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建華:一曲三史幾春秋

張建華:一曲三史幾春秋

全文共4486字 | 閱讀需要9分鐘

此文根據《中國國家歷史》梅家塢品茶論史沙龍活動發言稿整理而成

感謝張建華教授授權《中國國家歷史》獨家發表!

各位老師,各位學友,早晨好。我的專業是研究俄國歷史的,當然包括研究蘇聯歷史。

張建華

的確,我們在這麼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來談論戰爭問題確實有點煞風景。剛才陳老師講得非常好,他講了從17世紀王朝戰爭到國家戰爭,再到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再到20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

這兩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兩大軍事和政治集團的戰爭,它的規模和烈度及其影響已經不能僅僅用「百年戰爭」「30年戰爭」「某國王位繼承戰爭」來衡量了,因為它完全已經超出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範圍了。

並且,隨著戰爭的深入和現代武器的發明,戰爭的殺戮性越強,戰爭對於人類的心靈所造成的歷史創傷越來越大,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也就越來越多。我們才稱其為「世界大戰」。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年,我想給大家講一個題目《一曲三史幾春秋》,就是「一首歌曲」穿越「三段歷史」,方知「幾度春秋」及「幾度夕陽紅」啊。這首著名的歌曲就是《斯拉夫女人告別曲》。

《斯拉夫女人告別曲》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爆發之後,緊接著就是因為塞爾維亞的17歲愛國青年普林西普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太子,於是奧匈帝國馬上向塞爾維亞宣戰,緊接著與塞爾維亞結盟的俄國立即向奧匈帝國宣戰,繼而與奧匈結盟的德國向俄國宣戰,繼而與俄國結盟的法國向德國宣戰,就開始演變成了一場世界大戰。

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不管是在中學的歷史課本裡面,還是在大學的歷史專業教材裡面,都把第二次世界大戰說成是反法西斯戰爭,意味著同盟國是正義的,協約國是非正義的。可是當我們說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一般都認為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即交戰各方都是非正義的,其中儘管塞爾維亞參戰有保家衛國的目的,但並不能改變戰爭性質和左右戰爭的進程。

這樣的觀點主要源於列寧對於戰爭的分析。

列寧對戰爭分析的立足點有二。第一點就是對於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判斷,他認為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由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他因此認為交戰雙方都是帝國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戰爭的根本性質。他因此認為所有這些參戰國國內的老百姓都不應該支持自己本國政府發起這樣一場戰爭,都應該變帝國主義戰爭為無產階級革命戰爭。

第二點就是對俄國國際和國內形勢的判斷。他認為俄國同樣是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是帝國主義戰爭鏈條上最薄弱的那一環,他因此認為俄國革命政黨應該及時地發動革命,實行俄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

列寧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論斷在蘇聯時代始終是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可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的2014年,在俄羅斯國內對於這場戰爭的看法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這個變化就是從一首在俄羅斯非常流行的歌曲命運開始的。

中國人熟悉的俄羅斯歌曲或者蘇聯歌曲大概是兩首,一首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還有一個就是《喀秋莎》。但你要問俄國人,他們最熟悉最喜歡的歌曲是哪兩首,他們大多會告訴你,一首是《卡林卡》,這是一首非常歡快的歌曲,是在婚禮上唱的歌曲。另一首《斯拉夫女人告別曲》,這是一首悲傷的歌曲,它反映了俄國歷史,代表了俄羅斯民族性格。

斯拉夫女人的告別曲

這個歌曲誕生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年到1913年)期間,按照我們習慣的說法,就是歐洲兩大軍事力量集團已經形成了,沙皇俄國以泛斯拉夫主義為武器聯合塞爾維亞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

《斯拉夫女人告別曲》的作者是一個軍樂隊的長號手,他的名字叫阿加普金。

阿加普金是一個出身於烏克蘭農村的一個哥薩克,他很小就失去了父母。九歲時,他在教堂聽到音樂,並且表現極高的音樂天賦,結果就進了唱詩班,長大一些被唱詩班領班推薦到沙俄的軍樂團,專司吹長號,1917年十月革命後他加入了蘇聯紅軍,成為紅軍一個軍樂團的指揮。他一生作品並不多,並且為後人所熟知的就是這首創作於1912年的《斯拉夫女人告別曲》。

《斯拉夫女人告別曲》最初的歌詞是「離別的時刻已來臨,你不安地直視著我的眼睛,我捕捉著故鄉的氣息,而遠方降下了雷雨,霧狀的藍色氣流在顫動,擔憂的神色湧現在鬢邊,俄羅斯為榮譽而召喚我們。風兒從隊伍的步伐中吹起,再見了,父親的土地。請你把我們記起,再見了,親愛的目光,我們都不會怯陣離去。再見了,父親的土地,請你把我們記起,再見了,親愛的目光。別了,再見了!別了,再見了!……」

