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程麗瓊:老街味道

程麗瓊:老街味道

— 播音 | 蔣文珍 —

老街味道

程麗瓊 | 文

阝勹

廴匚

中心街是廣豐洋口鎮的一條百年老街,這裡的每一塊磚,每一塊瓦,每一堵牆垣都透著百年的滄桑和故事。

我出生在這條老街,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在這裡度過,我的骨子和血液里浸透著老街綿恆的記憶和深濃的思念。

曾經的老街是小鎮乃至全縣範圍內遠近聞名的商業街,在這裡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東西。每月農曆二、五、八是小鎮的圩日,四鄉八塢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帶來了自家的土特產和外地販來的稀奇玩意,把一條寬不足四米、長四百米左右的小街擠得水泄不通,連站腳的地都沒有。

小時候尤其喜歡冬天的圩日,早晨去上學即使晚起上學遲到了,老師問理由都會說街上太擠了,走不過來耽擱了時間而矇混過關。

而老街於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街的味道,和在記憶里揮之不去的那一抹抹香味。這香味里有炒粉的鮮香、油條包麻籽粿的奇香、水煎包的濃香和一陣陣煨紅薯的焦香,香味瀰漫了整條小街,把小街包裹在這片氤氣繚繞中,喚醒了小鎮熱鬧的一天。

小時候街上有個福利部是專門做炒粉的,不過那時候據說是要買粉票的,先到先得,賣完為止。所以那時老街流行這樣一句話:「吃粉攤運氣!」意思是你如果吃到一碗不成長條的粉頭,也沒啥好抱怨的,運氣不好而已,下回來早點吧。那時炒粉分肉絲和普通兩種,不像現在還有豬肝、羊肉等等五花八門的款式,能隔三差五吃上肉絲粉的是鎮上的大戶人家。雪白的粉條,鮮嫩的豬肉、碧玉般的青菜在火紅的灶爐上翻炒,最後再撒上紅紅的辣椒絲和碧綠的蔥花,一盤色香味美俱全的炒粉就誕生了。我的第一碗粉是我爺爺帶我去吃的,一碗炒粉祖孫兩個人分,如今,爺爺已離開二十三年了,我再也找不回那種味道......

福利部那個胖胖的大廚是全鎮人們羨慕的第一人。他的一個兒子從小肥頭大耳,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有160斤左右,同學們背地裡給他取了一個外號「花大姐」,胖胖的他是班上小夥伴們打架挑釁的主要對象,「花大姐」人胖反應慢一拍,所以經常吃虧。後來聽說在無數次吃虧後總結出了一個「殺手鐧」-——就是一把壓住其中的一個人,然後一屁股坐在他身上。想想我們那個時候才70斤左右的樣子被一個160斤的人壓住,其中滋味估計是酸爽至極!

炒粉在我童年是個稀罕味道,平常吃得最多也最平民化的早餐是包子、油條、麻籽粿、紅薯和水煎包。來趕集的人們第一件事是去包子鋪來幾個包子,一碟麻籽粿和一根油條就著免費的開水吃得全身暖洋洋的,便開始一天的趕集活動。孩子們每天上學的早餐就是一根油條包上幾個麻籽粿,邊走邊吃。油條的香脆配上麻籽粿的糯軟和糍香,一口咬下去瞬間全身味蕾全部打開,整個人一下子就被喚醒了,走起路來都覺得有勁了。

小街最出名的包子鋪離我家只有六七家的距離,老闆的兒子和我同班坐我後面,每天我去買早餐,老闆娘總是問我她兒子昨天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有沒有挨老師的批評?然後總是讓我幫忙看著他兒子,不懂的地方讓我教教他,而那時的我是多麼盡心盡責,身為班長的我把后座的老同學的一舉一動都如實向他媽媽彙報。多年後同學在一起聊天說起了這事,老同學大叫,我現在終於知道了我媽媽當年為什麼那麼清楚我在學校的一舉一動了,經常挨打原來是拜你所賜呀!

煨紅薯的攤子就在老街的拐角,賣紅薯的是一對夫妻,老公駝背。每天的小鎮就是在這家人的紅薯焦香味中醒過來的,天蒙蒙亮的時候,夫妻倆就開始煨紅薯了,等集市上的人陸陸續續來的時候,紅薯就已經溢出撲鼻的香氣,趕集的人們喜歡吃紅薯說這個填肚,不容易餓。不像我們小時候每到上午第四節課的時候就已經是餓的前心貼後背,坐立不安了。這對勤勞夫妻除了賣紅薯外還會修雨傘和補鍋底,最值得一提的是把他們的一雙兒女供到了高中畢業。他家的女兒是鎮上有名的美女,身材高挺,面目清秀是小鎮有名的「紅薯西施」,後來高考落了榜去學縫紉,幾年以後居然嫁給我的一個老師成為了我的師母,個子比我老師足足高了一個頭。

水煎包的攤子就在我小學的對面,是同學家開的。每天早讀課一結束我們就箭一般衝出校門跑到攤前等待剛出鍋的煎包,煎包有肉餡有菜餡的,家境好點的吃肉煎包,一般的都吃菜餡的,豆芽包或蘿蔔包。我最喜歡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豆芽包,鮮、香、辣,一口下去,燙的直跳腳,但又捨不得吐掉,呼呼地往外吹氣,等稍微涼點了就一口吞下去了。一鍋煎包也就二十多個,飽滿雪白的皮子,水嫩泛紅的豆芽,放在鍋里一按變得扁平,在金黃的菜油里滋滋作響,燃燒的木柴香、菜油的純香、包子的焦香讓一旁的我們口水三尺長。為了能搶上一個剛出鍋的包子我們所有同學對班上的這個女同學是巴結得很,作業給她抄,上課她說話不記她名字,享受的待遇不亞於老師的子女。

後來生活越來越好,午後的點心有了油麻團、豆芽粿和清湯。酥脆的油炸團撒上白芝麻,濃香四溢。豆芽粿因為放在一個形似燈盞的容器里炸,所以也叫」燈盞果」,辣辣的豆芽裹在麵粉里在油鍋里一炸,一條街的人都可以聞到。最值得一提的是洋口的清湯,皮薄肉多湯鮮,在蔥花和紅辣椒的碗里輕輕地舒展著細白的麵皮,讓人不由之主地咽下口水........

那時的老街每天總是瀰漫著各種香氣,人們在這種特有的香味中辛勤地勞作,為生活打拚。那時的老街人總是行色匆匆,活躍著一股原始的生氣。如今,老街真的老了,像一個遲暮的老人,在歲月的夕陽下慢慢地品味著自己曾經的熱鬧和繁華......

作者簡介:程麗瓊

1977年出生,供職於上饒市廣豐區政法委。當過老師,干過信訪工作。

編輯 | 余武軍

圖片 | 來自網路

光陰文學

筆錄世間萬象,情寄心靈故鄉

主 編:劉詩良

副 主 編:祝成明劉羅華 張保華

執行主編:余武軍張燕敏 周莉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陰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光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