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滴滴,要說再見嗎?

滴滴,要說再見嗎?

這幾天關於美團打車的文章很多,因為涉及到上億的司機和乘客利益,備受觀注。

看完之後總結文章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文章是在天上飛,作者表達的是壓抑許久一群人的視角。他們的觀點代表著用滴滴用得很不爽的用戶,和開滴滴開得很不爽的司機,難免濺唾沫腥子。

第二類是冷靜的觀察者,將這場戰役視為經典的互聯網商業案例來揣測分析,以一個投資者的眼界,擺數據講事實,不帶感情色彩,說服力比較強。

但我總覺得這類作者有點缺乏產品體驗,因為在他們的生活出行場景里,交通選擇按優先順序排下來可能還輪不到滴滴上場。

至少,輪不到占絕對市場份額的滴滴快車產品上場,但這是滴滴受到詬病最多的一個產品。

我用公眾號工具在後台看了下,反而是第一類文章的轉發率比較高。看來去懟一個強勢的組織是一種政治正確,不是句空話,不爽的人很多。

他們在不爽什麼呢,兩點:

價格

乘車體驗

好像這已經涵蓋了整個出行流程的全部。

其它問題就有點象在杜撰了,比方說很多人說滴滴利用大數據「殺熟」,執行價格歧視,高頻使用人群反而在高峰期溢價時價格更高。

這些推斷其實是捕風捉影無從考證的,連政府都沒有許可權直接查詢滴滴的後台資料庫,單一的手機終端數據不管橫向縱向對比,都沒有實質意義。

在價格問題上,乘客沒了優惠卷難免失落。這好比一直給著糖吃,有那麼幾次不給,就會覺得是給糖人的不對。

可即便現在已經少發放了很多優惠卷,滴滴的運營還是虧錢的。據權威媒體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滴滴運營收為270億美元,虧損2億美元。

司機也在抱怨滴滴平台收費太高,這個事情就是周渝打黃蓋,路是自己選的。

這跟其它行業里一邊抱怨一邊又在做的人,性質一樣,不去評判。

其實我覺得滴滴專車的乘客體驗滿足度還算是大概率事情,司機素質經過了較為嚴格的培訓,層層評測篩選,經驗豐富,溝通流暢。

專車以B級車為門檻,司機資金上投入多,與在服務上的投入進行自我提升是成正比的,能夠滿足大部份乘客對出行標準質量要求。

那滴滴在飽受詬病的快車乘車體驗上,真的就沒法發力去改進了嗎?

當然可以,不用象專車司機那樣做集中培訓。花錢辦事是相對容易的事情,例如可以這樣。

第一步,司機考試

制定標準詳細的禮儀手冊和評份標準,以電子版實行下放到司機客戶端。司機可以任意時間通過客戶端進入在線考試,100分制達到90分,司機當天的抽成比例由30%降到25%。海量題庫每個人見到的考題不一樣,每周考題還輪著變。連續10周達標,考試結束,抽成比例固定到低於30%的一個值。

反之,對不報告參加在線考試的司機,每個月抽成按比例在30%的基礎上開始遞增上漲,直到這個比例最終把司機勸退。

第二步,服務檢驗

乘客每次乘車完成,不是象現在這樣簡單的五星加評語好評。而是需要完成一張細緻的微觀體感乘車問卷,從司機溝通,到行車安全,到車內整潔,多維度問卷評測。

讓乘客來給司機打份,100分滿分,80分及格。每填完一張提交,獲得一張3元優惠卷,填滿10張來個獎勵,填滿100張再來個大的獎勵。填滿1000張,恭喜你,你獲得優秀稽查員勳章,對滴滴的發展做出的貢獻,等同於半個滴滴內部員工,參與問卷ID乘車9折永久生效。

