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李白人性之複雜,其實超出我們很多人的想像

李白人性之複雜,其實超出我們很多人的想像

提起李白,我們都知道他是「詩仙」,一提到「仙」,我們總會感覺不食人間煙火。其實,李白游自己的世俗追求,更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李白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喊出了千百年來受壓抑的知識分子的心聲。那麼,李白是不是真的不願意「摧眉折腰事權貴」呢?縱觀李白的經歷,我們會發現答案是否定的。

像其他讀書人一樣,青年時期的李白對讀書做官充滿強烈的渴望。在當時,科舉是走上仕途的重要道路,有些人認為李白是飛越科舉制度的,甚至說李白鄙視科舉制度,這是一種誤解,這種誤解源於對唐朝科舉制度的不了解。最近,一篇名為《李白也是乖學生政治生涯也從科舉考試開始》對這個問題作了準確的說明,文章中說:「據《唐摭言》、《唐音癸簽》等許多唐代典章記載,當時的科舉考試實行的『兩條腿』走路,一是人們熟知的『常科』,即每年由縣、州(府)、道至中央禮部層層考試,有時由皇帝拍板。這種考試雖顯得有一點公開、公平,但內容繁雜,關卡多多,錄取的人數極少(每年能進京參考的有七八百人,被錄取者僅20人左右),遠不能滿足泱泱大唐治理國家的需要,才能出眾的士子不願在此蹉跎歲月,而是選擇『制舉』的形式作為入仕的捷徑。制舉,是唐代主要的科舉考試形式,由皇帝不定期下詔考取非常人才,參考者由名人高官直接推薦給皇帝,由皇帝面試後一錘定音。一年可開考數次,人數不限,曾出現萬人參加制舉考試的盛況。參加制舉須有三個重要條件:一是有特別才能,二是有重要人物推薦,三是所具備的特長適合皇帝的口味喜好。李白正是具備了這三點並按章循制、身體力行而一登『龍門』的。」

很早的時候,李白就開始為這三項條件作準備。第一項條件需要自身努力,第二個條件就不能僅僅靠自身努力了,這需要結識權貴,巴結權貴。從青年時代起,李白就遍訪當時四川的行政長官,希望憑藉自己的才華得到他們的賞識。同時,他還不忘結識那些來他家鄉的京城官員。當然,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在岷山隱居時得到廣漢太守的看望,這使他爆出大名,後來他的名聲漸大。他曾經得到得到過當時禮部尚書銜出任、益州長史的賞識。他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期待「十年寒窗脫青衿,一朝能為帝王師」。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已經25歲了,他不滿足於「守株待兔」,開始主動出擊,於是他走出家鄉,漫遊東南,廣結名流,希望能夠得到推薦。

他寫過許多干謁詩,也寫過許多干謁文,有些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如《上韓荊州書》。在《上韓荊書》中,他說:「白聞天下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見韓荊州,何令人嚮往至此!」李白這篇文章是要韓荊州推薦他做官的,他吹捧韓荊州,吹捧得驚天動地,盡露諂媚之態,說什麼「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這只不過是恭維之詞,真正的目的是低聲下氣,要人家「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他)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說白了,他想慕功名想得很呢。這不是拍馬屁又是什麼?李白的努力沒有白費,他通過道士吳筠的推薦走上仕途。(還有一種說法他是通過玉真公主的推薦進入仕途的)。聽到此消息的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寫這樣的詩的人,我們稱他「官迷」不是很確切嗎?每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想起了范進。

進宮後,李白做了個供奉翰林的閑職,在這期間,他寫了很多描寫楊貴妃美貌之類的阿諛奉迎之作,最著名的是三首《清平調》,三首中最著名的是其三「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這是李白奉命寫的御用詩歌,是讚美楊貴妃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他寫這樣的詩,是不得以的,不能由此述說這個人的人格。

其位,謀其政,對李白我們也應充分理解。但由於李白「眉」摧得不夠低,」腰「折得不夠低,最後落了「賜金放還」的下場。

我們必須注意,李白是被「賜金放還」的,他不是像陶淵明那樣「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主動掛冠的。李白離開官場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所以他的藐視權貴,不與權貴同流合污是失敗之後的心理安慰,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從李白的一些名篇中我們感覺到李白是一個超凡脫俗的「詩仙」,只有聯繫他的其他詩篇及其個人經歷才能認識複雜的李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維密天使德文·溫莎現身巴黎,出席時尚聚會很養眼
他是蘇軾的門生,一首長江相思詞成為千古絕唱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