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小兒發燒的中藥敷足、敷臍和外洗療法介紹

小兒發燒的中藥敷足、敷臍和外洗療法介紹

小兒發熱為兒科常見的急症之一,以上呼吸道感染最為多見。家長常為小兒服藥難而感到苦惱。中醫認為,小兒乃「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易虛易實,且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故病邪侵入後易化熱生火,從而出現發熱諸症。治宜疏風解表、宣肺清熱。建議可採用敷足療法、敷臍療法和外洗療法治療小兒發熱。以下是中醫外治療法的介紹:

1. 敷足療法

(1) 吳萸10g,牛膝10g,大黃10g,黃連5g,生山梔10g。共研 細末混勻,取葯末適量,以陳醋調成糊狀,敷於雙側湧泉穴(足掌心前正中部位),外敷12小時,如熱仍未退,可更換再敷1次。

(2)生山梔l0g,研成細粉,用雞蛋清將藥粉調成稠糊狀,做成藥 餅,敷於湧泉穴,每日1次,每次敷8小時左右。兩組處方均取清熱解毒類中藥,敷於湧泉穴的目的是引熱下 行,引火歸原,而達退熱目的。

2. 敷臍療法

(1)青蒿50g,石膏50g,滑石30g,茶葉20g,燕子泥50g,冰片 20g。共研細末混勻,加甘油和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於神闕穴(肚 臍),外用紗布覆蓋。處方中有清熱解毒之品,也 有清心開竅之品,敷於臍部可通過經絡傳導發揮退熱作用。

(2)柴胡、細辛、黃芩、冰片等適量,研為細末,加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敷肚臍處,敷料覆蓋,膠布固定,24小時換藥1次,連用2~3天。具有昇陽解郁、解表清熱之功。

3、中藥外洗療法

治療方法:青蒿、白薇各100克,地 骨皮50克,薄荷20克。先將洗澡用水燒 開,加入以上中藥,鍋加蓋再煮沸5分 鍾,停火燜出藥味,過濾,待葯汁溫度適 宜時倒人盆中,溫洗患兒全身,洗後穿衣 蓋被片刻,令出微汗則熱退而安。每天 1—2次,每次15分鐘。葯浴後最短15分鐘體溫開始下降, 最慢1小時後體溫開始下降。葯浴最少 用1次,體溫降至正常。

青蒿長於清血分之熱,白薇長 於清氣分之熱,地骨皮長於護陰津、清骨 蒸潮熱,薄荷疏風清熱。諸葯合用,共奏 清熱解毒、疏風清熱、氣血兩清、解肌透 表的良好功效。用本方治療小兒外感高 熱,方法簡便,小兒樂於接受,臨床療效 滿意,無不良反應。對成人感冒發熱亦 效,值得推廣使用。

在用中藥外敷治療時,要注意觀察患兒皮膚。小兒皮膚嬌嫩, 對藥物刺激敏感。用藥後如發現皮膚周圍發紅或起泡,應及時去除 藥物,並將皮膚擦洗乾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