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王氏源流、遷移歷史、人口分布、宗祠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王氏源流、遷移歷史、人口分布、宗祠

一,姓氏源流

今天的中國人,談到自己的祖先,無不說自己是炎黃子孫。王姓儘管來源不一,但追溯上去大多可以與黃帝聯繫起來。尤其是作為絕大多數王姓出處之太原王氏,更是黃帝正統的後裔。因此王姓人談到自己的家史時,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是正宗的黃帝子孫!

根在太原郡號三槐

始祖喬公是周靈王太子。名晉,字子喬。他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濫,威脅王宮,靈王準備派人壅塞二水,喬公力陳不可。主張象大禹治水那樣,順其自然,因勢利導。靈王不聽仍派人塞了河道,還廢掉喬公太子名位,貶為庶人,發落邊塞。時人號稱他們為王家,因而得姓為王氏。建在山西太原市的晉祠、喬祠,就是太原王氏後裔為紀念喬公而建的。

王氏先祖,秦漢時,居山西、山東、河南、中原地區,宋元時期,開始向南京、杭州、福建、江西等地遷徙。明清期間,目光移向台灣和海外。據2006年1月11日新華社公布,王姓人口在全國排名第二。目前遍布全國和海外的近億王姓人中,十有八九是喬公的後裔。因此,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說。

44世祖祜公,字景叔。山東莘縣人。生於912年,自幼聰明過人,北宋期間,曾任知州、知府、兵部侍郎等職,祜公生逢五代戰亂,歷事後晉,後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厚顯名。居汴梁時,築室於仁和門外。手植三棵槐樹於庭中,並說:「吾子孫必有是三公者。」後來,其次子王旦果然當上宰相,居三公之首。此後,數百年,王氏子孫歷世為官。為紀念王祜公之

功德,族人便以「三槐」為堂號。山東莘縣建有三槐堂現改為「三槐中學」。所有掛」三槐第」、「三槐堂」匾額的都是祜公後裔。

二,發跡閩粵蕃昌賀州

晉代以來,我國中原地區不斷遭受西北少數民族的人侵,連年戰亂不止,民不聊生。為避戰亂,許多漢族居民大舉南遷。王姓60世祖景璋公子孫,首遷福建,復遷廣東。嘉慶年間,其子孫遷廣西賀縣、鐘山、昭平、蒙山。現居賀州各地的姓王人,多屬景璋公後裔。現將桂東各地姓王人的大概情況作簡單介紹。

芳林柏木居住此地的姓王人,是三槐祖祜公後裔,75世祖國用公從福建喬遷廣東省豐順縣立業。繁衍10多代後,其子孫發文公於嘉慶手間遷廣西賀縣鵝塘象角落戶,不久因世亂,復遷芳林柏木,安家至今,世代勤耕苦種,艱苦創業。枝葉繁茂,財丁兩旺,現已傳10代,有子孫600多人。

芳林恩平來自廣東六個地方,所以有六個開基祖,他們是:奇通公、奇明公、官賢公、奕元公、國盛公和榮貴公。因世事滄桑,分別於嘉慶七年(1802)、道光五年(1825)、同治四年(1865),陸續從廣東省恩平縣、開平縣、興寧縣和肇慶縣遷來賀縣恩平村創業。子孫昌盛、枝葉繁茂。奇通公,妣梁李氏,生八子朝乾、朝坤、朝陽、朝星、朝忠、朝恭、朝泰、朝寬,已傳9代,現有子孫143人。其中朝泰公子孫遷居賀街創業,已傳7代,有子孫60人。奇明公,妣梁氏,生二子,朝綱和朝常,已傳9代,現有

子孫101人。官賢公,妣周氏,生一子,朝海,已傳9代,現有子孫63人。奕元公,妣劉氏已傳8代,現有子孫160人。國盛公,妣劉氏,己傳10代,現有子孫77人。榮貴公,妣沈、謝、黃氏,己傳7代,現有子孫71人。