Наступает минута прощания, 離別的時刻已來臨

Ты глядишь мне тревожно в глаза, 你不安地直視著我的眼睛

И ловлю я родное дыхание, 我捕捉著故鄉的氣息

А вдали уже дышит гроза.而遠方降下了雷雨

Дрогнул воздух туманный и синий, 霧狀的藍色氣流在顫動

И тревога коснулась висков, 擔憂的神色湧現在鬢邊

И зовёт нас на подвиг Россия, 俄羅斯為榮譽而召喚我們

Веет ветром от шага полков. 風兒從隊伍的步伐中吹起

Прощай, отчий край, 再見了,父親的土地

Ты нас вспоминай, 請你把我們記起

Прощай, милый взгляд, 再見了,親愛的目光

Не все из нас придут назад.我們無人會怯陣離去

Прощай, отчий край, 再見了,父親的土地

Ты нас вспоминай, 請你把我們記起

Прощай, милый взгляд, 再見了,親愛的目光

Прости-прощай, прости-прощай...別了,再見了!別了,再見了!

《斯拉夫女人告別曲》與蘇聯變遷

這首歌曲歷經沙皇俄國、蘇聯和當代俄羅斯三個歷史時期,有意思的是,歌曲旋律沒有任何變化,但歌詞在不同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樣的事例,在俄羅斯還有很多。例如,現在的俄羅斯國歌實際上是1947年創作的蘇聯國歌。

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後,蘇聯一直沒有國歌,曾經拿《國際歌》當過國歌,1944年米哈爾科夫和亞歷山大羅夫創作了《牢不可破的聯盟》為新國歌。蘇聯解體,蘇聯國歌也被放棄。可是在2000年以前,俄羅斯沒有新的國歌,因此一度以19世紀作曲家格林卡的《愛國者之歌》作為俄羅斯國歌,但它是樂曲,沒有歌詞。因此當俄羅斯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奪取金牌升國旗奏國歌時,在《愛國者之歌》響起時,俄羅斯運動員手撫左胸,鄭重地跟著歌唱。但是沒有歌詞啊,因此有人開玩笑說他們在那個時刻在背俄語字母表,以解臨場的尷尬。

2000年普京執政之後,他簽署命令仍采蘇聯國歌的旋律,然後請出原蘇聯國歌的詞作者92歲的米哈爾科夫再次修改歌詞,新的俄羅斯國歌名為《俄羅斯,我們神聖的祖國》。

《斯拉夫女人告別曲》的曲調悲哀中帶著堅強,具有鮮明的俄羅斯特色。因為母親告別兒子、妻子告別丈夫、情人告別愛人,而男人們上戰場,並且可能不會再回來,因此這是個非常悲泣的歌曲,並且在俄羅斯社會廣泛流傳開來,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917年十月革命發生之後發生了國內戰爭,即紅軍和白軍打了起來,紅色恐怖與白色恐怖交替進行。在你死我活的時刻,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上,交戰雙方都唱著《斯拉夫女人告別曲》,只不過歌詞內容不同罷了。

白軍的《斯拉夫女人告別曲》的歌詞是「為信仰崛起, 俄羅斯大地!我們心中銘記著無數歌曲,歌唱著祖國的疆域。我們對你的愛超越言語,神聖的俄羅斯大地。你的頭顱高高地揚起,面頰如太陽光芒四射。但你成了背叛的受害者,被卑鄙之人出賣拋棄!我們再出擊,號角聲響起。重新列隊整齊,走進這神聖的戰爭!……」

白軍的《斯拉夫女人告別曲》

例如,2008年俄羅斯拍攝電影《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在片中《斯拉夫女人告別曲》以特殊的形式出現了。

高爾察克是白軍的領袖,他曾經參加過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以後他成為反蘇反共的領袖,他在西伯利亞成立一個政府,自稱為俄羅斯的最高執政,改了歌詞的《斯拉夫女人告別曲》就成了這個「政府」的代表曲目,歌詞的第一句話就是「拯救俄羅斯,拯救我們的母親」。

《海軍上將高爾察克》的電影裡面有這麼一個鏡頭,當白軍被紅軍重重包圍,並且已經彈盡糧絕了,但是白軍指揮官下令上刺刀,發起衝鋒。白軍官兵在一旁的軍樂隊吹著號敲著鼓,在演奏著《斯拉夫女人告別曲》的樂曲中,向紅軍陣地發起了衝擊,並在紅軍的馬克沁機槍的怒吼中成排成排地倒地死去。

海軍上將高爾察克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對蘇聯發動了閃擊戰。這一年的11月7日,蘇聯政府決定仍然在紅場按時舉行閱兵式。很多軍人剛剛從戰場歸來,也有更多的軍人即將開赴前線。阿加普金奉命組織了一個小型的軍樂團,演奏的樂曲即是《斯拉夫女人告別曲》,但歌詞已經改為「這一首進行曲振奮人心,憶當年侵略軍壓邊境,戰士們別家園,登上列車,這首歌伴他們去出征。

