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內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真實世界調研結果發布:多維度揭示醫患雙方對疾病的認知與治療存在差異

國內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真實世界調研結果發布:多維度揭示醫患雙方對疾病的認知與治療存在差異

2018年3月31日,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2018-01研究「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真實世界調研結果」(以下簡稱「調研結果」)正式發布。這是國內首次針對真實世界中肺癌腦轉移的醫生及患者的調研,旨在從多個維度反映現階段醫患雙方對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認知及治療理念現狀與差異,從中總結未來臨床預判方向,為我國肺癌腦轉移臨床實踐規範發展提出可供探索與參考的觀點。

科室間對腦轉移治療理解與實踐略有不同,治療標準有待規範推廣

據悉,參與本次調研的醫生來自三級綜合醫院、腫瘤/胸科專科醫院和二級綜合醫院的胸外科、呼吸科、腫瘤科、放療科四個科室。調研結果顯示,放療科醫生更認可「放療可以幫助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治療理念,而呼吸科醫生更認可「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藥物可以延緩腦轉移患者接受放療的時間」的治療理念。這反映出不同科室的醫生對肺癌腦轉移相關治療理念的認可度略有不同。

圖: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陸舜教授

除此之外,「放療和藥物聯合」是目前臨床醫生所採用的最主要治療方案,並隨著神經系統癥狀的出現和顱內轉移灶數量的增加,其比例也隨之增加。但在實際放療方案應用上,各科室醫生間在治療時機的選擇和放療使用比例上也有所差異。對此,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陸舜教授分析指出:「綜合調研結果來看,現階段臨床各科室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治療理念與方案選擇方面的認知和實踐略有差異,肺癌腦轉移的精準診療標準需要進一步規範和推廣。」

靶向治療成患者首選治療方式,呼籲更多傾聽患者心聲

調研顯示,無論基因檢測結果如何,腦轉移患者都會選擇靶向藥物作為最理想的治療方案,其中43%的患者是綜合考慮了療效和副作用兩方面的因素而選擇了「僅使用靶向藥物」,帶有EGFR突變基因的患者選擇靶向治療的意願則更高。儘管醫患雙方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不同,但整體評估和考慮因素還是一致的,治療方式療效佔比最高,其次依次是安全性、價格和方便性。

此次調研還揭示了目前醫患之間交流的現狀:相比其他疾病領域的患者,腫瘤患者在網上查找醫學相關信息是最積極的,平均每周會花7.9個小時用於進行醫學相關活動;但在獲取治療和藥物信息的途徑選擇上,腫瘤患者主動和醫生探討治療方案的意願和成功率都是最低的,僅有13%。陸舜教授認為,臨床腫瘤治療方案的制定,需要多多傾聽患者的心聲,醫患間應「求同去異」,以爭取患者最大程度的積極配合,最終才能取得令雙方更加滿意的治療效果。

搭平台多舉措,助推我國肺癌防治事業發展

據2017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目前中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佔全球的40%,均位居全球首位,已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為推動我國肺癌防治事業的發展,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值肺癌專委會成立二十年之際,宣布其「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及《中國肺癌學科發展歷程》文化項目同步啟動。

據陸舜教授介紹,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微信公眾號」秉承「落實肺癌精準醫療,關注肺癌病人生存質量的理念」,專註於肺癌領域前沿進展、品牌會議、繼續教育巡講,聚焦國內外肺癌領域人才。通過學術資訊、學術會議等重點板塊建設及豐富的內容,為肺癌相關醫務人員搭建了良好的溝通平台,助力推動我國肺癌臨床治療規範化及防治事業的發展。

而中國《中國肺癌學科發展歷程》文化項目,將攜手「心路醫路」,透過多位肺癌學界名醫大家,這些中國肺癌診療發展親歷者及中國肺癌學科發展道路見證者的視角,以圖書和記錄片的創作形式,回顧中國肺癌學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及展望中國肺癌學科未來發展,從而為中國肺癌學科發展「少走彎路,堅持創新」指明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肺癌 的精彩文章:

這五種原因都能引起肺癌,最後一個你絕對想不到
肺炎轉化成肺癌的幾率大不大?怎麼樣可以防止癌變?

TAG: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