桂嶺開基祖斯慎、斯球兩公於嘉慶三年(1799)從廣東豐順縣大堪社喬遷賀縣桂嶺榕水落戶。兩公艱苦創業,勤儉持家,置良田數百畝。於1826年建「榮桂居」,在此繁衍,枝葉繁茂,子孫昌盛。斯慎公生三子:慶湘、慶鴻、慶裁:斯球公生二子:慶漠、慶良,已傳10代。兩公子孫,分居雙鳳、新花、金山、進民等村,現有子孫1500多人,有20多人在南寧、桂林、梧州、賀州等地黨政機關任職。

蓮塘在蓮塘居住的姓王人,是三槐祖國公後裔,原居廣東潮州府豐順縣大堪社。因瘟疫及自然災害,於道光同治年間由功漠、功卯、功異、功朝、功賢、功維帶子侄宏望、宏應、宏對、宏高、宏開等從廣東豐順縣大羅赤毛嶺遷至廣西賀縣永慶立業。諸公遷居賀縣後,白手起家,披荊斬棘,共建家園,日漸發達,已傳7代,現有子孫350多人,其中具有大學文化8人、工程師以上技術人員6人、科局級以上幹部5人,分別在賀州、桂林、南寧、柳州和廣東、四川等地工作。

鐘山立頭開基祖子球公攜侄子登岸於乾隆壬申歲從廣東興寧縣遷來廣西鐘山縣望高鄉十八錦開基創業。球公生五子:登相、登年、登己、登壽、登祥五大房、登岸公生一子,枝葉繁茂,子孫昌盛。現已傳10代,有子孫800多人。分居望高、立頭、西灣、五拱水等地。

上、下咸下咸大王屋開基祖慶連公,妣卓氏,於嘉慶年間從廣東遷至賀縣桂嶺下咸落戶,靠勤勞的雙手,艱苦創業,置良田數十畝。民國初年建大王屋,在此繁衍生息,已傳9代,有子孫400多人。慶連公生三子,景茂、景榮、景章。分居在上咸、下咸,蘆山、大竹山等地。嶺坪開基祖熾公,妣劉氏,於清朝年間從福建吉安府龍泉縣喬遷桂嶺下咸落戶。勤耕苦種,於民國初年建「紹龍居」,在此繁衍,已傳8代,有子孫40多人。天托公妣辛氏,清朝年間,從福建喬遷賀縣桂嶺下咸居住。公生一子,名錫波,刻苦耐勞勤儉持家,已傳7代,現有子孫40多人。

八步殿品王公,原是廣東德慶縣王家埠太平村人,清朝末年,其子彩良將殿品公和叔父殿成公靈牌從廣東背來八步落戶。一同來八步的還有妻陳氏和侄子,在八步鎮拱橋村,以農業為主,兼做糖果,欖杷生意,今已傳5代,分居八步各街道。

賀街開基祖昌炎公於咸豐年間,從廣東嘉應州荻塘遷賀街河西擇地安家。炎公生三子,有章、德章、煥章。已傳6代,子孫遍及賀街和海外。各地叔侄繼承三槐家風,以人為善,與各系族和睦相處,深得鄰居稱頌。

昭平樟木先祖原系江西省吉安府安福縣人,後遷徒到福建漳州府尚耀縣居住。在福建繁衍數十代後,部分子孫又復遷廣東潮洲府揭陽、揭西、潮陽等地居住。在潮洲府建有太原王氏宗祠一座。清朝年間,若素、瑞壁、敏山等公遷到昭平樟木林新華村落業。清朝末年,瑞壁公子孫遷賀縣芳林村居住;安幼公子孫遷平樂陽安瓦窯沖居住,現仍有部分子孫在昭平樟木林居住。

另分布在昭平風凰、沙田、古侖、大盤、波蘿洞和大寧、步頭等地的王氏宗親,因資料不齊,無從考證,想不一一詳述。

三、賀州籍王氏文化名人(資料出自《賀縣教育志》):

