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蜉蝣舊夢】深埋的光

【蜉蝣舊夢】深埋的光

對於時光來說,錢穆先生眉眼溫柔。風雨如晦,先生傘下卻有一方晴空,五千年的塵埃在這裡得以回眸,填一行新詞,唱一段舊腔。

秋風不用吹華髮,滄海橫流要此身。新文化運動中的主流學派重視考據,主張專題研究,鶩趨新材料,鼓吹細化中國,先生諷其為「小人儒」。小人儒者,一則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則專務章句訓詁,而忽於義理。為史應講求有益於世道人心,「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在一個求新的時代里,錢穆以峻絕之姿,為「舊中國」說話、批評主流學派,學界為之一震。國人瘋狂抨擊舊傳統,對於優點卻絕口不提,先生渴望矯正這個偏頗,這也是這位書生報國的用心所在。

這是一種強烈的「中國意識"。台灣素書樓里,先生在人生的最後一堂課里告誡所有人:「你們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文人以筆為槍,先生掬陳年光景,望烽煙滌盡,以半盞江湖夜雨,邀世人同飲。磅礴的才氣,深透的實力,勁悍的文筆,先生編撰?國史大綱?,只為求得發展希望,並告誡國人:中國必不亡,抗日戰爭必定取得勝利!

可也正是因為這股對中國文化的深情,他被人打上了「守舊"的標籤。他真的守舊嗎?先生在?國史新論?再版自序中痛呼:「余持論之出發點,則實求維新。"事實上,自少年起,先生就十分關注學術動態和思想潮流,逐月閱讀?新青年?。可貴的是少年錢穆並沒有被時代捲走,他反而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先生始終相信時間會告訴我們一切:書,必須讀三百年以上的;做人,必須存心與古人相較。如此才可高瞻遠矚,精進不懈。

幸好,老人不用等三百年。今天何人敢駁斥老人一生的堅守?可惜,老人不會再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後,老人決意不回大陸,前後輾轉香港,台灣。可無論何時何地,先生都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發展。香港中文大學,便是先生即使一無所有也堅持在英國殖民地上發展起來的。台灣,先生於各大學講授國學,他的書齋更是台灣儒學的殿堂。可先生的內心永遠是寂寞的,時代將他的信仰碾成齏粉。1990年八月三十日,先生悲憤地離開了。那天,颱風席捲了台灣。

地裂天崩,星河破碎。這個倔強的靈魂真正融入了他所熱愛的時光中去了。「我們當抱赤子之心,以迎接一切。我們應該用眼睛照亮這社會,光明是從我們每個人的眼中發出去的。"

這熾烈的光明未能照亮那灰暗的時代,但希望的火種,先生以一己之力將它埋在了每一位中國青年的骨髓里,終有一天會支撐古老民族崛起,重複歷史的輝煌。

音頻:囡囡

編輯:六書

圖文:浮筱

責任編輯:衡雯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凌波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凌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