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曉明:走出「饑荒」的日子

王曉明:走出「饑荒」的日子

我在這兒所說的饑荒,不是那種因為缺糧而引起的自然饑荒,而是另一種精神文化上的饑荒,這種饑荒所引起的空虛與恐怖,我曾經在一篇名為《我放映露天電影的日子》里寫到過。毫無疑問,這樣的饑荒也是饑荒,同樣會給人類的生理與心理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傷害,而且這種傷害所遺留的後果,恐怕還會更加長久與深遠。

不過這種可怕的「饑荒」畢竟也會過去,於是我們便迎來了一段走出饑荒之後,快樂得幾乎天天充滿驚喜的日子。那些已經絕跡多日的「美味佳肴」令人眼花繚亂地湧來,讓我們一時之間,幾乎白天都墜入了無法承受的喜悅與忙亂。

那時候我先是在部隊,不久又複員回江南一座小城當電影放映員,於是便經歷了一段或許是任何時代的同行,都不曾經歷過的「黃金時代」。

不過剛剛踏入這「黃金時代」,便讓我吃了一頓批評。那是1976年底的一天,「四人幫」剛粉碎不久,便傳來一批「文化革命」中被封殺的老電影即將解禁的消息。那天我到寧波機場附近一個連隊放電影,帶去的影片仍然是已經讓人厭煩了的「老三戰」,即《地道戰》《地雷戰》和《南征北戰》,正當我們布好銀幕架起放映機,等著部隊進場之即,傳來了機場操場上今晚將放映《洪湖赤衛隊》的消息,這是「十年文革」後第一部被解禁的彩色影片,也是第一次在我們部隊周圍放映。消息被證實後,許多幹部戰士坐不住了,紛紛找借口開溜,除了幾個必要的值班人員,其餘很快都不見了蹤影,顯然己經「棄暗投明」跑到那邊的放映場去了。剩下那些走不掉的便牢騷滿腹,有些還對我們說起了牢騷怪話。說實話,我那會也是心癢難捺,見此情形,便乾脆找個借口取消了放映計劃,收起機器便直奔那邊的放映場。到了那兒只見黑壓壓一片人山人海,那裡還擠得進去。好在那會兒年輕,一轉身便爬上了旁邊的一棵大樹,就騎在樹杈上遠遠地觀看。

那天的放映是跑片,在冬夜的寒風中等了好一會仍不見動靜,從晚上7點一直等到九點鐘左右,才聽到人群中一片歡呼,電影果然就開眏了。

回到單位後我因為自作主張取消放映計劃而挨了批評,不過卻絲毫也不感覺後悔,那份如初嘗禁果一般的喜悅,我至今還牢牢記在心底。

不久後又有一部解禁的影片驚天動地,賺得了全國老百姓無數的眼淚,那部片子就是《甲午風雲》。除了李默然精彩的演技,片中還有一聲「鄧大人」的呼喚聲震撼人心,催人淚下。在當時中國百姓的心目中,這聲「鄧大人」分明是在呼喚另一個深得民心,此時卻仍然在蒙受冤曲的大人物。

1977年我複員回到地方影劇院,改革開放的春風也正好席捲這個領域,一系列原來被封殺的影片接二連三開禁,《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劉三姐》,《阿詩瑪》……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部比一部好看。影院天天人滿為患,我們忙得天天加班苦幹,不過看到觀眾舒心如意的笑容,心裡卻是甜絲絲的。

印象中最深刻的,還是那段冒著七月流火,揮汗如雨放映《紅樓夢》的經歷。那是1978年的酷暑,我正打算報名參加當時剛剛恢復的高考,去向領導請假複習卻不獲批准,因為劇院正準備放映剛恢復上映的戲曲影片,即那部由王文娟和徐玉蘭主演的越劇片《紅樓夢》,領導正為缺乏人手頭痛呢,那肯輕易放我去複習。於是我只得一邊複習一邊堅持放映,投入了這場或許是空前絕後的電影盛事。

江南七月的悶熱眾所周知,七月里擠滿了人的劇場是個什麼滋味,現在習慣了空調冷氣的年輕觀眾顯然無法想像,如果硬要打個比喻,那簡直就是一個擱在熱鍋上的巨大蒸蘢。唯一的降溫手段就是每天從冰廠拉來的一些大冰塊,再加上頭頂上幾台有氣無力的電風扇。不過對觀眾來說,只要聽上寶哥哥林妹妹一段深情婉轉的唱腔,什麼樣的辛苦悶熱都算不了什麼。每天一大早,他們就在劇場門口排起長長的隊伍,裡頭還有不少頭髮花白的老人。放映場次安排得滿滿的,從早晨八九點鐘一直排到第二天凌晨,每場之間的間隔時間只有二、三十分鐘。放了十幾天後,估計小城的居民每人都已經看過二、三遍,這回該鬆口氣了吧,可是不行,售票窗前仍然人山人海排著長蛇般的隊伍。仔細看看,原來是周圍鄉間的農民全都進城了,有的甚至還拖家帶口,全家相邀著來看一場電影。

就這樣,一部《紅樓夢》我們整整放了二十天,而且還是冒著江南最熱的酷暑。這樣的盛景,估計今後的中國電影史上,都很難再次出現。

許多精彩的外國影片也紛紛亮相,如日本的《追捕》《狐狸的故事》等。讓我念念不忘的,是那部南斯拉夫戰爭影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那幾乎令人窒息的緊張劇情,那優美洋氣的異國情調,讓剛剛從閉關鎖國中走出來的小城觀眾如痴如醉,看得欲罷不能。劇院售票窗前整天排著長長的隊伍,許多觀眾看一場不過癮,非得要連看三、五場才罷休。來找我們開「後門」的熟人朋友絡繹不絕。但票子實在太緊張,我們內部的工作人員一人也分不到幾張,常常顧得張三顧不上李四,為此還得罪了不少人。

這部電影及隨後上映的《橋》等故事影片,給中國觀眾留下不少美好的回憶,在那之前,我們只從政治學習中知道南斯拉夫是個「修正主義」國家,看過影片後才知道那兒是如此美麗,那兒的人民也是如此英勇頑強。一些精彩台詞至今還在我們心裡珍藏,只要有人提個頭,立刻就能琅琅地背誦出來,譬如那句「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還有「我要走了,去找我的歸宿」等等。

面對這麼多精彩絕倫的好電影,人們對「四人幫」的仇恨也在與日俱增:我們民族的文化藝術那麼博大精深,國外的文化藝術也那麼精彩絕倫。可「四人幫」偏偏要製造「文化饑荒」,把這麼多好影片都封起來藏起來,整整十年只讓全國人民看八個「樣板戲」,這是多麼惡劣的行為,他們安得什麼心!

說起來,在那個時代當個電影放映員,也實在是一種幸運。雖然地位不算什麼,可口袋裡揣著幾張當時的「稀缺資源」一一電影票,頭還是仰得高高的。我們用「稀缺」換取「稀缺」,如用電影票去和賣肉的去換幾斤緊缺的豬肉,去百貨商店買些稀缺的工業品,就是偶爾去飯店吃頓飯,碗里的肉也明顯要比別人多出幾塊。

嘿嘿,透露一點當年的「小秘密,」也算是對那些剛剛走出饑荒的溫馨日子,一絲甜蜜而略帶酸澀的追憶吧。

【共識網 文/王曉明】

註:本公號所推送的文章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進來撩』欄中的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所推送的文章並不代表本公號觀點,請和諧留言。

04

05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孫殿英的「盜墓筆記」
老照片|五四運動時期的舊照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