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時候公布真實姓名與性格

是時候公布真實姓名與性格

封面來源:黑鏡

半年之前,我差不多就正式放棄了QQ。

一月份以來,我刷QQ空間的頻率已經變為了一周一次。

甚至是經常用的微信,朋友圈也是一天大約刷新兩次。

QQ空間就不提了,簡直就是恨鐵不成鋼。從頭看到尾,基本上全是廢話,本來就是私人性質下的狀態在這個流行愈顯廉價、交流更加便捷的網路時代,變得乏善可陳。

大有楊修之謂雞肋「空間,空間,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取消微信朋友圈的消息提醒大概是在17年的11月份左右。

眾所周知,去年下半年,尤其是最後兩個月,堪稱中國新聞界的「修羅之場」。輿論甚囂塵上,觀點眾說紛紜,真相倒顯得撲所迷離。翻開當時的朋友圈,整整齊齊的每條動態上都寫著「公平正義」幾個大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來,滿目都印著兩個字「吃人」!

我朋友經常對我說,評論你狀態怎麼都沒反應?不夠意思。

當然也有調侃,這麼久難得看到一次你點贊。

......

我也挺無奈的,因為我真得不怎麼用聊天工具了!雖然偶爾發發朋友圈,只是告訴一下大家,還要我這麼個人!

絕大多數人在朋友圈髮狀態,基於一個最根本最普遍的事實——我現在正在做什麼,我贊同|反對什麼......如果能點贊評論就更好了。

我們只是想證明,自己還是原本的那個自己。告訴能看到這條狀態的局外人,嗨,其實我還存在著。

現在,每個人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渴望表達,並期待被更多人理解。

網路實體及其延伸就像一盞燃燒在黑夜裡的燈火,它到了哪裡便照亮哪裡。它離開的地方就又一次陷入黑暗。

沒有哪一個時期比現在更讓人感受到參與感,我們每一個人參與或者改變社會的主流。我們的明星,是可以全民製造的;熱點的討論,是可以被量化成閱讀量的;社會的進步,物質的富裕都是言之鑿鑿。

一時間,這個嘈雜熱鬧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暢所欲言的語境,它本有意識地進行挑選組合,完成新一輪的新成代謝。

久而久之,牽動你發生自主行為的不再是發於內心的號召,道義的追求,而是由於群眾性的狂歡,全民性的統一意見。

我們都想成為最好的自己——願意把別人眼中最好的一部分暴露出來,心甘情願高唱著繁榮昌盛。畢竟,在這個時代里沒有個性,只有成功與認可。

在朋友圈裡或者空間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性格測試等一類的截圖所刷屏。去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左右腦年齡的問題。

每一個人在作答了一系列問題之後,根據你的答案,系統會自動算(蒙)出你的測試結果。最後,有程序員分析了測試代碼,發現:不管怎麼作答,測試的結果全都是隨機數。換句話說,就是扯淡的!

我覺得大家玩玩也沒什麼對錯,畢竟生活得這麼傻逼了,還不能讓人測個高智商開心自慰一下。我只是特別反感有些人對於結果做出的反應:

有些人測出的結果比較年輕,就沾沾自喜,吹噓誇耀把一切的成功經驗歸結於此,認為前途一片大好。

有些人則暗自神傷,「默默流淚」,像是被判了死刑。

當然,這大多只是當事人一時間的狀態,但我就是覺得說出這些話,還分享了這些圖的人就是zuo呀!

看不懂這些代碼是什麼意思。反正不可靠!

我身邊的一些人——他們其實是渴望年老的。因為他們總是把老了老了掛在嘴邊,認為這是一種成熟,只有無可奈何才能真正體現殘酷的事實。至少,有很多和我這個年齡的人都只是不自知的成熟,或者渴望成熟。

而裝作成熟,假扮無所謂,用老成頹廢來作借口,是符合別人對於我們現在狀態的印象的。只有嘴上說著老了老了才是年輕,但又從心底鄙視跳著廣場舞的大爺大媽,用一部分的敵視換回一部分人的認同,在更有關聯性的群體里尋找認同。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巴納姆效應。認識自我,其實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上的偏差。簡單說,人們傾向於相信一個很籠統很大眾的性格符合自己。

另外因為波麗安娜效應的影響,人們會對於別人對他們的正面描述表示認同。潛意識地忽略掉那些完全與自己不一致的評價 ,並在剩下的積極評價中放大認同感。

最近QQ又推出了一個新功能,叫做「坦白說」。系統會給你一個詞條,然後分給你一組好友,你在其中選擇最符合詞條特徵的一位好友。這個結果僅自己與好友可見。

它讓你看到你在好友眼中的形象。當然這些詞條往往處於褒義的一邊,更多一部分是有戲謔調侃的意味。

我們在朋友圈做出的行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公眾眼中的形象,構建別人所期待所感興趣的輪廓。並且會更愉悅地滿足他們的需求,以此換取他們的欣賞與點贊。

我對以網路為媒介的交流由衷感到慌亂。我並不知道在千篇一律的聊天窗口的那一頭他是怎麼想的,他的表情是不屑還是讚許,他會做什麼動作,突然中斷的回復是否對他構成了冒犯......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說話,說得更加模稜兩可些,比起直白,隱晦婉轉給彼此都留下了退讓的餘地。

在聊天的時候,我會塑造不同的人設與別人交談,我也不知道我需要多少人設才能應付過來,我只知道這一種交流方式讓人感到疲憊,表現出處處提防。

有時候過分斟酌字句,還不如一個電話來得方便可靠。

早在1956年,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著作《日常生活的自我表現》一書中這樣描述:人生就是一場戲劇,而社會則是舞台,社會成員作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夠在觀眾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目標是什麼,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別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提到過「討好型人格」。持有這種人格的人往往脆弱敏感,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營造自己和平善良不具攻擊性的形象。在社交過程中表現出「神經質」的一面。

擔心自己會給對方造成什麼樣的印象、說哪些話合不合適、為對方考慮太多等,他們經常無法表達真實自然的自己。大多數行為的動機往往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獲得別人的認可。

GIF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藏著「討好型人格」。只不過,在情感疏離陌生感與日俱增的網路社會裡,這種特質被無限得放大,重新定義了社交的原則。

我們學會用客套禮數來拉開距離,產生安全感並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當所有人都越退越遠,看著他們逐漸縮小的身影,彼此也互道一聲「再見」吧!

也許,這聲「再見」也許是再也不見了吧。

關於一酒九七的我們

其實一酒九七現在有兩個人:

北顧小姐和我(南舒)。這是我們兩個人的公號。公號名字的由來之前就已有說過。

吾二人筆名各取「舒婷」「顧城」一字。又因先生生於雪飄千里的北國,吾長於煙雨飄搖的江南。又各取南北一字。

這便是筆名其中的緣由。

還是得說一句,活得像自己就好。自由自在一些,保有真情,率性而為。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酒九七 的精彩文章:

TAG:一酒九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