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低調的奢華——吳毅的藝術人生作品展即將亮相金陵美術館!

低調的奢華——吳毅的藝術人生作品展即將亮相金陵美術館!

中國藝術現場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GIF

低調的奢華——吳毅的藝術人生

吳毅是誰?誰是吳毅?估計如今在內地沒有多少人知道他了。

吳毅先生談「象思維」

2013年金陵美術館開館展,一位做設計的朋友在吳毅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作品前駐足觀看,連連讚歎:「畫得透徹,讓人激動!」我恰好路過,暗喜,這是我選的作品。說實話,彼時,吳毅何許人也我尚不十分清楚,問過幾位同行,也都只知其一,或含糊其辭,畢竟,他離開時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尚未工作。於是上網查,有了吳毅先生大致輪廓,儘管信息不多,但頗有份量。劉海粟大師曾多次題詞、撰文贊其藝術,比如:「畫弟子吳毅,畫筆渾涵汪茫,以古為新,為中國畫壇崛起之高峰。」再如中國當代藝術的倡導者,著名美術批評家栗憲庭在上世紀1980年代發現吳毅,認為他的藝術與當時流行樣式不同,在《美術》雜誌1982年第7期開闢專欄,並發表吳毅論文「神形瑣論」,其中代表作《山高水長》為封面。吳毅一時名聲鵲起。幾十年後已經成為中國藝評界大佬的栗憲庭仍稱吳毅「當今海內第一流畫家」。陳丹青呢?不停拋出「砸文」,針砭時弊,滿眼問題的丹青先生面對吳毅則一臉溫情,與其對待木心先生的態度相似。他多次撰文對其藝術表達無限敬意,說:「這個時代只有吳毅有資格代表中國最優秀的文化精華向世界展示,大氣磅礴,通古代精神。」

吳毅 山海攬勝圖 水墨設色紙本 28cm×69cm 1987年

吳毅何德何能?有什麼特別魅力?讓劉海粟、栗憲庭、陳丹青、柯文輝、邵大箴、劉曦林、程大利、王魯湘等人不間斷為他發聲。這些人是何等心氣?何種見識?他們的挑剔與廣泛的影響力眾人皆知,面對吳毅卻不惜筆墨,不吝溢美之詞,而且幾十年不改主意。我想,這與傳統文人的良知有涉。至此,我有了走近吳毅先生的想法,與這位曾經的南京書畫院前輩照面,梳理他的藝術實踐,舉辦他的畫展,呈現他幾十年的藝術成就。為此我參加了2017年10月程大利先生主持的永嘉論道,七十歲以上的老先生有邵大箴、吳毅、奚靜之、劉曦林、柯文輝、沈蓉兒、程大利、龍瑞、夏惠林,還有著名學者王魯湘、紐約華美協進社美術館館長海蔚藍等二十餘位學者,圍繞吳毅先生的「象思維」論,開了整整七天的討論會。之後,在南京我們又有3次長談,吳毅先生的藝術與人生逐漸在我腦海鮮活呈現。

吳毅 一覽江山 水墨設色紙本 55cm×69cm 1993年

吳毅祖籍珠海,1934年生於日本,1937年隨父母遷居澳門,他自幼喜好藝術,曾獲得澳門中小學書法比賽第一名。1948年移居上海,翌年考入華東軍政大學,畢業後在部隊任教官,業餘時間開始複習文化課。1958年在部隊考入南京藝術學院。至此,他如一隻迷途的鹿,長途跋涉,東尋西找,終於衝出一片片叢林,找到了屬於自己棲息的家園,南藝成為吳毅的理想國。他師從陳大羽等名師,刻苦習藝,廢紙三千,從不怠慢,因一幅習作往往反覆十數次,甚至過百,所以耗費大量宣紙,被同學戲稱「紙老虎」。他的夫人沈蓉兒正是當年的同情者,怕吳毅「斷糧」,把自己的宣紙無償奉送。久而久之,感謝發展為感情,紙為媒。除去繪畫,他常泡圖書館,那裡藏書藏畫豐富,讓吳毅如進寶庫,貪婪飽覽,恨不能浸潤其間而不離開須臾。緣於此,他自然疏離了許多熱絡的活動,被稱之「只專不紅」,幸得系書記理解,才免於溝坎之絆。大四時,他成為年級大班班長。陳大羽先生每談及這位弟子,喜形於色,在多個場合誇獎吳毅,並寄予厚望。

