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現代人過清明很悲傷,古代人過清明卻很嗨皮,為毛?

現代人過清明很悲傷,古代人過清明卻很嗨皮,為毛?

今天是傳統踏青祭祀祖先的日子,全國大多數地區氣溫陡降,部分地方雨夾雪,似乎老天有眼,特別為今天祭祖的人們增添一絲悲傷。很多人並不知道,古代人過清明節是很歡樂的,為毛到了今天就整得天地同悲了呢?

有一個小笑話,清明節放假前,一個班上的小盆友,異口同聲祝老師「清明節快樂」,老師當場笑哭!不過,如果這位老師真的了解歷史,那麼他可能會知道:在古代,清明節真的是個愉快的日子,而且我們熟悉的那些清明節的習俗,一開始就跟清明節沒有半毛錢關係。

要說清明節的淵源,必須先了解今天早已失傳的兩個古代重要節日——上巳節和寒食節。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也是古代帝王招魂續魄的日子,據說漢武帝這麼牛逼的人,也在這一天求過子嗣。

在民間的主要作用是招魂辟邪,民間傳說柳條自帶辟邪功能,因此許多詩詞名篇中離不了歌頌幾句柳條,那一天人們隨便攀折柳枝也不會受到譴責。上巳節還有一個很嗨皮的活動,就是大家在巫師的帶領下,洗冷水澡,據說能洗凈身上的晦氣,迎接新的一年。男男女女多了,難免有幾對看上了眼,成了夫妻,因此上巳節也有點像今天的相親大會,或者說專門鬧出很多私情的同學會。

寒食節一聽名字就比較衰,一般在冬至後的105天,其起源也是非常的奇葩。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 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 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結果火候沒有掌握好,將介子推母子燒死了。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一位老年人借這件事跟朋友開玩笑:「所以說,老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盡量不要跟孩子們生活在一起。」

不過這只是傳說之一,還有一種說法,寒食節源於周代的禁火令。周代時人們不但有火的崇拜,還有大火星崇拜。那時人們認為天上的大火星是凶星,禁火可以避其災難。對於火的使用,那時每年每季都要鑽取新火,代替舊火,這成為當時國家和民間的一件大事。這樣每年春社時節,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豐收,還要統一禁火。因為不能燒火做飯或取暖,大家在這一天又沒有事情做,乾脆就在寒食節里掃墓上墳。日子久了就成了規矩。據說像寒食節這樣不準娛樂、還得頓頓吃冷飯的的悲催節日,很不招人待見,一直到魏晉朝,都只有北方人在過這個節。

現在說到我們的主角——清明。在古代,清明本來就不是一個節日,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冬至後的108天。至於它何德何能演變成了節日,原因在於它碰瓷了,一頭撞上了寒食節。由於苦巴巴地過了幾天寒食節,冷飯吃得大家很難受,剛好清明來了,所以大家又愉快 起來,全家出動到郊外踏青郊遊。

這種局面持續了上千年,直到來到有錢、任性、會玩的大唐朝。在唐代,人們慶祝節日主要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開party一個是放長假。那個時代的人們很開放,不管什麼節日,都離不開娛樂活動,哪怕是喪事,也要辦出喜事的效果。寒食節只能掃墓,完全沒辦法接受,於是乾脆的清明的踏青郊遊結合起來。所以,如果能穿越回唐朝,你會發現古人哭哭啼啼的寒食節,被唐朝人過成了鄉下開趴大會。他們上一秒哭成了狗,下一秒便吃成了豬。

據說,這麼干久了。連一向開明奔放的唐天子,也覺得太過刺激,擔心祖先在天之靈受不了,就像今天在公墓里很多人悲傷得不得了,突然來了一夥玩快手或抖音的蠢逼,在墳頭上玩直播一樣,於是下令全面整改寒食節。然而,「積弊」太久,一切都沒有什麼卵用,大家玩得更嗨皮了。

到了理學為王的宋代,情況又有變化。寒食節加清明的人氣,早已超過了上巳節,於是上巳節慢慢退出了歷史舞台。雖然寒食節成功晉級,但大家還是得掃墓吃冷飯,遠不如愉快玩耍的清明受歡迎。於是在民間嗨皮人士的不斷努力下,清明終於完全脫離寒食節,演變成一個獨立的節日。

到了明清時代,上巳節和寒食節基本消失。但是,一直敬仰天地祖先的中國人,覺得還是得找一個日子來祭奠逝者,於是便讓清明節吸收了上巳節的插柳和寒食節的掃墓,加上自身創造的郊遊踏青,終於形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清明節。

故事說完,我也要悲傷一下了,在此獻上杜牧的那首爆款詩,祝大家清明節安康: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鬥文蟲 的精彩文章:

TAG:鬥文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