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月飛雪倒春寒」你的秋褲該怪誰?

「四月飛雪倒春寒」你的秋褲該怪誰?

近日,我國北方地區先是經歷了一波「夏天」,濟南在4月3日的氣溫已經飆升到了30多度,北京在經歷了滿頭大汗之後僅僅隔了一天便成了飄雪的「冬天」。人們的秋衣秋褲先是洗乾淨收起來又接近著找出來保暖,4月4日5日北京還預報了小雪的天氣。如此反常的天氣,我們又該怪誰呢?

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現在全球的氣候不是正在變暖嗎,為何總是接連的寒冬?」,學者的看法一般是由於氣候變暖導致了厄爾尼諾現象的產生,導致了氣候的如此反常。那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呢?

地球上的「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現象。在某些年份里,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某些水域的溫度異常升高,洋流逆轉,對地球上的氣候和海洋生物造成不良影響的現象,稱作「厄爾尼諾」。早期的 「厄爾尼諾」,是秘魯和厄瓜多的漁民們發現 的。在漁民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之後,科學家們斷言,厄爾尼諾現象不僅發生在秘魯和厄瓜多沿岸的海域,而且還會出現在太平洋中部的赤道水域。專家們把太平洋中部的赤道水域溫度異常升高,海水逆向流動,導致氣候異常的自然現象, 稱之為厄爾尼諾效應。 然而,迄今為止,關於厄爾尼諾效應的起因、 發生變化規律,以及厄爾尼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其與氣候災害的因果關係,都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家機構,任何一位科學家,能夠準確地預測、預報厄爾尼諾效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實際上,某些專家們把氣候災害的發生,簡單地歸罪於厄爾尼諾,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厄爾尼諾(ElNi?o)一詞,在西班牙語中是聖嬰的意思。秘魯和厄瓜多,位於南美洲西北部, 太平洋東部的赤道南側。居民講西班牙語。寬闊美麗的太平洋,是沿岸居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魚類資源寶庫。漁民們經常成群結隊,駕駛小船, 辛勤地勞作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常年的海上生活,使漁民們熟知大海的凶暴與柔情。他們知道 這裡的海水,通常是沿著秘魯海岸,南來北往。但 是他們也知道,這裡的海水並不是永遠地由南向北流動,魚兒也並不是永遠多得捕撈不完。他們發現,每年到聖誕節前後,沿海水域總會有一股由北向南,逆向流動的暖流出現。這股逆向暖流,使海水水溫異常地升高,導致魚類大量死亡。海水中魚類會明顯減少,漁民們的收穫也就少多了。 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聖誕節前後。人們無法解釋這種神奇的現象。於是人們便把它與聖誕節聯繫 起來,認為可能是由於聖嬰(ElNi?o)的降臨帶來的一種神奇力量,才產生了這種神奇的現象。於是,人們把它稱為「厄爾尼諾」。

今天科學家所說的「厄爾尼諾」,與當年的漁民們所說的「厄爾尼諾」,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秘魯漁民所說的「厄爾尼諾」,是指在秘魯沿海水域,一股由北向南異常流動的暖流,導致魚類大量死亡的神奇現象。科學家所說的「厄爾尼諾」,是指太平洋中部赤道水域的水溫上升,海水逆流,導致氣候異常變化的自然現象。

其次,兩者所說的「厄爾尼諾」,發生和持續時間也不同。秘魯漁民們所說的「厄爾尼諾」,持續時間很短,新年伊始,很快消失。科學家們所稱的 「厄爾尼諾」,持續時間可長達數月,甚至一年以上。

第三,兩者所說的「厄爾尼諾」,出現的頻度也不同。秘魯漁民所說的「厄爾尼諾」,是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的季節性自然現象,而科學家所說的「厄爾尼諾」,不是每年都會發生,而是每隔幾年才出現一次的海水增溫現象。

第四,兩者所關注的「厄爾尼諾」的後果也不 一樣。秘魯漁民所關注的是由於「厄爾尼諾」的來 臨,魚類大量死亡,漁業生產遭受巨大損失,漁民 們的生活和生存,失去保障;而專家們所關注的 「厄爾尼諾」,是指由於「厄爾尼諾」的來臨,導致地 球 2/3 以上的地區的天氣和氣候發生災難性的異 常變化問題。

第五,兩者所關注的「厄爾尼諾」的成因也不一樣。秘魯漁民所關注的「厄爾尼諾」,是由於秘魯沿海一帶水域,由北向南逆向流動的暖流所引起的。而專家們所關注的「厄爾尼諾」,是由於南方濤動引起的太平洋赤道地區大氣環流改變所引起的。 厄爾尼諾現象,又被科學家們稱之為厄爾尼諾效應,或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 年份,稱為「厄爾尼諾」年。近百年來,全球有記錄可考的厄爾尼諾年有:1891年,1898年,1925年, 1930—1941年,1953年,1957—1958年,1965— 1966年,1972—1976年,1982—1985年,1986— 1987 年。2002 年 5 月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中, 海水增溫的水域,從南美洲的沿海一帶,一直延伸到東經 170°地區。

在正常情況下,太平洋西側為暖洋流,東側為冷洋流;赤道海域為自東向西的洋流。在大洋西部有海水積聚,大洋東部出現海水輻散,洋面自亞洲海域向南美洲海域傾斜。同時,大洋西部的表面水溫度比大洋東部高,一般高 6℃—10℃。由於太平洋赤道水域東冷西熱,因此在赤道上空形成一個緯向的大氣環流。位於南太平洋的副熱帶 高壓東側的南美西海岸,強烈的下沉氣流受冷海水的影響而降溫,形成偏東信風,向西吹去。當到達西太平洋的赤道附近時,因受熱上升,在高空轉為西風,以補充東部海域的下沉氣流。於是在太平洋赤道地區的垂直剖面圖上,就可以出現一種大氣低層為偏東風,高層為偏西風的東西向的大氣環流,專家們稱為沃克(Walker) 環流。 但是,在有些年份里,由於南方濤動、大氣流異常變化,東南信風減弱,表層海水不易流散, 導致赤道海域水溫升高。表層水溫可比常年偏高 3℃—6℃,從而形成所謂「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事件常以海水溫度的距平為判斷其發生的依據。通常如果連續 3 個月以上,赤道太平洋洋 面的海水溫度距平在 + 0.5℃以上,就認為將會 發生厄爾尼諾事件;海水溫度距平在 - 0.5℃以 下,就認為將會發生拉尼娜事件。 「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常常帶有突發性質, 沒有明顯的發生規律。通常的情況是,大約每隔 2—7 年重複出現一次。每次持續時間也不一樣, 但是,無論持續時間長短如何,給人類造成的災難卻是同樣巨大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保大觀 的精彩文章:

生態紅線劃分的技術方法和展望

TAG:環保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