一種是偶然認識,比如超市收銀員、醫生等,打過交道,但交往不深,跟蹤狂主要依靠幻想與受害人建立聯繫;

另一種是日常熟悉的關係,比如同事、同學、熟人等。在這類情況中,跟蹤狂會根據受害者日常的每一個舉動來加強自己的妄想。

這類跟蹤狂一般智力正常,但是有強烈的妄想癥狀,同時易怒、坦然、不會自責後悔,並且不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這描述與此案陳某的行為比較吻合——

「案發當日,陳某決定最後一次展開猛烈攻勢,他手捧鮮花出現在女孩的辦公室,誰知女孩二話不說拿起花就扔了出去。陳某把花撿了回來再次送進辦公室卻與女孩發生了激烈衝突。

陳某惱羞成怒,把隨身帶來的水果刀插進了女孩的腹部。」(易怒)

在受害者死後——

「而陳某還天真地認為,女孩的死和自己並非直接相關,是拔刀群眾的無知傷害了自己深愛的女孩。」(坦然、不會自責後悔、不為自己行為承擔責任)

專家分析認為,這類跟蹤狂會由於其妄想癥狀強烈,他們活在一個完全由感情支配的世界,這個世界中充滿了受害者發出的信號和徵象。即使受害者做的完全無關的事,也會被他們視為針對自己的信號。

比如陳某看到受害者發出的給自己門店做廣告的朋友圈,便認為對方在給自己發地理位置的「暗號」——

新聞中還描述陳某看到受害人微博同樣的工作宣傳圖片之後,認為受害人在給他遞話——

「愛將會化開所有的冰冷」。

在Journal of Clinical Forensic Medicine這篇關於跟蹤狂的綜述性文章中,作者指出——

1/20的婦女在一生中被跟蹤狂跟蹤過;

90%被丈夫或男友殺死的女性,被兇手跟蹤過。

順便提一句,隨著互聯網發展的日新月異,這些跟蹤狂也在利用科技,比如陳某對受害人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窺視,就被相關綜述列為常見跟蹤行為之一——

一項研究統計,56%的跟蹤者會利用移動技術來定位受害人的地理位置。

這麼可怕的人為什麼沒人管?

這個案子讓人膽寒之處在於,兇手跟蹤騷擾了受害人11年,到受害人最終被殺之前,依然是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受害人工作單位,近距離的接觸受害者。而受害者除了「不和他說話」之外,別無他法。

這樣明顯不正常的人,在長達11年的時間裡,既沒有得到收治,也沒有被逮捕……這在中國,幾乎是一個常態。

除了我們已知的陳某這類偏執妄想型的,還有諸多「武瘋子」,以及頻頻出現在新聞中的自殺成功的抑鬱症患者。

你覺得媒體上已經頻頻出現精神病患者了?

不。因為比起真實數據來,媒體的報道頻次顯然是不合格的——

據我國2009年統計數據顯示,各種精神障礙的月患病率為17.5%,其中僅有8%的精神障礙患者曾經尋求專業幫助,僅5%患者進行過精神衛生專業診療。

以17.5%為標準(因為實際上WHO的統計結果是25%),我國各種精神障礙患者月患病人數約在2.45億,其中,2.2億以上完全處於放飛自我,從沒去看過病,甚至從沒去諮詢過病情的狀態。

即使,我們退一萬步,按照全人口中1%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來計算,那也是有1300萬以上的患者了。這其中1100萬左右也處於完全放飛自我的狀態,別說收治了,連看都沒去看過病。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

一方面是精神醫學受到社會歧視和邊緣化。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兒科醫生缺乏,從上到下都在叫囂兒科醫生荒,精神科醫生從來都是「荒」的狀態,完全沒人在意。不光缺少醫生和醫療資源沒人在意,甚至疾病本身都被無視,看到明顯的患者,也無法辨識。

另一方面,中國至今對於強制收治精神疾病患者這一議題,還存在很多爭議。比如,即便有人能發現陳某這些不正常的地方,如果他本人不願意,也很難有辦法將他送去治療。

諷刺的是,比起收治的不足,倒是出現過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上網發帖稱自己被醫院囚禁,「熱心網友」輕易將其從醫院搶出,導致患者病情惡化喪失自理能力,患者家屬氣得發生腦卒中的鬧劇。

可以說,精神科和精神病患者一樣,被社會卡在一個尷尬的角落,無法打開局面。

說了這麼多,筆者個人竊以為,陳某這樣的變態,雖然被判死刑,但讓他懷抱著「美好的妄想」去死實在他便宜他了,應該把他治好,讓他認清現實,認罪悔過……

然後打靶。

參考文獻

[1].J Am Acad Psychiatry Law 30:81–94, 2002

[3].doi: 10.11919/j.issn.1002-0829.215027

[4].doi:10.3969/j.issn.1002~0829.2011.05.008

[5].Violence Vict.2013;28(4):715-30.

[6].doi: 10.1089/cyber.2015.0123.

[7].《精神醫學》

[8].中華精神科雜誌,2015,48(3):131-13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 的精彩文章:

大數據監控全國輸液?最嚴「限抗」來了!
中國省域醫院30強排行榜出爐,有你家醫院嗎?

TAG:醫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