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劉備和諸葛亮其實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和能力

為什麼說劉備和諸葛亮其實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和能力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尤其武將和謀士。其實在西晉之前,中國並沒有真正的士大夫階層作為政治勢力的存在,所以我還是把當時的文臣叫謀士吧,武將歷來有之。曹、孫、劉三大軍事政治集團實際上都有各自失去一統天下的可能性的標誌性事件,對於曹操集團來說就是九品中正制讓曹魏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對於孫權集團來說就是失去益州讓孫吳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而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就是遷都成都讓蜀漢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因為蜀漢的問題更多更雜,而北宋以後包括我們現在的人習慣上以劉備為代表的蜀漢集團為正統,為第一視角去看那段歷史,所以我們今天就先講劉備為什麼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不可能一統天下。

我們可以用倒推的辦法來看,劉備如果一統天下,他需要有什麼樣的條件,然後看哪一個節點起了轉折作用。首先從形勢上看,如果用現在的眼光看現在的中國形勢,當然吳國絕對是富可敵國,東南沿海經濟強省全部囊括,又有人才優勢,應該是吳國一統天下;另一方面,至少西南的蜀漢有四川、重慶、雲南和貴州一部分、還有陝西的一部分,至少不比北方差;北方的曹魏在今天的角度看反而是沒什麼優勢的。但是在接近2000年前那時候經濟就是農業,軍事就是人口,換句話說,誰有更多的城市聚居就有更多的耕地,誰有更多的城市聚居就有更多的兵源,誰就有更大的戰爭潛力和國力。從圖上看,雖然三方的勢力面積差不多,但是從人口密度、城市數量上看,毫無疑問差距極其巨大,魏:吳:蜀基本上是4:2:1,這種情況下根本毫無懸念,曹魏只要自己不出問題,最後一統天下的一定是它,但是恰恰它出了問題,這個下次分析曹魏的時候再說。那麼如果劉備想一統天下,就不能放棄進入中原的機會和通道,否則就和中原的人口、耕地徹底絕緣了。而劉備進入中原的通道有2條,一條是後來諸葛亮北伐的道路——從四川出漢中,走陳倉(今寶雞)進入陝西關中地帶,再由關中的長安向東出潼關、函谷關,才能抵達曹魏都城洛陽,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幾乎不肯能,因為有兩個條件制約,第一是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如果戰事久拖不下,不能出其不意,軍事行動的突然性一旦消失,對於實力較弱的一方顯然是不利的,而上面說的道路太過漫長,而且蜀道難已經難於上青天了,這條道路還要經過秦嶺、潼關、函谷關,處處險關隘口,極難穿越。

很多人會拿劉備和劉邦對比,說劉邦當初根本就沒有荊州,只靠漢中和蜀地就發展到了中原,並最終擊敗項羽奪了天下,但是別忘了,那時候的項羽都城在彭城,在今天的江蘇徐州,而且當時的天下是分封了很多諸侯王並且都有矛盾的,而蜀漢當時面對的是統一了北方中原的曹魏集團,而且都城在洛陽,不僅統治中心距離比彭城要近很多,而且也沒有那麼多的分散自己注意力的諸侯作亂。並且當時劉邦所處的時候,秦雖亡,但是關中的富饒,以及百姓的依附是沒有問題的,換句話說拿下長安,只要軍事行動突然性沒有問題,那麼拿下之後就是現成的兵源和補給的大後方,反觀蜀漢時候,不僅長安以及衰敗,早已不是劉邦那時候的富庶模樣,而且沒有民心歸附,也沒有可用的補給,必須從大後方漢中和成都運糧,補給拖至千里,途中還有大量消耗,而且荒廢耕種,是一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所以兩者完全不同。

那麼我們看另一條路,就是從荊州北上襄陽,從襄陽在通過宛城、虎牢關就是洛陽。自東漢後,政治中心遷至洛陽,這條路可以說就是完全代替劉邦400年前的那條路的,軍事行動的突然性、政治中心的距離近、可以就地解決補給問題,但是有一個問題,當時荊州已失,這種可能性沒有了。而這種可能性的失去,荊州的失手,是因為孫權集團派呂蒙趁關羽北上之際,襲取了荊州,而關羽的軍事行動,不僅導致最優路線的失去,還加強了曹魏、孫吳集團在荊州方向的軍事力量和注意力,可以說蜀漢再也沒有機會走這條路了。第一條路走不通,第二條路沒機會。諸葛亮回天乏術。

那麼是什麼導致這種局面呢?在失去荊州之前,劉備打贏漢中之戰,不管是軍事上還是地盤上,都來到了全盛時期。這個期間是什麼關鍵問題,導致荊州失手呢?不錯,就是劉備定都成都,做起了偏安之軍,沒能將軍事主力和統治注意力及時轉回到荊州。益州和漢中拿下之後,可以說在細線進攻不敢言勝,防守萬無一失。如果擔心益州剛剛平定,人心不穩,完全可以留五虎上將中的兩到三員鎮守,加上魏延守漢中,固若金湯。也不會造成蜀漢後期,益州本土民心盡失,本地官員譙周力勸後主劉禪投降,實際上是朝野民心使然,劉禪外無民心可依,朝中又無人可用,不得已而投降。究其原因就是劉備集團是外來的,帶來的大批人佔據高位,壓制了本地人,你要是來帶著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的,大家會跟你,你要是來占這本地人的位置,來搶蛋糕的,人家就不歡迎了,所以益州本土士紳後來是歡迎曹魏作為中央王朝來的,不喜歡劉禪這個土皇帝。

而如果當初劉備及時帶著大軍和統治集團回到荊州,很有可能第二條路線就可以實現,甚至實現諸葛亮的隆中對分兵出擊的戰略意圖,雖然我覺得真那樣的話,滅掉孫權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對戰略進行修訂,而不是死教條,因為孫權集團的進取心還在,就始終是一個潛在對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所以說劉備定都成都是整個歷史過程的轉折點,整個關鍵事件的致命弱點被另外兩方抓住並打擊,導致了蜀漢後來的命運。

那麼為什麼我說劉備和諸葛亮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和能力呢?因為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對時候反應就能看出來了,他們的眼光和想法,就是割據一方做土皇帝,並不想一統天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關鍵就是諸葛亮不僅在戰略上有意忽視孫權集團的想法會不會乖乖配合劉備奪天下,就想當個活雷鋒。還是孫權本身也是有政治野心的,不可能隨劉備擺布,換句話說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孫權因素,也想到了解決辦法,那就是跑到益州成都去做土皇帝,離危險遠遠的,離孫權遠遠的,離曹操遠遠的。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天下有變」4個字,什麼叫天下有變?太模糊了,要是天下無變呢?那不就永遠被封死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了嗎?與中原絕緣是絕無一統天下的可能的,這一點以劉備和諸葛亮的聰明不會不知道,那只有一個解釋,就是他們心照不宣,最終目標根本就不是一統天下,既沒有這個想法,也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說其實蜀漢不能一統天下並不可惜,因為一開始就沒有那想法,也沒有那能力,人家自己都不遺憾,要後人遺憾什麼呢?對魏國和吳國的分析,看大家對本問的反響再看要不要寫吧,好了,歡迎評論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兄友弟恭?孫策與孫權的恩恩怨怨
魏延為什麼要投「庸主韓玄」?為什麼不投靠曹操或孫權?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