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竟始於西周!衡陽90後美女帶你了解剪紙藝術的「前世今生」

竟始於西周!衡陽90後美女帶你了解剪紙藝術的「前世今生」

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而剪紙藝術作為民俗文化的陪襯,在民間頑強地生長,延續到了今天,顯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也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恢弘氣度和深邃的文化底蘊。近日,「90後」剪紙藝術非遺傳承人譚琴做客國學講座,為大家講述剪紙藝術的神奇魅力。

剪紙

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剪紙剛剛「誕生」時,人類還不會造紙術,我們的先祖就用樹葉和金、銀、帛剪成物象的剪影。

最早被載入史冊的剪紙作者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時期的周成王,《史記》中載有其「剪桐封弟」的故事:有一天,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一個玉圭的圖樣(「圭」是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把它贈予弟弟姬虞,令其到唐國去當諸侯。君命不可違,姬虞只好拿著周成王剪的「圭」去了封地。

到了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民間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過唐代及五代的剪紙,如《雙鹿塔》《群塔與鹿》《佛塔》等都屬於「功德花紙」一類,主要是用來敬供佛像,裝飾殿堂、道場。

在南宋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此時杭州的「小經濟」多達上百種。其中就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到了宋代,因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剪紙藝術開始普及化,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等等。在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有的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

清代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就連當時的皇親國戚也都離不開剪紙。在民間,人們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到了20世紀初,剪紙藝術在蔡元培、魯迅、劉半農、周作人等人的倡導下,建立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他們廣泛收集民間文學資料和民間美術作品,其中就有民間剪紙這一項。20世紀30年代,藝術家陳志農在北京開始了民間剪紙的研究與創作,他用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大量的風俗民情,串街小販、作坊工匠、食攤茶挑、集市廟會、市井閑人等。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搜集、發掘、整理和研究,並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鬥的新剪紙。

新中國成立後,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的指導下,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開拓了剪紙創作的道路,也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容。在新剪紙的創作中,除了表現各行各業新氣象的剪紙外,兒童、體育、雜技、歌舞等也成為剪紙最常見的題材。

南派

剪紙精巧細膩,北派剪紙粗獷質樸

剪紙根據地域可分南北兩派。長江流域的剪紙精巧而細膩,主要用於女紅刺繡的花樣、綉模,多寫實描摹;黃河流域的剪紙粗獷而質樸,主要配合民俗活動而用,多寫意表現。

南派的剪紙包括佛山剪紙、湖北沔陽剪紙、福建剪紙和湖湘剪紙。

廣東佛山剪紙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佛山剪紙的題材絕大多數是花鳥蟲魚、戲曲人物和民間故事,如「龍」「鳳」 「嫦娥奔月」「八仙鬧東海」等。按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類,並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色和繪印上各種圖案。

湖北沔陽剪紙是民間藝人們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刻的繡花紋樣(俗稱「花樣子」),一般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雕刻。 「花樣子」一般用於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帘等刺繡紋樣,紋樣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 「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

福建各地的剪紙有不同的特點。如,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獷有力、淳厚樸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緻造型生動;莆田、仙游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剪紙的作用了也很廣泛:歲時節日的窗花、門鑒、燈花、儀禮花及刺繡的稿樣,泉州藝人刻紙還應用在建築中傢具上,作複印漆畫的底版。

湖湘剪紙地處長江流域,涵蓋三湘四水,有湘西(湘西自治州、懷化市等地區)剪紙、湘中(長株潭、益陽、婁底等地區)剪紙、湘南(衡陽、郴州、永州等地區)剪紙,其內容豐富、風格各異。

北派的剪紙包括蔚縣剪紙、山西剪紙、陝西剪紙和山東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源於明代,其製作工藝在中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整個工藝過程有畫、訂、浸、刻、染、包六道工序,即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 。

山西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如冀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

陝西剪紙有「活化石」之稱,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古老的造型紋樣「魚身人面」「獅身人面」,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相似的「牛耕圖」等。

山東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學好

剪紙藝術要把握5個要點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作品大多出自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由於他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剪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農民那種樸實無華的精神。

歸納前人的經驗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剪紙作品由於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採取鏤空的辦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成不了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根據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圓、尖、方、缺、線」五個字,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鬍鬚。」

構圖造型圖案化。在構圖上,剪紙不同於其他繪畫,它較難表現三度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於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係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繫,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於在造型上的誇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形象誇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由於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徵,又得做到線條連接自然。因此,就不能採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捨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了然。形體要突出,形成樸實、大方的優美感,物象姿態要誇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奏感。

色彩單純、明快。剪紙的色彩要求在簡中求繁,少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對比色中求協調。同時還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個主顏色形成主調時,其他顏色在對比度上可以不同程度地減弱。有時碰到各種顏色並置起來,稍有生硬的感覺時,則把它們分別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獲得協調、明快的感覺。

刀法要「穩、准、巧」。民間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運用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如張永壽創作的「百菊圖」,許多地方都是運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種「羅漢須」的菊花,由於它初開時是直瓣,盛開時就捲曲,形成螺絲圈,剪這種菊花,要一瓣一瓣從里往外圈剪,剪成後花瓣捲曲自如,才能組成一朵形象殊異、風味別緻的菊花。

來源:衡陽日報(記者 許珂)

編輯:唐錦

衡陽日報社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雁城 的精彩文章:

TAG:文明雁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