吳毅 玄天幕 水墨設色紙本 194cm×240cm 1999年

一塊金子,即便被風沙捲入泥沼,只要有光出現,它便會閃耀隱藏的光芒,教人注目。大學畢業後的吳毅在一家公司做設計工作,但他的藝術很快進入亞明先生視線,亞老大加提攜。1979年文化部邀請全國老中青三代優秀畫家進京藝術交流,江蘇僅有三位受邀畫家,幸運的吳毅隨亞明、宋文治先生到頤和園藻鑒堂作畫。在那裡創作是什麼概念?如今您在百度點「藻鑒堂」三個字,立馬出現各大拍賣公司拍品,諸如李可染、黃胄、葉淺予等作品,落款均有「作於藻鑒堂」字樣。足以說明,此地非彼地,非一般之地,它是重要的藝術交流平台。那裡大師、名流彙集,吳毅如魚得水,室內畫水墨,室外畫寫生,當然也觀摩大師揮毫,大師也常觀看青年畫家作畫。李可染先生誇獎吳毅用墨極好,劉海粟先生更是青睞有加,堅持帶他去黃山寫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個月後,吳毅告別師長們,提前結束這次寶貴的交流機會,離開藻鑒堂。他跟隨海老登黃山,畫黃山,談黃山,大師耳提面命,吳毅畫藝精進,得一批佳作。劉海粟大師甚至把他的部分速寫留在身邊,喜愛至極。黃山之行,吳毅與大師結下濃濃的師生之誼,深受鼓舞,終身受益。

吳毅 飛流萬仞 水墨設色紙本 371cm×249cm 1999年-2007年

1980年南京書畫院成立,因吳毅在美術界的影響力自然成為了第一批專業畫家。他有了更多創作時間,便立志走遍名山大川,師造化而為山河立傳。吳毅赴甘肅、去青海、游敦煌、訪川藏、登崑崙頂峰,得《莽崑崙》等一批佳作。「作者激情拋開平時本我,擁抱空前大歡欣,爝火明懷,彩虹入脈,神飛八極,造化在手。幾十年徘徊、尋探、苦待、挫折,廢畫三千,焦灼、迷惘、喜夢,仙宮陳釀,長夜不眠,超邏輯的藝語童言,無從追憶的七情扣門,一逝不歸的短暫春光,百味一鍋,接應不暇,筆的旋舞,遲疑分秒,貽恨終身,不及思量,只好信任主導他的詩性衝動,人、畫之間針插不進,戛然而止,增減不得。《莽崑崙》為時代的扛鼎之作。」著名文藝評論家柯文輝如是說。

吳毅 竹林山瀑圖 水墨設色紙本 249cm×371cm 2002年

當我看到原作,竟是一張四尺整張紙所畫,作者胸懷宇宙、俯瞰自然、鼎立山川、洪荒之力、蒼茫萬象、崇高而豪邁。此乃小畫大氣象也。

劉海粟先生欣然撰文:「吳毅在技法上不師一家,對沈石田、吳仲圭和清初四王的線條,都認真作過分析研究,在實踐中不斷綜合升華,排斥。對我的畫法也能入能出,從不依樣葫蘆。心胸、膽識、氣度、學問,本來因人而異,筆筆像老師,便不是好學生。吳毅寫南國風光綿麗深邃,秀而不薄,雲蒸霞蔚,草木清華;畫西北高原沉穩厚朴,雄而不粗,放而守法,以質勝華,有歷史感。他把自己的嚮往、閱歷、赤子之情,都溶化於筆墨之中,揮灑到筆墨之外,線條猶如琴弦,顫動著壯美旋律和鄉土詩情。雕飾纖巧,是他洗刷的對象,而渴望達到氣韻生動,自然高妙,無跡可尋的境界。看了他的作品,很欣慰,也很振奮。」(節選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吳毅山水畫》前言)

