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殺了「九千歲」,臨死前後悔道:果然萬歲殺不得九千歲,不吉

皇帝殺了「九千歲」,臨死前後悔道:果然萬歲殺不得九千歲,不吉

大家都知道魏忠賢在大明的權勢,可謂隻手遮天、風光無限,這麼厲害的九千歲為何最終還鬥不過一個鋼登基、年僅17歲的崇禎帝,他在魏忠賢眼裡還是個孩子?

魏忠賢在當時雖然風光無限,但生死完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間。

在秦朝,由於剛剛經過「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君與臣之間的關係還沒有完全確定下來。秦始皇在位時,由於大權在握,殺伐決斷,當然無人敢於違逆他。但當秦始皇過世之後,由於秦二世的無能,趙高得以指鹿為馬,在朝可以聯絡大臣如李斯,在外可以私通大將,則牢牢把控住朝政。

趙高掌權之後,甚至連堂堂的丞相李斯都被其族誅。秦子嬰當政之後,為了誅殺趙高,都必須想盡計謀。這個時候,大約是太監最能得勢的時期。

至於說到漢朝,尤其是東漢末年,雖然宦官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不過由於董仲舒推行的那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君臣之間的鴻溝開始快速拉大。宦官之所以能掌權,都來源於帝王的信任或者帝王的年幼無知。

即使這個時候,朝臣們不再像怕趙高一樣害怕宦官,頂多只是依附、阿諛,宦官要隨意誅殺大臣滿門的情況已經很難見到了。反而是大臣聯名要向皇帝建議殺太監時,宦官們不得不提前到天子面前痛哭流涕。

隨著時代的發展,君權被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御用文人們建立後,又通過各項制度限制宦官的權力。比如宋朝趙匡胤,在其三條祖訓中就有一條是不許宦官干政。到了明朝,明太祖甚至不許宦官識字,就是為了吸取歷朝的教訓。至於說他的後代越來越寵幸宦官,則有深刻的原因。

從歷史來看,朝堂之上的力量無非是三股,一是皇帝,二是大臣,三是外戚。在權力的鬥爭中,往往是皇權與相權(大臣的代表)的鬥爭最為激烈。大臣謀朝篡位的不在少數,廢立皇帝而大權獨攬的更是比比皆是。

為此,皇帝需要有第三股勢力進行平衡,外戚作為母族的親戚,本來戰友得天獨厚的優勢。不過通過很多朝的歷史教訓,外戚干政的危害實在太大了,東漢就是這麼被折騰完的,楊堅甚至乾脆也奪了皇位。哪怕是後宮的皇后,也將皇帝視為可有可無的傀儡,呂后、武則天等野心勃勃的女人也層出不窮。

儘管漢武帝曾經殺母立子,但畢竟太不人道。這時候宦官則取代外戚,成為幫助皇帝的第三股勢力。從歷史來看,宦官也確實沒有篡權奪位的先例。雖然名聲不是很好,但始終是皇帝最為信賴的人。

不過到了明朝,官僚體制的建立,讓宦官掌權也只是很脆弱的。別看魏忠賢的勢力龐大,號稱為九千歲,其實他在宮中的官職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說白了就是個改章的。

對於朝中大臣而言,平時可能畏懼他的權勢。但對於皇帝而言,此時的太監就是一條狗而已。只要傳出片紙隻字,無論勢力如何熏天的太監,都會馬上自盡。這也是為什麼皇帝能對自己身邊的太監放心的原因,而魏忠賢之所以被處決,不在於他做了多少惡事,更多的是他是一個背鍋俠,崇禎需要殺他立威,表明對於前朝劃清界限的決心而已。

崇禎在煤山上吊之前,還後悔殺了魏忠賢,並讓人厚葬他。這可能也是魏忠賢並沒有實力,也沒有野心的證明吧。

一個善於忘記的民族,註定是沒有前途的,請關注公眾號:靜說歷史(jingshuolishi)與您一起記錄中華民族的繁榮與苦難,銘記每一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