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中國古代人死之後嘴裡邊都要含著東西?歷史專家:一種習慣

為何中國古代人死之後嘴裡邊都要含著東西?歷史專家:一種習慣

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喪葬習俗,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這種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古人死後,在口中含放物品,稱為口含(口琀),民間俗稱為飯含。在上萬年的時間裡,口含的種類和形勢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

根據《周禮》一書的記載,稱「大喪共飯玉,含玉」。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提到:「琀,送死口中玉也。」所以,琀即為喪禮中置於死者口中的玉器,而周代同琀一併使用的,還有「飯」。據此推斷,周代喪禮中會在死者口中放置「飯」和「玉」。這與如今人們俗稱的飯含有較大差異。

古人對玉有著特殊的情懷。除了使用玉石加工製作禮器以外,還會佩戴各種形制的玉制飾件,而在早期的墓葬中,同樣會使用玉器斂葬。被用於陪葬的玉器,稱為葬玉。在葬玉中,有一種特殊的種類,即口琀,亦稱玉琀或琀玉,也就是含在死者口中的玉器。

最初的玉琀形制差異非常大,在大小和形狀方面有著顯著區別。以上海青浦縣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為例,其出土的玉琀主要有雞心形、圓餅形和環壁形,加工技術還比較原始,但已呈現出非常明顯的人為加工意識。

到商代時,由於將貝作為主要流通貨幣,因而也在死者口中放置貝殼,成為與玉琀共見的口含形式。此後,兩周時期的玉琀形式發生了重要變化,以各種動物形象的玉琀代替了之前幾何形的玉琀,考古發現所見的玉琀有龍形、魚形、蠶形、牛形、羊形、豬形、狗形、鴨形和魚形等,同時具有明顯的地域差別。

秦漢大一統後,尤其是進入漢代以後,玉琀的形式趨於統一,主要成為蟬形,稱作玉蟬。由於漢代玉蟬出土量大、藝術水平高,因而成為了漢代玉琀的代名詞。事實上,玉蟬並非起源於漢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地史前遺址中已發現的玉蟬數量不下五十餘件,在商代的藁城台西遺址中,玉蟬的雕刻水平已經比較成熟。

漢代是玉蟬發展的高峰,也是葬玉使用最為普遍的時期,對後世口含有著重要影響。此後,雖然玉琀的使用較少,但在斂葬時卻一直沒有摒棄在死者口中放置物品的習俗。皇室貴族等特權階級,自然會使用珍貴的珠寶玉石,而達官貴人也不乏在死者口中放置貴重之物,貧苦百姓雖然沒有殷實的財力,但也會使用銅錢或用飯食來代替。

所以說,古代人在死者口中放置東西,是一種古老的喪葬習俗,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代表著生人對逝去親人的美好祝願和期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嘉慶即位後,對乾隆有多麼抵觸?歷史專家:氣得嘉慶敢怒不敢言
水滸傳中,為何晁蓋臨死前還不傳位於宋江?史學家:面和心不和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