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節與介子推,山西介休的綿山,今之介山

清明節與介子推,山西介休的綿山,今之介山

紅樓夢說的好,眼見它高樓起,眼見它樓塌了,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世道有些循環之理,功名富貴這個東西,人人趨之,也是正常,介子推棄功名而不入,歸家養母,焚死綿山,到成就了中國清明節的來源,比起那些逐功名富貴而最終身死國滅,身敗名裂者要可貴些,功名猶如貨幣,少了不可,但貨幣不過是個符號,還是要多做些於社會而非於個人有益的事,所以張居正死後被貶,後世猶有令名,而秦檜死前備極尊榮,死後淪為西湖畔業餘拳手的陪練,大約總是功道自在人心吧,今年沒回漣水,思家日甚,

清明節之所以成為節日,得益於寒食節。寒食節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一般認為是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節的出現,有一個動人的歷史傳說,與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有關。

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的五個兒子,為爭奪太子位而你死我活、激烈爭鬥,晉獻公的寵妃儷姬為了能把自己所生的兒子立為太子,陰謀害死了既定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躲避儷姬的迫害,流亡狄國、齊國、秦國十九年。

十九年間,臣子介子推甘願捨命相隨、陪伴左右,在重耳貧病交加、食不飽腹的困難時期,為了給病中的重耳恢復體質,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下,重耳病好之後知道了此事非常感動,更激勵自己必須打回祖國去,有朝一日報答同自己一起流亡的賢臣。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興師北伐,打回晉國,一舉奪得了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掌權之後,晉文公整肅政務,勵精圖治,發展生產,幾年之後晉國趨於強盛,終成「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對當年跟隨他一起流亡的臣子曾經論功封賞,不知何故,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深諳君臣關係、伴君規則,失望之中,毅然功成身退,不露聲色的悄悄背起年邁的母親,隱居到家鄉的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深處。

不久,有介子推的熟人為其打抱不平,匿名質問晉文公為何介子推沒有得到獎賞?晉文公這才恍然大悟,甚為自責,立即派人去找介子推,並親自來到綿山下,而介子推決意避而不見。幾天的尋找無果讓晉文公很是著急。

有人出主意:介子推是孝子,可以放火燒綿山,留出一條下山小道,起火後,介子推會背著老母親順小道下山的。晉文公情急之下,居然同意了這個餿主意,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數十里綿山燒為焦土,卻未見介子推母子人影。

大火熄滅之後,人們發現在一個山峰上,介之推擁抱著老母一起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晉文公內疚於心,甚感惋惜,下旨把介子椎母子葬於綿山,按介子推姓氏改綿山為介山,並修建介子推祠堂,自謂:「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每年介子推忌日,晉文公都要率領文武大臣前來祭拜。

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正值清明節氣的前一天。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詔旨晉國全國:介子推忌日不舉煙火,進冷食。後來,人們稱這一天為「寒食節」。晉文公親往綿山祭奠介子推,首開寒食節掃墓之先河,民眾亦自發興起在此時祭奠亡故親人的習俗。

大概始自唐、宋,寒食節與清明節氣合併,稱為清明節。掃墓祭奠進一步得到延續;禁火、冷食習俗便漸趨式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就青山 的精彩文章:

TAG:寫就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