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明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

文物介紹——明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

原標題:文物介紹——明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


明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是一件南遷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它是宣德官窯器中的黃鐘大呂之作,它高58cm,口徑達37cm,胎體厚重,器型高大,造型仿商周青銅鼎,外壁繪壽山福海紋。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加快了全面侵華的步伐,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所藏文物南遷,由行政院代院長宋子文著手將文物分批南運。1933年元月,故宮的重要文物一共包裝了13491箱,在北平市長周大文的協助下,第一批於2月5日,連夜裝上火車,並在重重軍警的戒護之下,於次日清晨駛離北平車站,開始了文物南遷之旅。隨同眾多文物,一起踏上南遷之旅的,就包括了這件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


體型碩大的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在裝箱時,工作人員頗費了一番腦筋。他們先是借鑒景德鎮運送瓷器的方法,打開文物庫中那些原封未動的由景德鎮運來的瓷器箱,研究窯工是如何包裝的。然後又到琉璃廠各大古玩店,詢問他們包裝珍貴文物的方法。後來,工作人員找到了方法,他們把青花壽山福海紋爐用棉花、稻草裹緊,然後單獨裝進一隻木箱內,隨同其他文物南遷。這批文物在抗戰期間輾轉17個省市,到過貴州、四川,在躲過了八年的抗戰炮火,經歷了數千里的艱難之旅。1945年,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和眾多的文物,從四川歸來運抵南京,存在民國國立中央博物院的庫房中,最終毫髮無損。1949年,國立中央博物院的庫房失去了寧靜,眾多文物被再一次被忙碌地挑選裝箱,準備運往台灣。隨著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的潰敗,南京庫房內一部分文物沒有來得及被運走,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最終得以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青花壽山福海紋爐上雖然沒有書官窯款,但它不僅是明代宣德朝官窯瓷,而且是官窯瓷中的重要器物。它與一般白地藍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藍地白花,即以青花為地,白釉表現海浪。濃重的青花發色、青料略有蘊散的缺陷美、仿青銅鼎的造型與滿器似要外溢的海浪相融於一體,使青花爐具有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令觀者為之動容。完整的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爐僅存一、二件,足以見其珍貴。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藍花,而青花壽山福海紋爐作為官窯大器,不吝材料,以費料費時的十分少見的藍底白花來表現,器物外壁,滿繪洶湧波濤,並在下腹部加繪山巒疊嶂,寓壽山福海之意。爐的外壁用蘇泥勃青料繪畫,由於用料比較濃厚,瓷胎比較軟,所以繪畫時會將胎粉帶起,而青料浸到胎中,燒成之後的青花,手摸有凹凸感,顯得深沉典雅,入瓷三分。


「壽山福海是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之一,波濤洶湧的水紋正是永宣青花的紋飾特點之一。相比於清代的壽山福海瓷器,用眾多的彩色蝙蝠等繁縟細節來裝飾,明代的青花更具想像力。」


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對藝術品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在書畫、瓷器等方面的藝術才能,促進了當時手工藝的發展。宣德年間,景德鎮官窯的青花瓷燒造數量空前巨大。《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燒造龍鳳瓷器44.35萬件的任務,其中青花佔大多數,直接將宣德青花瓷器推向了工藝頂峰。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於世,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瓷器名品之一,被譽為「開一代未有之奇」的時代。明代王世性的《廣志繹》記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



宣德青花瓷,燒造成本非常之高。《景德鎮陶錄》說:「諸料悉精,青花最貴。」從宮中傳世品來看,青花用料以進口料描繪為主。這種進口青料來自波斯,非常名貴,叫蘇泥勃青,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洋貨。蘇泥勃青含鐵量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用它燒制出的瓷器呈色黑藍,深沉濃艷,有著自然暈散的藝術效果。青花壽山福海紋爐的外壁,就是用這種昂貴的蘇泥勃青料燒制而成。因為不惜工本,以藍色為地,用料濃厚,瓷胎柔軟,所以繪畫時,很容易把胎粉帶起,青料也不免浸入胎中,以至於燒成之後的青花,摸上去凹凸有致,顯得立體感十足,深沉典雅。


在景德鎮的明代永樂宣德官窯的地層中,出土的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殘片,可以復原出三四件同樣的瓷爐,這些是作為廢品打碎掉的,說明雖然燒造時不止一件,但燒成率低。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成品如今僅存兩件。而完整存世的,僅此一件;另一件耳部已殘,經修復完整,收藏於國家博物館中。

專家認為:「這件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應該是古代祭祀用的五貢之一,它是仿青銅鼎的造型,鼎在商周時期是烹調器,兼具日用和祭祀的功能。但是在明代,這種形制一般被稱為香爐,它絕對是祭祀之用,而並非烹調。《明史》中記載,朱元璋規定,祭祀皆用瓷,所以朱元璋在朱山設立御窯廠,燒了很多瓷器,包括『爵』和『鼎』。」



成化金地素三彩龍鳳紋花觚

同樣,民間也用香爐作為供器。供器一般包括一對花觚,一對燭台和一個香爐,共五件,因此成為五供。最早的瓷五供出現在明正德年間,包括爐、瓶、蓋罐等,到清代則演變為一對燭台,一對瓶,一個香爐的定製。爐用來點香,燭用來照明,瓶用來供花。專家認為,「在五供的發展中,鼎爐一直作為最主作的五供之一延續下來。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上雖然沒有官窯款,但它確實是明代宣德官窯瓷,是明清宮廷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重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908年3月26日,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宗李柷慘遭鴆亡。
文物介紹——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金蓋金托玉碗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