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體重自測,了解肥胖

體重自測,了解肥胖

肥胖是體內脂肪過度蓄積以致威脅健康的一種多因素慢性代謝性疾病。高能量膳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遺傳是肥胖發生的主要原因,在基因和環境因素(包括膳食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中,環境因素可能對於肥胖是更重要。

當人體進食熱量多於消耗熱量時,多餘熱量以脂肪形式儲存於體內,其量超過正常生理需要量,且達一定值時遂演變為肥胖症。在肥胖人群中,輕度肥胖者占很大的比例,輕度肥胖症的評定標準:肥胖度(%)=(實際體重(kg)-標準體重(kg))/標準體重(kg)*100%,肥胖度超過20%~30%,稱之為輕度肥胖。

導致肥胖的因素

肥胖是飲食、遺傳與運動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飲食中攝入的總熱量超過了機體消耗的能量,通常會導致肥胖。而飲食及運動均是可向有利方面改變的因素。

如何判定?

肥胖的標準是根據與體脂密切相關的體重指數(BMI)為基礎確定的。BMI=體重(kg)/身高2(m ),是判斷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標。BMI的切點是人為制定的,主要是參照人群得到的統計數據或隨著體脂增加而上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為根據確定的。體重指數正常值:18.5~23.9 kg/m2;超重值:體重指數>23.9 kg/m2;肥胖值:體重指數≥28 kg/m2。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亞洲人的超重和肥胖分類標準為:

兒童標準體重(千克)=年齡×2+8

成人標準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若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29%為輕度肥胖,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30%~50%稱中度肥胖,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50%稱重度肥胖。

有什麼危害?

輕度到中度肥胖者可以出現血管功能障礙以及血管壁增厚,與早期動脈硬化有關。與體重正常者相比,他們的體重指數、體內脂肪總量、腰臀比,以及空腹胰島素和甘油三酯水平等各項指標都升高。雖然肥胖早期多數患者並無明顯癥狀,但如不及時採取措施肥胖將進一步發展,各種併發症也會隨之而來。

如何治療?

1.飲食控制

科學合理的飲食是控制體重的基礎。減重膳食構成的基本原則為低能量、低脂肪、適量優質蛋白質、含複雜碳水化合物(如穀類);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建議減重中的低熱量飲食:女性1000~1200 kcal/日,男性1200~1600 kcal/日。

2. 加強體力活動和鍛煉

中等或低強度運動可持續的時間長,而機體的氧消耗量增加,運動後數小時內氧消耗量仍比安靜水平時的氧消耗量大,表明運動可以增加能量代謝,而運動中主要靠燃燒體內脂肪提供能量,故沒有必要進行劇烈運動以減肥。

如何預防?

採取綜合措施預防和控制肥胖症,積極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改變膳食結構、增加體力活動、改正引起過度進食或活動不足的行為和習慣。

註:減重是一個「大事情」,建議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制定個性化的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KU人民營養科 的精彩文章:

TAG:PKU人民營養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