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徐州相王—戰國時各諸侯國稱王的開始

徐州相王—戰國時各諸侯國稱王的開始

進入戰國時代,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魏國最先強盛起來,稱雄各國。而齊國在齊威王在位時,任用鄒忌為相,實施改革,使齊國也逐漸強大起來。齊國不甘心受制於魏國,於是與魏國不斷發生衝突。

而魏國在趙國的南邊,阻止了趙國向中原發展。當時魏國越過趙國攻佔中山國,趙國也想得到中山國土地,《戰國策·趙策一》記載,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國,趙國君不願意。趙利勸趙君借道說:"過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疲,則趙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魏國攻下中山後,果然不能直接治理,只得派子擊駐守,使趙蒼唐為中山相,名屬魏,實為一獨立國。趙國在趙敬侯時,曾對中山發起進攻,先戰於房子(今河北臨城北〕,後又戰於中人(今河北唐縣西)。當魏武侯死時,趙國又想擁立惠王兄弟公中綬,以圖削弱魏國。可見趙國是極力反對魏國的霸業的。

齊國和趙國都對魏國的霸業不滿,於是就出現齊、趙聯合對付魏國的局面。公元前357年,趙國派趙孟往齊國與齊聯絡,次年趙成侯與齊威王在平陸相會。魏國對齊、趙的接近首先是打算給趙以武力打擊。公元前354年,魏以大軍圍攻趙國邯鄲,趙向齊國求救。齊國想坐收漁人之利,遲遲不出兵。當魏攻下邯鄲後,齊國才出兵相救。魏雖攻下邯鄲,因長期的戰爭,兵民已疲睏,因此齊軍在桂陵(今河南長垣北)大敗魏軍。

但趙國都邯鄲卻仍然在魏人手中,趙國的危急還是未解除。魏惠王十九年,"諸侯之師圍我襄陵(今河南雎縣)"。圍攻魏襄陵的國家有齊、楚、宋、衛等國。魏國和韓國聯軍"敗諸侯之師於襄陵"。可見魏國當時的力量也還是"最強於諸侯"的。

齊國對魏國的嚴重打擊是在魏惠王二十八年馬陵之戰。魏惠王二十年為與趙國和解,把邯鄲歸還給趙國,趙成侯與魏惠王在漳水上相會,結盟和好,趙國於是參加了魏國發起的"逢澤之會"。 逢澤之會後,魏、趙又聯合攻韓國,韓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魏惠王以太子申為將,龐涓為軍師相救,兩軍在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相遇。龐涓輕敵中孫臏計而大敗。龐涓戰死,太子申被俘,魏十萬大軍被殲滅。這次戰爭對魏國是一次十分沉重的打擊, 馬陵之戰後,齊、秦、趙乘機從東、西、北三方向魏發動圍攻。公元前323年楚國也北上伐魏。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魏國的八個邑。對這一系列的失敗,魏惠王以為是他在位的奇恥大辱,魏國的國力從此走下坡路。

魏國受到一系列嚴重打擊後,國力大損。相反,齊國在齊威王時,任用鄒忌為相,實施改革,國力強盛,已取代了魏國的政治地位。齊威王敗魏於馬陵後,也令諸侯,朝天子,作霸主。但齊國雖然國力強大,卻不能使諸侯聽從它的指揮去朝周天子。這一方面反映齊國的霸業已不及魏國的聲勢;同時也是時代變遷,"周貧且微",世人皆知周天子已無利用價值。

齊、秦在東西方對魏國夾擊,逼使魏惠王採納相國惠施"折節事齊"的建議,於是在公元前334年前往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朝見齊威王,並正式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齊國也尊魏惠王為王,這就是戰國政治史上著名的魏、齊"徐州相王"事件。這以後各國紛紛稱王,無視了周王的權威。

魏、齊徐州相王是中原諸侯國中第一次稱王及互相承認為王。在此以前只有不尊從周朝禮制的楚、吳、越這些國家才自稱為王。它們的自稱為王,卻不被中原諸侯承認。像吳王夫差在黃池會諸侯,與晉國爭霸主,晉國提出吳不得以稱王為條件,夫差也只得去掉王號而以"公"的名號簽盟。且這些稱王的國家,中原諸侯都把它們當蠻夷加以排斥。因此,雖然楚、吳、越這些國家在春秋時就開始稱王,但它們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而齊、魏的稱王卻不同,它們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諸侯,直到戰國時,這兩國還在率諸侯朝周天子,作著在周天子的旗號下,當諸侯霸主的打算。齊、魏國君稱王,就否定了周天子的獨尊共主地位,周天子不但在實力上,而且在名號上從此也就與諸侯相一致了。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喪失,從春秋以來,建立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基礎上的霸政,也就隨之消失。所以齊、魏相王是戰國時代政治史上一件驚人之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國 的精彩文章:

戰國4大公子,門下3000食客,齊國孟嘗君
戰國末期,為何列國人才會如「過江之鯽」奔赴秦國?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