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上河圖》可不止張擇端畫過?

《清明上河圖》可不止張擇端畫過?

清明假期馬上就開始了,三天小長假——適合出遊踏春的好時節(其實……每年都會下雨)。

說到踏春的熱鬧,不得不提著名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這件作品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汴河兩岸的繁華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可每當我們提起清明上河圖,大家都會想到是北宋張擇端所作。畢竟,這件作品是被記錄到了高中歷史課本里。

但是,你知道嗎?清明上河圖,可是有多個版本的喲!千餘年來,此畫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

有人統計,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其中大陸藏10餘本,台灣藏9本,美國藏5本,法國藏4本,英國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7本。

正值清明假期,就給大家扒一扒各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宋本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張擇端當時是宋徽宗時期翰林畫院的畫史。

(阿撲在找資料的時候,關於宋本的作者,還有不同說法。比如董其昌《容台集》說:「乃南宋人追憶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傳世者不一,以張擇端所作為佳。」)

首段描繪市郊景色

這件作品畫了十年才畫完。完成後,宋徽宗酷愛此畫,還用「瘦金體」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

宋本的流傳歷史,堪稱撲朔迷離。最早,這件作品是由北宋宮廷收藏,後來被向太后的族人收藏(向太后就是宋徽宗時期垂簾聽政的那位女強人)。

中段以土橋為中心,概稱「虹橋」,虹橋上下齊出動,幫助船隻矯正航向

當然不乏「站著看戲不腰疼」的群眾

靖康之禍後流入金國,現在畫上依然留有這期間不同人的題跋。後來經過多方輾轉,最後流入南宋賈似道手中。

賈似道在南宋滅亡前最後二十多年掌握朝廷大權,這人形象極為複雜。從政前期,他才華出眾,提撥了很多類似文天祥這樣的能人。他還喜歡和文人墨客一起玩耍,自己還出了世界上第一本專門研究蟋蟀的專著(恐怕也是最後一本)。

但因最後主動投靠元朝,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丑角。後世評價也不中聽,如「專功而怙勢,忌才而好名」,換句話說就是「不行,還喜歡裝bility」。

後段描繪的是市區街道,城門

後來,宋本在元朝的時候,再次入宮。沒想到這次更背,被一個修池子的(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想賣個某高官。誰知道,賊也有賊惦記,中途又被多次調包,後來流落民間。(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電影兒劇本嗎)

城門下經過的駱駝,這也是該版本和其它版本不一樣的地方,中原地區和西域有著密切的商貿往來

明朝的前期,《清明上河圖》的遭遇稍微好一點點,在幾位朝中高官之間流轉,得以少經波折,不一一贅述了。但是到了明代晚期,這次來了個更大的惡霸。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惡人之一嚴嵩,先是在侍郎王忬那見到了《清明上河圖》就強行索要。王忬自然不願意,就給了一贗本。嚴嵩沒察覺,但卻被裝裱師傅發現是贗品了。王忬而後就被嚴嵩找理由害死了。

隨處可見的牛車

後又說,嚴嵩花了1200百金從蘇州陸氏購得。嚴嵩死後,皇室收藏,但又又又又被太監馮保偷了出來!這人真逗,他加了自己的題跋,而後這真跡再次「流入民間」(怕是留名之後就換錢了)。

市集

清朝,傳世之作算是太平,在經歷了兩位大臣簽名之後,便由嘉慶皇帝一直深藏在宮中,雖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二難,但均未受損。

直到1924年曾被溥儀和兩幅仿作一起帶至東北,最逗的是——溥儀也不知何者為真品。

1945年還被當時的東北博物館當成贗品處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楊仁愷等人從庫房的贗品堆里鑒定出真跡!

楊仁愷先生

文革期間,這件作品還被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強行從北京故宮「借」出,據為己有。林彪倒台後,才能再次收藏於北京故宮至今。

回顧這宋本,感覺特別像一眾星拱月的大IP,吸引了各種似懂非懂的蒼蠅前來——打卡留名,類似賈似道、嚴嵩啊。

幸好最後遇到楊仁愷先生慧眼識珠,得以被保護起來。(關於這件事阿撲之前也聊過,詳細請點是誰發現流浪了八百年的《清明上河圖》?)

這件作品的流傳過程,本身就已經很具傳奇性了。

仇本 仇英

張擇端的宋本,從剛面世就備受讚譽,而後也受到歷代畫家的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出現。

其中「吳門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圖》最有影響。

但這本為何也極受推崇呢?原因之一就是,這一版本絕非是一味的模仿

仇英本身就是足以載入中國書畫史的名家,他被稱為「吳門四家」之一。

《漢宮春曉圖(局部)》,仇英,藏於台北故宮

而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只是參考了「清明上河」這一題材,借鑒了「張本」的構圖結構,所繪的城市則與宋本有很大的不同。

宋本是以汴梁為背景,而仇英本則是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從畫中細節來看,「描金漆器」、「精裱詩畫」、「染坊」等均為明代蘇州特色,而「青樓」、「南貨」、「女工銅針」等足可讓人感受到明代蘇州的風致。

仇英本,《清明上河圖》,台北故宮藏本,城牆與宋本有很大差別

張擇端畫中的木質虹橋已經被仇英筆下的石拱橋取代,橋上市景已由張本的幾個草棚涼亭演變為木質售貨亭。

仇英本,《清明上河圖》,台北故宮藏本,已為石拱橋

張本中鮮見的馬匹和羊群在仇本中隨處可見,而張本中駱駝、毛驢、牛車等中原交通工具,在仇本中卻難覓蹤影。

仇英本,《清明上河圖》,台北故宮藏本,畫中店鋪種類增多

除了所繪城市不同,仇英還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宋本設色淡雅),幾乎算是重新創作了,風格與宋本迥異。

仇英本,《清明上河圖》,台北故宮藏本,在畫面第一部分的山水可以明顯看出與宋本在設色方面的差別。

「仇本」本身也成了後世眾仿作的對象,明人筆記載蘇州一帶仿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一時間成為達官豪門相互饋贈的高檔禮物,被稱為「仇英仿本」。

仇本在遼寧省博物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

清院本

其實,「清院本」的出現,還和「仇英本」的流行有一定的關係。

明朝後期,大量蘇州仿製的《清明上河圖》散落民間,後來紛紛進入清內府,一時間魚龍莫辯,清宮不得不組織畫工,另起爐灶再畫了一張「加長版」《清明上河圖》

而此本的特殊之處在於,這一版內容最為富麗,幅度也較張本及仇本長。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橋上店鋪已滿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協作畫成,是參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飯館

再加上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娶親

因而,畫中人物增加到超過4,000人,尺寸更大幅擴大到長1152.8厘米及寬35.6厘米。(「宋本」畫中約莫有500餘人,原畫長528厘米,高24.8厘米)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小兒科

同時,由於受到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行置其中。(之前版本皆為散點透視原理而作)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比武

……嗯,似乎乾隆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花里胡哨的。

這一版本,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本文為阿撲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配圖:ARTPLUS加菲胖胖

視覺設計:ARTPLUS 特別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PLUS 的精彩文章:

在互聯網面前,我們都是透明人
確認過眼神,是我想懟的人

TAG:ART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