吳毅 梅竹之淸 天地同功 水墨設色紙本 249cm×371cm 2003年

陳丹青看了這批作品則說:「這是吳老師的心血,將來要進博物館的。吳老師追求的是山水的真貌,即本質與靈魂,氣度大,如果石濤活過來的話也會吃驚的。」對於吳毅藝術的探索,老中青三代人皆予以肯定,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亦可視為英雄惜英雄。

面對成績,他並沒有陶醉其中,依然「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寫詩作畫,終日不倦。他的家裡不斷有國內各地畫家尋訪取經,陳丹青出國前便是常客,跑的最勤快的當屬董欣賓。董欣賓第一次聽說吳毅源於劉海粟先生的囑咐,先生讓他一定要認識一下才華洋溢的吳毅。看到吳毅作品時董欣賓異常喜歡,說:「他的畫一平方厘米可以找到24個層次,線條玄妙,功夫奇絕。」相識後自然成為吳家常客,吳毅出國前他要大擺酒席拜師。吳毅笑答:同出南藝還是以朋友相待為宜。吳毅與夫人古道熱腸,無論誰來,皆熱情接待,切磋技藝,交流體會。也有被送出門的客人雅興未盡,重返再敘,直至深更半夜,忘而不歸。

吳毅 龍盤虎踞圖 水墨設色紙本 142cm×357cm 2012年

1984年6月,吳毅攜夫人到日本探親,結識日本藝界著名的「三座大山」其中兩座,平山郁夫、加山又造,交流與切磋藝術的幾個月時光很快飛逝。他又收到了美國友人邀請,11月去了美國。此時已經定居紐約的陳丹青接機,並開始陪同吳毅夫婦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吳毅進入學習、對比、研究模式,並決定留下來,「讓我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我。」這個消息很快傳回國內,大羽先生無不遺憾,之前他曾數次力邀吳毅到南藝任教,並期待他的無限未來。至今,吳毅每談及劉海粟、亞明、陳大羽等老師,念念不忘師恩。

吳毅 漫步坎布拉 水墨設色紙本 96.5cm×79cm 2015年

因為追求的藝術是最高標準的,這個目標不一定在你有限的生命里達到,天荒地老不計年。我的目標從來就不是為了超過某個人,是想在我們民族繪畫中樹立一個里程碑」。這並非一個「小目標」呀,但此話竟出自一向謙和、儒雅的吳毅先生口中。紐約畢竟不僅僅有詩,有遠方和博物館,還有生活和諸多問題。最初的日子裡,吳毅招收學生傳授詩詞、繪畫,夫人則到華人小工廠打工。令學生們不解的是,吳老師寧可收有限的學費,也不肯隨便出售自己的作品。其時,紐約蘇富比公司曾一次買下他十件作品,南京畫店,南京文物商店都曾收購他的作品。吳毅認為,如果想發財,就去做生意。好的作品一定要給識得它的人,才安心、放心。至今,這個觀點不變。回國探親時,他曾在南京某畫店見到自己舊作,當即買下。店主事後才知道他是作者,追悔莫及。也就是這個時期開始,吳毅往返古今中西,開始嘗試丙烯與水墨融合,將西畫厚重感與水墨筆法氣韻相結合,實驗新的可能。

身在海外,他無意間成了一位「隱逸之士」,閱史料,探求文化源頭,堅定文化自信。吳毅雖遠離故國,心卻始終朝向傳統文化,創造性提出「象思維」美學觀點,尋求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試圖建造中國山水畫新體系。這個龐大工程需要深掘地基,築牢基石,「象思維」導引他攀登山水藝術高峰。其間吳毅創作了「天地盈正氣」「天地玄黃」「華光萬里」「紅梅晴雪圖」「井崗茨坪」等作品。遠觀山勢雄偉、視野遼闊;近看細密繁複、水墨淋漓、蒼茫深厚、依山傍水、氣勢磅礴。天地之間流淌出原初之氣,山川壯美之象,人與自然和諧之聲。恍兮惚兮,混沌玄妙,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山高水長,宏偉壯麗,中國氣派。

