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祭禮的真意——對人對事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南懷瑾老師:祭禮的真意——對人對事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南懷瑾老師:祭禮的真意——對人對事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祭禮的真意——對人對事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禘」,是古代郊外祀天和祭神的大禮。「灌」,是在舉行禘禮的階段,用酒奉獻神祇,灌之於地,以祀神靈的降臨。這種祭禮,應該是以極誠敬的心情來舉行的。可是後來的人們,卻只有祭祀的外表儀式,已經漸漸沒有誠敬的精神了。所以孔子說,當他們灌酒以後,根本像是在開玩笑似的,我實在不想再看下去了。

可是另有一個人,就問為什麼會有禘的禮呢?孔子說,我不知道,如果有人知道的話,那麼,這個人對於天下的人事和物理的了解,就猶如看自己的手掌那樣,瞭然明白了。他說這話的時候,還指著自己的手掌,加以說明。

我們讀了這一則話,試想,孔子是真的知道,或真的不知道諦禮的道理呢?如果他真不知道,何以還說出下面一段話,等於是說,猶如掌中觀紋一樣的明白呢?如果他真的知道,為什麼又不肯說呢?因為這個問題,牽涉到天人之際的學問。人天之間究竟如何?以人們的知識,到底還是一個大謎。他只想盡其努力地教化,完成一個人的歷程,所謂「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天道在其中矣」。他絕不願意把人再向神秘或玄秘方面去引導。這就是孔子所以為孔子,也可以說,他是要人做到完人,自然就通於天神之際了,所以他始終不說。而且人天之間,本來是極高明而又道中庸的,非常明白而平實。

可是,人們既不能自知,又不能自信,所以他只有以指指掌,要你反身而誠,道理便在其中了。這是孔子的機鋒,也可以說,他是用一種幽默輕鬆的教導方法,說明禮的學問。因此,他又退而言其次,講到祭祀的態度。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他說,無論舉行哪種祭祀,既要誠心去祭。還要誠心想著受我所祭的對象活生生地在我眼前才對。所以你如果要祭神。就要誠心想著受祭的神,猶如在你的心目之前才對。

他又說,當你在祭祀的時候,如果自己不親自參加,那等於沒有誠意,和不祭一樣。可是這一句話,如果與下文連接起來講,當然是另有一種意思,那是什麼呢?也可以說,孔子是不肯輕易親自參加祭祀的,所以他說自己也不輕易言祭。

摘錄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就是說禘禮開始以後,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獻神禘的酒以後,心裡就想趕快走了,接著祈禱等等隆重的祭禮,都在那裡應付了事。孔子看到這種情形感嘆的說:「吾不欲觀之矣!」我實在不想看下去了,為什麼不想看?就是認為何必勉強做假,而喪失了這件事的實際精神呢!

孔子這幾句話,有很多意義。譬如現在社會上舉辦許多事情,內心沒有真正的誠意。無論是宗教儀式或任何社會的宣誓,只要舉起手來表示一下,心裡完全沒有肅庄恭敬的誠意。冷眼旁觀者看來,不得不油然而興「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的感慨。這就是中國文化告訴我們,事事要發自內心的誠懇,而不完全在於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須配合內心的誠懇,才有意義。

由此再進一層,便引出下面一段話。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有人問孔子,關於「禘」這個禮儀的說法,和這一套學術思想的理論,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裡?孔子怎麼答覆呢?他說:「不知也」——我不知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嗎?當然,這是他幽默的話,換句話說,是一種「反教育」,用現代術語來說,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說,這一種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應該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麼我也不知道了。且看他說了不知道以後又怎麼說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掌說,真正懂得禘這個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國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現在這掌心上,這麼清楚明白了。他指著他的掌心,用動作來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顧之間,如在目前那樣的容易。由此你說他懂不懂禘之禮?當然懂。

為什麼要拜天地呢?這就代表了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所在之處。我們以前過年,正月初一早上起來,家長帶領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雖然儀式簡單,但卻很嚴肅,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實行「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尊敬傳統的精神。現代一般家庭,就從來不祭祖,連跪拜的禮都不會行,這就是教育的問題,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這一點傳統,這一點習慣,使後代知道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這也是我們的責任。

剛才講到禘禮與中國文化精神的關係,跟著便提到孔子幾句有名的話,後世一般人們都流行而變為成語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這是孔子所說祭祀祖宗和祈禱時心儀的原則。當我們祭祖宗的時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對的誠心,猶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樣的誠敬。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裡如一,才是肅齋莊敬的道理。所以他又說:「吾不與祭,如不祭。」假使說我因為沒有時間,沒有親自參與這個祭典,只是象徵式由別人去代表一番,這樣就等於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場呢?這種精神,不但告訴我們對於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時也間接地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無論對生者或死者,由明裡到暗裡,都要由衷一貫。

我們現在講民族精神。熱愛國家民族的人,為什麼到了國外,看到自己的國旗便肅然起敬?我們在國外看到國旗的那種心情,與在國內看到國旗的心情絕對不同。在某一個時候甚至會為之掉下眼淚。其中道理,就是這種精神的流露。所以一個人的修養,對人對事,都要有這種「祭神如神在」的心理。否則,表面上非常恭敬,內心裡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沒有用的。所以由於孔子的這番話,了解了祭禮,依此來講做人的道理,也就可以觸類旁通了。

摘錄自《論語別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養生文化:春天是用「艾」好時機,千萬別錯過了!
台北故宮的宋畫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