王世通,明朝貢生,教詢,正八品。

王化永,明朝武舉人。

王紹秀,明朝貢生,主簿,正九品。

王僎,明朝貢生。

王家正,明朝教諭,舉人。

王惟修,明朝教諭。

王鰲,明朝訓導。

王珽,清朝舉人,教諭。

王之驊,清朝舉人,教諭。

王珧,清朝貢生,訓導。

四、氏族文化、家風

(一)重視教育

古代王姓是著名的官宦世家。除極個別以軍功起家外,多數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這正是王姓重視教育的結果。以琅琊王氏為例,自西漢王吉開始,就已經成為經學世家。王吉一面致力於政治上的發展,一面教子學經,使他終以「經明學修」被舉入仕,最後官至御史大夫。王吉父

子的成功就是一面鏡子。以後王氏重視教育,便成為傳統。

魏晉時期,以王祥兄弟和王昶為代表的王姓人,或以孝梯見稱,或以謙實著名,立身行事,處處以儒教為準則。同時十分重視對子孫的教育,王昶著戒子書、要求子孫孝、敬、仁、義,認為「孝敬仁義,百行之首。

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則宗親安之,仁義則鄉黨重之。」其後王祥臨終遺訓子孫,要求他們信、德、孝、悌、讓。用意與王昶一樣,都是教育子孫以儒家思想為道德準則,以適應當時以儒學取士的社會形勢,加強自身的競爭能力。魏晉以後,朝廷以文取士。王氏對子孫的教育則要求不應存有等待蔭庇的僥倖心理,應靠自己去努力。一個人官位高低與貴賤,名聲是好是壞,能否流傳後世,關鍵是看你是否有真才實學。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便成了王氏的重要家風和獨特的家學文化。

(二)書法世家

由於王氏歷代重視對子孫後代的教育,使族中出現了許多博學多才、博古通今的人才。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書法成就,就是王氏家學所結的碩果之一。繼王羲之之後,王氏家族出了許多書法名人

可謂家有淵源,人才輩出。如王獻之的孫輩王僧雯、曾孫王融、王僧祜、王志善,玄孫王褒善、王紹宗、王之、王操之、王騫、王芸、王規等人,都是不同時代的書法名家。因為是書法世家,所以書法作品便成為世間之寶。唐太宗在位時,向王羲之族孫索取四十餘幅作品,被編為「寶章集」。傳說,唐太宗在世時沒有欣賞夠,死後還帶入地下欣賞研究。

(三)修譜溯源

有史記載,王姓還是研究譜學的世家。隋唐時,王姓族譜開始流行社會,被奉為天下修譜的藍本,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太原王氏家傳》二十三卷;唐代王玄感編的《王氏家牒》五卷、《家譜》二十卷等,都是唐宋時期最有影響的譜籍。宋元之後,修譜之風大盛。全國各地王姓人都有自己的家譜。目前美國國家譜學會收藏王姓族譜120部。北京圖書館收藏王姓家譜119部。太原市中國家譜研究中心,收藏王姓家譜254部。居全國各姓之首。有存世最早的《琅琊沂臨王氏譜》、影響重大的《太原晉陽王氏譜》、集大成的《開閩忠懿王氏族譜》。這些家譜不但有集大成的性質,而且還可以作為其它家譜之指南,進一步提高族譜的價值。

五、祠聯賞析

祖牌聯:玉案燭光昭衍慶

金爐香彩兆禎祥

門聯:

晉德源流遠

槐前世澤長

堂聯:

1、太原昭始祖德貫朝綱任將相列公卿忠良永繼除佞安邑標史冊

祠宇扼臨江功垂後裔習經書循禮義孝悌流芳尊賢守信啟人文(舊詞聯)

2、祖德流芳輔德勤民諄後裔

宗支衍慶文韜武略繼前人(舊詞聯)