吳毅 象之為畫其畫見性-永嘉論道紀 水墨設色紙本 70cm×97cm 2017年

縱觀百年中國山水譜系,群山環繞,南北呼應,俊峰林立。吳毅南人北相,南北融合,攬獨有之藝術境界,持自覺之文化追求,超凡脫俗,雄居群峰萬壑之間,卓然出眾。這些巨制不僅是吳毅個人的異國低吟,亦為他在中國傳統文化熔爐中冶煉出的精華,更是傳統水墨藝術的現代選擇。他雖遠在紐約,但其藝術高度仍無法被國內當今喧鬧畫壇所覆蓋。

吳毅並不孤獨,他的藝術實踐逐漸進入了藝術機構與藝術收藏機構的視線。2008年5月,紐約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和吳毅先生創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協會聯合舉辦「承傳與現代·吳毅中國水墨畫展」,召開「中國水墨美學體系國際研討會」,吳毅宣讀其論文《中國水墨的審美意識》,至此,他完成了「我了解世界」,開始實現「讓世界了解我」的心愿。

101歲的洛克菲勒於2017年3月在睡夢中走完傳奇的一生,他不僅收藏價值10億美元的西方大師作品,還創辦的紐約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該機構門檻之高,世人皆知。畫展開幕時,旅美著名藝術史學家沈揆一教授告訴吳先生,二樓前排就坐的幾位是洛克菲勒家族重要成員。有趣的是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主任何慕文先生,原來有重要公務已經決定不參加此次活動,但最終還是設法到會,而且參加了連續兩天的討論。除該藝術博物館館長等國際嘉賓,國內著名評論家朗紹君、水天中、程征、林木、陳履生等在討論會上均高度評價吳毅的藝術成就。

身在紐約,吳毅深受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關懷,亦常應約參加那裡的活動。當副總領事王先生在吳毅畫室見到他的巨幅作品《紅梅晴雪圖》那一刻,曾激動地說:「這是國寶。」1999年4月,朱鎔基總理訪美,總領事館代表外交部與總理辦公室安排這件作品隨朱鎔基總理專機攜帶回國,捐給國家。為此,有關部門安排他參加了總理接見。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吳毅先生如今在家鄉真的沒有多少人相識了。我不禁想起過去的幾十年,李青萍、趙無極、常玉的再生,無不浸透著台灣藝術界、藝評家、藝術經紀人的智慧與睿智,商業的操作並不影響他們對大師的尊敬與崇拜。他們在幾十年前就宣稱,把常玉運作成功後再推送到具有更大文化空間的大陸。他們做到了!幫助大師走完他們自己無法企及的身後之路,替他們划上完美的藝術人生句號,功德無量。近年來,吳大羽重返人們視野,我們稍加打量就會發現,這其間也充滿了台灣同胞的發聲。

至此,我終於明白,栗憲庭、邵大箴、陳丹青等大咖們緣何對吳毅不吝高調且奢華的溢美之詞,與其說他們幾十年來始終讚揚一位藝術苦行僧,不如說是對一位真正中國傳統文化精英表達的敬意,而那些文章便是他們自己在內心深處操持的精神儀式,藉此發出「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的知識分子良心之嘆。他們多麼希望「我等相見已相識,知曉先生家鄉來」。在還原一位真正優秀藝術家的價值時,文化界人士們的竭力推介之外,也夾雜著他們的期許。見賢思齊,金陵美術館亮出態度,研究與展示吳毅個案,亦是把這一代藝術家與劉海粟、傅抱石、陳大羽等前輩的文脈相鏈接,留給下一個100年,待後來人續寫。

八十五歲高齡的吳毅先生離開故國34個春秋,今攜夫人回到故里,帶來他的藝術與我們分享,這些作品承載著超越時空的定力與自信,還有一片丹心,宣誓著他追根溯源後的藝術新生。他一生漂泊,但其心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起律動,且始終不渝。他低調地踐行,讓傳統藝術新生;他低調地生活,讓自我超然。這種低調何嘗不是另一類奢華呢? 「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不以其自生也,故能長生。」

人生如夢,韶華易逝,轉眼百年;人生永恆,剎那芳華,作品為證。

策展人

劉春傑

2018.3

來源:劉春傑工作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現場 的精彩文章:

肖恩·斯庫利:站在世界的邊緣新展即將開幕

TAG:中國藝術現場 |