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日一器-齊家文化鴞面紋陶壺》

《每日一器-齊家文化鴞面紋陶壺》

《每日一器---齊家文化鴞面紋陶壺》

開篇之前要說的一些話:

每日一器系列,采自我2006年廣東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著作《玩物致知——中國古陶瓷談叢》一書。該書出版後曾被美國駐香港領事館文化處推介給美國大學圖書館作為研究中國古文物藝術品的參考讀物。這本書是我個人的一個嘗試,也就是在研究文物過程中,著眼點不單純是器物本身,而是器物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信息。這個方法目前已經被很多海外文物藝術研究學者所接受並採用。這是很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情。

另外,這個書名的選擇也是花了一些心思的。原書名叫《中華博物網會員藏品圖錄》,後來改為《中國古陶瓷談叢》,但是這些名字我都不滿意,因為局限性太強,而且還是在走過去的老路子,沒有能夠體現新一代歷史文物研究學者的思路。後來在讀王陽明的著作和故事,對他的「格物致知」這句話十分中意,於是就改了一個字,成為「玩物致知」。也有些朋友提意見,說玩物喪志啊,玩物不好啊!其實,玩這個字,它的文化內涵十分深刻,左邊是個王,右邊是個元。都是頂級第一。關鍵是,玩什麼,怎麼玩。古董文物,玩的就是歷史文化,玩的就是心跳,玩就要玩出個樣子,玩出個道道來,君不見王世襄老先生,他不就是頂級玩家了?還有民國四公子?所以,玩,很貼切!

這是一把新石器時期齊家文化鴞面紋陶壺

中國陶瓷文化歷史悠久,早在一萬多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各種陶器。早期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具,特別是各種烹飪具與盛食、盛水具,因此,作為最常用的生活用品,壺恐怕是所有陶瓷中最為歷史久遠的器型了。

甲骨文中,壺字寫作「」,或者「」,中國的象形文字讓人一看就明白,壺就是一個平底園腹小口的容器,或者有蓋。同時說明在新石器時期直至夏商,陶器的使用很普及,但是製作仍然比較簡單粗糙。到春秋戰國,金文中壺字寫作「」,或者「」,又或者「」,那就複雜多了,第一個字表明這個時候的壺已經帶有蓋子,第二個字表明有的壺一邊帶有把,而最後一個字左邊是一個「金」字,表明這個時期王室貴族的壺已經採用青銅來製作了。鴞,通雚,就是貓頭鷹,兩隻大眼睛是其特徵。甲骨文中雚字寫作「」,特別突出其大眼睛,十分形象。這件陶壺採用夾砂灰陶製作,器身上部正面做成貓頭鷹面,面部上方和正中飾有兩條凸起的細泥帶,並以工具在泥帶上加上規則性的凹痕使其帶有裝飾性,面部正中以貓頭鷹的雙目作為出水口,為配合整體形象,壺身兩邊還貼有形象的羽翼。在傳統的器型上做出變化,整體設計巧妙,樸實無華卻韻味無窮,充分反映了先人們靈動的藝術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歸堂 的精彩文章:

中國尋寶地圖之四 騎馬天津看逝水——天津

TAG:與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