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法句經》:惟念品第六 原文和白話譯文

《法句經》:惟念品第六 原文和白話譯文


《法句經》惟念品第六

原文和白話譯文

前言

《法句經》

作者: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 梵文 Dharmapada ),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或譯法跡。法,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跡,是形跡,足跡。依足跡去尋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義,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圓滿的詮表意義,即為句(此如中國所說的「筌蹄」)。


《法句經》惟念品第六

(原文)

十有二章。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內思安般必解道紀。

出息入息念  具滿諦思惟

從初竟通利  安如佛所說

是則昭世間  如雲解月現

起止學思惟  坐卧不廢忘

比丘立是念  前利後則勝

始得終必勝  逝不睹生死

若見身所住  六更以為最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已有是諸念  自身常建行

若其不如是  終不得意行

是隨本行者  如是度愛勞

若能悟意念  知解一心樂

應時等行法  是度老死惱

比丘悟意行  當令應是念

諸念生死棄  為能作苦際

常當聽微妙  自覺悟其意

能覺者為賢  終始無所會

以覺意能應  日夜務學行

當解甘露要  令諸漏得盡

夫人得善利  乃來自歸佛

是故當晝夜  常念佛法眾

己知自覺意  是為佛弟子

常當晝夜念  佛與法及僧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空不願無相  晝夜當念是

《法句經》惟念品第六

白話譯文

惟念品大意是講,守戒從細微之處入手,內心思惟著入息出息以鎮心意,最終必然理解大道之精髓。

一呼一息都堅守意念,保持對真諦長久不離的思惟:從始至終必能通達順利,安適正如佛曾經所說的一樣。(一)

這一法則普照世間,彷彿微風拂雲明月高懸皎浩:在日常生活行止威儀中學習思惟,即使是在跏趺坐或者是在睡卧皆不偏廢。(二)

比丘樹立了此種意念,今生得益來生得善報:因有所得最終必獲超勝,一定不會再睹生死之苦。(三)

假如讓身根的感覺恣意放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必然昌熾:比丘常常保持心志如一,如此便可自我覺知涅槃境界。(四)

假如已經擁有了以上所說的種種明智之念,自身便可以常常保持正德之行:如若不是常持一心,最終都不會獲得圓滿的人生。(五)

常持一心是根本之法,如此便可超脫愛意勞苦的纏繞。若能開悟意根使之智慧,了悟專心致志的樂趣,隨順自然節律等輔助辦法,這樣便可超度生與死的煩惱。(六)

比丘開悟了意根,應該使之一心。人生各種慾望以及生死憂患均應拋棄,因為這些都是產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七)

應該經常地傾聽微妙之佛法,自然能夠使自己心意覺解開悟:能夠覺悟之人可成賢明之士,一生到老皆與禍患憂愁無緣。(八)

因為覺解開悟之心意能夠遵循(佛法妙道),夜以繼日務必習學踐行;應當覺解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之精要,以使(人生)各種煩惱消除殆盡。(九)

凡眾之輩能獲善報,其功歸於佛(法教誨):因此該當晝夜不息,常念佛法僧三寶。(十)

已經知曉自己生的痛苦,此乃便是佛門弟子:還應常常在晝夜之間,思念佛法僧三寶為歸依處。(十一)

常念身為假有身,常念守戒布施德;法我兩空有幻有,晝夜當以此為念。(十二)

【原典】

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內思安般,必解道紀。

出息入息念,具滿諦思惟。從初竟通利,安如佛所說。(一)

是則照世間,如雲解月現。起止學思惟,坐卧不廢忘。(二);

比丘立是念,前利後則好。始得終必勝,誓不覩生死。(三);

若現身所念,六更以為最。比丘常一心,便自知泥洹。(四)

已有是諸念,自身常建行;若其不如是,終不得意行。(五)

是隨本行者,如是度愛勞。若能悟意念,知解一心樂,應時等行法,是度生死惱。(六)

比丘悟意行,當令應是念。諸欲生死棄,為能作苦際。(七)

常當聽微妙,自覺悟其意。能覺者為賢,終始無所會。(八)

以覺意能應,日夜務學行。當解甘露要,令諸漏得盡。(九)

人人得善利,乃來自歸佛。是故當晝夜,常念佛法眾。(十)

已知自覺意,是為佛弟子。常當晝夜念,佛與法及僧。(十一)

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願無相,晝夜當念是。(十二)

【注釋】

微:事物萌芽之初態。

道紀:即指最高之法則、綱領。

念:思惟、思想,是動詞;現代漢語應是思惟著、思想著的意思。

竟:最終、最後。

是:指示代名詞,承上文,代指上文修行方法,「出息入息念,具滿諦思惟」。

起止:走動或是停下。即四威儀中的行住。

念:此處是名詞,「想法」的意思。

勝:超越、超離,獲得人生的最終解脫。

六更:不知何意,疑為「六根」之轉折意。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或感覺能力,輾轉更換,心神不寧,故為「六更」;或曰「六道輪迴」。

際:聚積。交匯之處曰「際」。

以:因為。

漏:煩惱,佛教專有名詞。在漢語,漏,也是病的一種名稱,如痔漏。煩惱是心理病,故譯成「漏」。

空不願無相:此句謂「空不是沒有具體可感的形式,而是指不真有,是無常不定」。空,佛教特有名詞,意指萬物不是真有,是假有,無常不定,故曰「空」。不願,即不求。無相,亦是專有名詞,意為沒有具體可感,可把握的形式或結構。

點擊念佛堂聽念佛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心定慮 的精彩文章:

《人生哲理》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
純智法師:菩薩戒有限制嗎

TAG:靜心定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