3、能詞善畫摩詰詩才超四傑

自史通經祺公文學領三元(舊詞聯)

4、系出太原發跡閩粵兩脈同心建祖宇

遷居桂東蕃昌賀州千秋和氣頌宗功

大門柱聯:祠宇煥新顏喜今朝宗親相聚祭祖述事王室重光復世澤

槐堂呈異彩看他日瑞雲巍峨鍾靈毓秀人文蔚起振家聲

六、宗祠歷史

王氏宗祠座落在賀街鎮河西街的臨江河畔,背倚瑞雲,面扼臨江。始建於清咸豐年間(1850~1858),時任知縣王康濟(山西太原人)倡議,賀縣王姓叔侄捐資在原縣府正大門約60米處建王氏宗祠一座,土木結構,面積158m2。民國三十五年(1946)縣長朱蘊章稱:王家祠擋住縣府大門,必須拆除。族人化州、化香、秉權、邦平、德星、利生、林、博昌等人倡議叔侄解囊,在原宗祠右側重建宗祠一座,青磚瓦屋結構,面積177m,計劃新宗祠建成後,拆除老宗祠。但因內戰爆發,貨幣膨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縣府無暇顧及此事,所以舊宗祠一直保留下來形成兩座宗祠並存的局面。100多年來,賀縣、鐘山、昭平王氏宗親每年正月赴宗祠祭祖聚會,聯結叔侄情誼。1949年賀縣解放後,宗祠土地分給當地貧苦農民。1992年族人少科,西林,思彬,希近,江華,念芳,玖泰,政開,義開,家展,新桂,振群,敬宏,科城,國軍等人將宗祠房屋稍加修整後,又恢復了一年一次的祭祖聯誼活動,但因宗祠年久失修和白蟻危害,桁條瓦角均巳腐朽,房屋搖搖欲墜。如不拆除重建,兩座宗祠將毀於一旦。2006年2月,族人家美、家米、家生、海有、高軍、傑初等人倡議叔侄捐資,將兩座宗祠拆除重建,這一建議,得到建周、洋輝、思林、揚飛,家團的大力支持,於是成立了以家美、家禾為總理事,思林為常務理事的「重建賀街王氏宗祠理事會」開展籌建事宜。於2006年6月2日動土興工,將兩座宗祠拆除重建,同年9月中旬,主體工程竣工,9月30日,祖牌升龕,開光祭祖。農曆十二月十三日安龍建醮。

新建其街王氏宗祠佔地四畝,建築面積260m」(不包括倉庫和廚房),為鋼筋水混結構,分上、下兩棟,中有天井,上棟下宇,左廬右廡、廳內自成一統,室內地板和天井均鑲地磚,屋頂全部加蓋珠紅色琉璃瓦,屋脊上的雙龍搶珠和兩旁的雙鳳朝陽塑雕栩栩如生。大門為珠紅色花崗岩,門匾為花崗岩石刻「王氏宗祠」四字,兩邊是花崗岩石刻楹聯「晉德源流遠,槐蔭世澤長」,門坪約200平米,正面是2000多平米的魚塘,周圍用石灰石砌牆,道路兩旁已種上花草樹木,風景秀麗,雄偉莊嚴。內室上廳正面是始祖喬公祖牌和塑像,兩旁安放著各地宗親祖牌200多塊。上廳左牆壁懸掛著喬公,佑公,素公,旦公,安禮公,安石公等先祖巨幅遺像,並一一作了簡介,右邊的牆壁懸掛有2000多字的《王氏探源》,分別介紹王氏歷史和賀州各地王姓源流,宗族文化以及歷史上有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下廳兩邊牆壁鑲嵌著「重建賀街王氏宗祠碑記和捐資名錄」。

編輯:常鳳雲、何丹

審核:黃小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賀州人文 的精彩文章:

古代青磚「豪宅」——蓮塘上寺陳家老屋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陶氏淵源、名人、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

TAG:賀州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