1917年唱著它攻克冬宮,1941年唱著它保衛莫斯科。俄羅斯站起來,萬眾一心,多少年曆經風雪艱辛。假如有一天敵人來進犯,我們為祖國,奮起投入神聖戰爭——戰爭!……」

閱兵的紅場上還出現了一個小故事。11月7日是莫斯科最冷的時候,阿加普金指揮著樂隊,演奏完畢之後,他應該轉過來,面向站在列寧墓上的斯大林敬一個軍禮,結果他轉不過來了,原來他的皮鞋被凍在雪地上了。

1941年11月7日紅場閱兵

1958年,在赫魯曉夫「政治解凍」的背景下,蘇聯拍攝了一部探討戰爭與人性的電影《雁南飛》。這部電影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片中一對男女,男的叫伊凡,女的叫薇羅尼卡,兩個人準備結婚了。但是衛國戰爭爆發,伊凡就毅然報名去參軍去了,薇羅尼卡在《斯拉夫女人告別曲》的音樂聲中目送未婚夫開赴前線。等到戰爭結束了,薇羅尼卡抱著一束鮮花,像別的女人一樣到火車站去迎接她的未婚夫。伊凡的戰友告訴了她伊凡犧牲的消息。薇羅尼卡悲痛萬分,但是繼而堅強起來,她微笑著在《斯拉夫女人告別曲》的音樂聲中,把手中的鮮花送給每個人。

看到這個鏡頭,不禁讓人想起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們在得知自己的丈夫們的命運後,毅然決然地選擇跟隨他們去遙遠的西伯利亞流放的故事。

《斯拉夫女人告別曲》與當代俄羅斯

2000年俄羅斯發生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峽沉沒的事件。2004年,俄羅斯拍了一部電影,電影原擬名為《斯拉夫女人告別》,因為電影中因事故沉沒的潛艇的名字就叫「斯拉夫女人」,電影拍成公映時,名字定為《72米》。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在莫斯科的勝利公園舉行了一次隆重活動。勝利公園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即蘇聯衛國戰爭勝利50周年的1995年,這個公園是為紀念俄國第一次衛國戰爭(1812年)和俄國第二次衛國戰爭(1941-1945年),旁邊有巨大的凱旋門。這個公園也叫俯首山公園,因為任何人到此要低頭紀念死去的烈士和英雄。

2014年6月2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勝利公園主持為一組雕塑的揭幕儀式,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軍人的雕塑,也是標準的哥薩克士兵的雕塑,在群雕背後是白藍紅三色旗,就是沙皇俄國的國旗。

普京在隨後的講話中,特彆強調那場戰爭是保衛祖國的戰爭,這些死難的人是應該被紀念的。普京的提法完全改變了蘇聯時代的觀點: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非正義的戰爭,沙皇政府捲入戰爭同樣是非正義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揭幕儀式上演奏的就是《斯拉夫女人告別曲》。

普京主持紀念碑揭幕儀式

第一次世界大戰俄軍陣亡將士紀念碑

2014年在莫斯科的白俄羅斯火車站,同時設立了一個雕像。白俄羅斯火車站的終點就是白俄羅斯的首都明斯克,白俄羅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俄國與德國交戰的主戰場,很多俄羅斯軍人就是從這個火車站開赴前線的。

這個雕塑名稱就是《斯拉夫女人告別》,是一個軍人和妻子依依惜別的悲傷時刻,在雕像的地面上是《斯拉夫女人告別曲》的旋律和歌詞,值得一提的是歌詞是最初的第一版帝俄時代的歌詞。

白俄羅斯火車站雕塑

地面上的歌詞與旋律

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不能放全部樂曲和看電影了。

我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和設問,供大家思考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一個歷史事件早已結束,但是它的歷史影響仍未結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僅21年後就爆發了比它更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顯然各國政府和人們沒有真正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

那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3年、冷戰結束29年的今天,各國政府和人們是否真的吸取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慘痛教訓,世界和平真的來臨了嗎?顯然,這個問題是不好回答的。並且,除了戰爭威脅和軍事衝突之外,更多非傳統安全因素在困擾著人們。

此外,對於一場歷史上發生的戰爭,尤其是世界大戰的歷史評價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在這裡我提出以下幾組視角,供大家思考。即我們研究世界歷史上的戰爭,評價戰爭的影響,應該採取什麼的立場更為公正和科學呢?

是選擇民族主義?還是選擇國際主義?

是選擇現實主義?還是選擇歷史主義?

是選擇國家主義?還是選擇實用主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世間自此無霍金:輪椅太小,還好宇宙夠大
誰說皇帝只穿「黃」袍?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