乘客也不能亂填忽悠拿卷,填的內容跟其他人的填的在後台做數據匹配,達到一定吻合才發放獎品,讓乘客通過問卷表達真實乘車感受。

月度匯總,司機乘客滿意度達標,獎勵;不達標,懲罰。這樣形成一個良性機制。

通過自學培訓考試,來司機獲得提高基本服務能力的輸入; 通過乘客有獎評分系統,控制性的讓司機完成這種能力的輸出。

只要從營業額當中抽出一定比例來做改善乘客體驗這件事情,對司機和乘額都形成利益相關,就一定可操作

看看滴滴現在是怎麼做的用戶回饋,把快車司機和專車司機是分開考核的。

快車司機的用戶回饋界面

星級評分是一個極其終合的評價標準,司機拿到結果也並不知道自己哪兒做得到位,哪兒做得不好。

乘客面對這個跟自己完全沒有利益相關的評價回饋,是缺乏動力去完成的,連結賬都是自動的,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去完成這個和自己不相關的東西。

再來點開左下角的問卷,

Q1問題更像是五年前應該問的,思路仍停留在流量獲取上,不是研究怎麼精耕服務好現有流量。

Q2針對的是平台自身的提升,沒有一個是關於提升司機服務素質和車況標準的。

不知道誰會在任何好處的前提下有這麼閑的時間,去動這個腦子認真看完每一條再選3項做提交呢。

Q3就更離譜了,要求用戶寫文章。這長長的空格,應該是留給滴滴員工自己去填的內容。

這是一個反人性的回饋機制設計,更像擺設,只是滴滴作為一家服務性公司在宏觀姿態上的一個對外展示,是提供一個給體驗感極差的用戶宣洩情緒的出口。

反過來看,這其實也是滴滴對忠誠度並不高的這類乘客和司機的一個態度。

能保證你有車坐,有單接就OK,其它愛咋咋地。

但是滴滴對專車司機的考核,就相對要完善很多。

可以看到,每一項都是實實在在對司機的服務能力在進行標準化考核。

但不能確保每個乘客都有這個動力去填,除了一類人,那就是不爽的乘客。由於乘車體驗不爽形成的情緒需要通過這種方式發泄出來,這個反饋很好的對司機形成了約束。

滴滴通過差異化的定價和司機管理策略,來完成對差異化的市場服務,符合基本商業邏輯。

儘管完全可以發力去提升快車司機服務水平,改善快車乘客的出行體驗,填補用戶對補貼減少的抱怨,但這卻並不是滴滴努力的大方向。

現在滴滴的做法是,扔那兒,不管。

為什麼?

因為不管是司機,還是乘客,都不是滴滴耐以形成競爭壁壘的核心資產。

乘客為什麼不是核心資產?這很容易理解。線上出行市場份額達到一定比例,已經開始面對形成壟斷的質疑了。而出行又是剛需,買方市場在這種局面下就不是上帝了,是韭菜。賣方市場研究的也不是服務,是提升自己割的手法和技巧,是怎麼割的問題。

而且滴滴很清楚最重要的關鍵點 ,快車乘客人群的出行體驗,對標的是公交和地鐵和拼車。

對司機的最底線要求是能保證自己和乘客的安全,就夠了。

司機為什麼不是核心資產?這明明是常識當中滴滴出行產品中最重要的服務環節,為什麼花點錢就能夠提升的事情,不去做。

因為這個錢花下去對未來的意義,就等同了打了水漂。

未來是無人駕駛的時代,滴滴為什麼要為將來已經不再存在的一個服務環節去做投資?

滴滴司機和富士康的工人一樣,是註定要被商業機器拋棄的人群。

不要懷疑那一天會不會到來,一定會,而且很快。商業邏輯是推動技術變革落地的根本動力。

就在消費者還在觀望電動汽車什麼時候能把整車續航提升,充電時間成本降低這些問題的時候。

各類大大小小的純電動公交車,已經在全國各地開始上線運行了。

對運營成本的大幅降低渴求,讓電動公交車迅速落地開花。

滴滴今年1月底成立了人工智慧實驗室,主攻方向無人駕駛。也已經完成了對一家矽谷無人駕駛公司技術研發的收穫,由此可以看出滴滴對無人駕駛技術的渴求。

在現有局面情況下走到未來,滴滴的核心問題是車輛電動化,無人駕駛,自有車輛。

滴滴的思路很明確,與其在提升司機能力上花錢,不如用來投入研發無人駕駛技術。

當下這種司機帶車入網的模式,沒有一條符合標準,已經處在了歷史的邊緣。

在大眾眼中滴滴是一家用錢堆出來的公司,同時在網約車面臨交通領域即得利益集團反撲的時候,滴滴也展現了能在頂層斡旋的公關能力。

當人們在質疑這是否才是滴滴真正的兩個核心競爭能力的時候,柳青澄清說,我們的核心競爭能力是我們在掌控了海量出行數據之後,後台基於大數據分析的人工智慧對即時出行高峰迸發的預測,並在這個基礎之上往高峰區域提前調度好車量去對接,最終實現用戶出行用車的體驗穩定。

