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藩就是藩王,也就是諸侯。削藩,就是削弱諸侯們的力量。

我們知道,打江山往往不是皇帝自己一個人,還有龐大的宗室和功臣,這些人都需要照顧。尤其是皇親,所以,歷代統治者尤其是新王朝建立者仍熱衷於分封諸王。

但這些人不久便釀成地方勢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這樣中央政府又不得不進行「削藩」行動,於是「削藩」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而獨特的歷史現象。尤其是下面這四次不得不說。

第一次是漢景帝削藩。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眾所周知,秦漢是古代國家制度發生重大變化的重要轉折時期。秦始皇兼并六國後,實行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也就是「帝國制」,歷史上叫「郡縣制」。就是把原來的「許多國家」變成「一個國家」,把原來各自為政的「邦國」變成中央統一管理的「郡縣」。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郡縣制」的實行並不是一帆風順,很多人主張繼續實行「分封制」,還把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歸結為沒有「封建」。迫於無奈,剛剛立國的劉邦只好實行「郡縣封國並存」的方針。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但劉邦只准同姓封王,不準異姓封王。為此,還殺了一匹白馬來做盟誓,叫「白馬之盟」。事實上,同姓封王也未必靠得住。他們越做越大,越來越不把中央放在眼裡。

於是劉啟繼位後,很想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任用極力主張削藩的晁錯。但削藩,無疑是要剝奪這些皇子皇孫的權力,侵犯他們的利益,他們豈能心甘情願束手就擒?

結果,漢景帝削藩政策一出,七國之亂。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造反的諸侯,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讀如昂)、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辟光,所以叫七國之亂,也叫吳楚之亂。

他們打出的旗號是「入誅漢之賊臣晁錯。」

七國興亂,朝野震驚,輿論嘩然。

七國中最富有的吳王劉濞,他是劉邦的侄子。仗著自己封地富饒,所以,氣焰頗為囂張。口出狂言說:「敝國雖小,也有三千里;我軍雖弱,也有五十萬;寡人雖貧,也節衣縮食三十年。吳國在天下各處都有存款,各位大王要犒賞三軍,儘管用錢,跟寡人打聲招呼就行。」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於是七國進軍迅速,這讓漢景帝始料未及,方寸大亂。慌忙之下,腰斬了晁錯。

那麼,劉濞他們退兵了嗎?沒有。晁錯,死的實在是冤枉。幸虧太尉周亞夫極力平叛,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七國之亂。

後劉濞逃到東越,為東甌王所殺。其餘六王皆畏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第二次是唐代歷次削藩。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唐代「藩鎮之禍」的來源於藩鎮。藩鎮始於唐玄宗,當時唐玄宗為了擴張疆土、鞏固邊防,設立了河西、盧龍、幽州、劍南、朔方、河東、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鎮,後來逐漸增多。

這些節度使是掌握著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的兵力,管轄著少則幾個、多則數十個州縣的軍政長官。雖然節度使權力要小於西漢時的封王,但隨著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勢力越來越弱,這些節度使等同於了藩王,藩鎮,差不多是「半獨立王國」。

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河北四個藩鎮一齊宣布獨立,或稱孤,或道寡。更糟糕的是被朝廷寄予平叛厚望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跟著反了,還被那四個人慫恿著要稱帝。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所以,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等歷次削藩。但只有唐憲宗有點成就,不過很快就付之一炬,因為憲宗很快就被宦官殺死了。

事實上,直到唐朝終結,都沒有解決藩鎮問題。後來的五代十國,其實就是唐後期藩鎮割據的演變。

因此,後來趙匡胤建立大宋後,杯酒釋兵權,收了地方節度使的權力。

第三次是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當皇帝,也分封諸王,說是為了拱衛中央。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建文帝當皇帝後,為了解決勢力日益漸長變得難以控制的諸王權力問題,最後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削藩。削藩政策雷厲風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由小及大逐漸削弱諸王的權威。

但建文帝急功近利,大大超過了削藩的範圍,他不是要削藩,而是要消滅他的叔父一代。

結果讓諸王不滿,尤其是盤踞在北京的燕王。燕王朱棣素有大志,於是以「清君側」的名義在北京發動內戰。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在北京以討齊泰、黃子澄清君側「祖訓」為名,起兵反抗,號其師曰「靖難」。

經過4年激烈的南北內戰,公元1403年,永樂元年,「靖難」軍攻破南京,混亂中建文帝失蹤不知去向,成為一樁歷史懸案。燕王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不值得一提的是,朱棣繼位後,順利地解決了明初藩王威脅中央集權的問題。朱棣成功,建文帝失敗。

第四次是康熙帝削藩。

滿清入主中原時,由於人心不穩,邊疆未定,所以,不得不分封明朝降將為王,比如吳三桂。讓他們駐守在那裡,保衛並治理那塊屬於他們的領地。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但這些藩王跟之前藩王一樣,權力越來越大,比如吳三桂,他在雲南實行貿易壟斷,還耗費滿清中央的國庫開支來維持他的私人武裝。

所以,削藩勢在必行。康熙繼位後,也開始著手削藩,而吳三桂等也嗅到了康熙的意味,於是他們決定先下手。

公元1673年,三藩之亂二期。最終歷時八年,康熙大帝終於平定了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三藩之亂。平定三藩後,取而代之的明清地方的布政使制度,中央政權有此最終確定了對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中國歷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導致七國之亂,不過3個月就被平定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四次削藩,兩次削藩成功,漢景帝和康熙;兩次失敗,唐朝歷次和建文帝,唐朝削藩未成功演變為五代十國,建文帝失敗導致燕王朱棣取而代之成為皇帝。

朋友,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顏威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能一統天下結果壯年暴斃的2位雄主,第1位距離成功只差3年
史上被自己兒子殺死的3位亂臣賊子,第2位最詭異,出生時鳥獸鳴叫

TAG:顏威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