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節,寒食節,傻傻分不清楚?來一場「舌尖上的寒食」之旅吧!

清明節,寒食節,傻傻分不清楚?來一場「舌尖上的寒食」之旅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

一眨眼清明節又到了。說起清明節,大家都很熟悉,但說起寒食節,就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下面就由美食君來給大家講一講清明節和寒食節到底是不是一個節日,以及這個節日的由來和美食!

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才在民間流傳,在清明節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寒食節也叫「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冬至過後的第一百零五天,大約在清明前後,是日初為節時,不點火,只吃冷食,故稱為「寒食節」,而在隋唐之前,「清明節」僅僅是指區分季節交替和農事運作的二十四節令之一。直到唐朝,因兩者日子相近,才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清明節的到來預示著春天的氣息已經濃郁起來,也是許多食材最好的年華,許多極具春色的美食一一登場。下面美食君帶大家來一場「舌尖上的清明」之旅!


相傳,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曾寫下:「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下令清明這一天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冷盤。民間特以「子推饃」為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子推饃

子推饃,每個重約一斤,裡面包著雞蛋或棗,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不忍下口。


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青糰子

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汁拌進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坯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綠如玉、糯韌綿軟的青糰子便亭亭於眼前。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每逢清明,客家人叫上鄉里鄉親齊聚一堂,一同製作清明果,這份融洽,這份淳樸,這份親昵是如此溫馨和美,在如今繁忙的都市中更是顯得難能可貴。

艾粄

上山採摘青草後,回家洗乾淨後放到開水中「燙」去苦澀的味道,剁碎,和以糖、糯米粉或者麵粉,製成印子般大小的圓餅蒸熟即成「清明粄」。清明時節雨綿綿,艾果柔柔鄉情牽,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食加游 的精彩文章:

內蒙春季易上火,這幾款好吃好用的美食拿去!
都知道雪梨能治咳嗽,但這種做法你一定不知道,好喝又見效快!

TAG:美食加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