這確實是大互聯網公司才有的能力,旁人望塵莫及。這個能力還可以幫助政府實現更有效的交通規劃布局。

但現在美團打車來了,程維說王興你這是對自己的主營業務不自信,爾要戰,便來戰。

王興說,我只是為了實現業務閉環,我能把外賣從餐廳送到用戶家裡滿足用餐需求,也能把用戶從家裡送去餐廳滿足這個需求,送人和送餐沒啥兩樣,一個意思。

當美團打車在南京試運行磨合了基礎數據,就劍指滴滴的核心區域,上海。

為什麼選上海,除開城市規模化效應以外,還有更濃的一層火藥味。上海不是第一個給滴滴發了牌照宣布網約車正式合法嗎?那這塊牌照到底能不能形成你滴滴的市場競爭壁壘呢?

這個問題隨著美團打車拿下了上海30%的市場份額,就有了答案。除了被約談,滴滴的頂層經營並沒有對美團打車的市場推進形成實質有效的阻隔。

那麼當滴滴想體驗一把送人和送餐到底是不是一個意思,滴滴外賣在無錫市場推進的時候,美團又採取了什麼動作呢?

有加入到滴滴外賣的商家表示,美團斷開了商家在平台的業務介面,直接下線。

這對外賣商家意味著什麼?從滿是魚游的海里進到只幾條小魚的魚缸里,是滅頂的,意味著將要馬上失去流量。所以美團對商家的威懾相對於滴滴寄希望於司機和乘客,甚至牌照發放部門,更能發揮實質作用。雖然暫時不能明確如果滴滴持續跟進補貼,這個作用能夠維持多久。

圍魏救趙,第一回合,程維苦笑。

那柳青說的滴滴有大數據預測的核心能力,美團在掌握了30%用戶的出行數據之後,就做不了嗎?未必,這對大型互聯網公司來說並不是門檻。

滴滴連失兩手,還剩一項核心技能,錢多。

2017年5美團披露的數據有30億美現金儲備,2017年12月滴滴的數據是140億美金。

所以美團不會主動全面發力開展補貼大戰,因為並不佔優。滴滴會不會發力去這麼做,取決於他對市場格局如何平衡的終級理解,靜觀其變。據稱目前已經在上海加大了補貼力度。

在出行領域,滴滴幾乎滿足了投資方對未來關於第三方出行平台的所有想像,任何故事都可以娓娓道來。

美團並不是靠燒錢活出來的,當年千團大戰投資泡沫大把燒錢的時候,王興表現得異常冷靜。他去到了二、三線城市,手上每一分錢都拽得很緊。

等到市場上大家都拼殺得東倒西歪的時候,他開始發力收拾殘局。

所以他是一個能把局面分析得很透的人,包括現在。

他真不是要去幹掉滴滴,他也知道干不掉,滴滴每天2500萬的出行訂單運營量,手上有活兒,是真功夫。

滴滴的最新估值是576億美元,美團打車如果做到市場20%份額,那美團的估值也會增加100億。

這對已經準備上市的美團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絕佳機會,因為滴滴講過的故事美團也可以講。

反過來滴滴進軍外賣市場,同樣也可以開始對資本講美團講過的故事,從而拉動估值增加,這真的是一場雙贏

雖然美團出行在上海的訂單有一部份是司機沖著補貼自己刷出來的,當年滴滴在補貼大戰中那些今天已經被摒棄的刷單體系,在上海又遇到了土壤。

那又怎樣,美團要的是數據,是估值,該花的錢還是要花。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滴滴外賣。

不管怎樣,一場萬眾屬目的大戲就這樣上演了,牽扯著每個人的出行。

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里尋書 的精彩文章:

為何,你就不肯優雅的老去

TAG:千里尋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