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弟子必知:佛教中的常見身份稱謂

佛弟子必知:佛教中的常見身份稱謂

禮節性稱謂包括:

1、具備一定資格的榮譽性稱謂;

2、出於禮貌的尊稱、敬稱;

3、出於禮貌的自謙之稱,等等。它們在佛教稱謂中佔有相當比重,比較複雜,用得也比較濫,應特別重視。

法師:本是一種學位稱號,要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才可稱為法師。而現在漢地用起來比較濫,往往將它與居士稱謂相對應,作為僧人的通稱。

三藏法師:指精通經律論三藏,能為人講說的僧人。如唐代玄奘法師就是一位三藏法師。

經師:指善於誦讀經文或精通經藏的僧人。

律師:對善於記誦或講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稱。

論師:指精通論藏、善於講解經義的僧人。

禪師:指通達禪理、善修禪定的僧人。

阿闍黎:又作大阿闍梨、阿只利,略稱闍黎。譯作教授、軌範師、正行者。指能矯正弟子們行為並給予教授之僧,故又稱導師。密宗指灌頂師等。

上師:為藏語「仁波切」的漢譯,一般指具有一定學位、能為人傳法灌頂的阿黎。又稱金剛上師。藏傳佛教特別重視師承,要求學法者除皈依三寶外,還須皈依學法之師,並將其尊之為上師。

活佛:蒙藏佛教對修行有成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轉世的人稱為「朱古」(藏語)或「呼畢勒罕」(蒙語),意思是「轉世者」或「化身」。而漢族人習慣將他們稱為「活佛」,其實是不確切的,不如仍稱他們為「朱古」或「呼畢勒罕」,趙朴初曾提議稱他們為「轉世尊者」。

長老:指年齡長而法臘高、智德俱優之大比丘。又稱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舊等。禪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內有智德、外有勝行的僧人,以喻其出類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稱。後泛用作對德行兼備之僧的尊稱,亦用於對一般僧人的敬稱。

大德:梵語婆壇陀,指有大德行的僧人,後泛指高僧。近代以來,使用範圍擴大,凡對有德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詞來尊稱。

大師:佛經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眾生之師範者,稱為大師。漢地通常將人師中之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者尊為大師。原有較嚴格的規定,不可妄稱,往往由朝廷封贈。後泛指有德行之僧,甚至用於對一般僧人的尊稱。稱謂過濫,反倒是對佛教的褻瀆。

師父:對僧人的敬稱,猶言以師、父般的禮敬。此詞現通用於對出家男女二眾,用得也比較濫。其實一般稱為師傅即可。

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導人於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勝友等。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歸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經中常稱作「善男子、善女人」。

貧道:為僧人的自謙語。僧人以道德為尚,而自謂道貧德乏,以示慚愧、自謙。

禪和子:亦稱「禪和者」,指一般禪僧或參禪的夥伴。

戒子:指戒場中求授三壇大戒之僧人。

釋子:即僧徒。僧人出家,從釋迦之教,皆舍本姓而從佛姓,故名釋子。

衲子:僧人自謙語,又稱做衲僧,因禪僧多穿一身帶補丁的衲衣遊方各處而得名。

佛子:眾生受佛戒者之稱;又為菩薩之通名,因其能紹繼佛種;又總稱一切眾生,因為他們都具有佛性。

弟子:隨師受教者之稱。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寶,故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教師),而自稱為弟子。因學於佛陀之後,故稱弟,聞佛法而生解,故稱子。二、對親教師而言。三、亦可作自謙之詞。

施主:原為佛門中人對施捨者的稱呼。後來成為僧人對來寺院進香禮佛者的敬稱。

龍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來稱讚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稱之為「法門龍象」。

檀那:意譯為布施,即給予、施捨之意。《翻譯名義集》卷一:檀那又稱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貧窮海,故稱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後引生為施主之稱。

菩薩:義為覺有情、大心眾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聖賢,如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大勢至等菩薩。現實中往往借用於對那些肯發心、修行精進、廣做善事的居士的稱譽。

護法:護持佛法。上自梵天、帝釋、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護佛法之人,皆稱之為護法。常用於僧人對居士的敬稱。

關注我們:做正信的佛弟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雨 的精彩文章:

專註念佛時為何會昏沉
佛門分宗的理由是什麼

TAG: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